中国古诗词曲鉴赏.ppt
具有四声(平、上、去、入) 四声又归纳为平声(阴平、阳平)和 仄声(上、去、入)
词是歌唱文学,按谱制词,所以叫做“填词”。 若一字填错,会立现“荒腔倒字”。
“春红”——“蠢哄”,“兰音”——“滥饮” “青山”、“碧峰”、“翠峦”、“黛岫”
“落日”、“夕曛”、“晚照”、“斜 阳”、“余晖”
“月照房宇”——“桂华流瓦”
❖
词的韵位要依据曲度,唐宋时乐曲一
❖
遍,又分为若干小段,称为“均”。一
均
❖
就是乐曲中一个相对完整的音乐单位,
❖
乐曲于此为“顿”、“住”,词调则于
此断
❖
句、押韵。
❖
4、长短句的句式。
❖
5、字声配合更严密。
❖
作词要“审音用字”,以文字
的
❖
声调来配合乐谱的声调,在音乐
❖
吃紧的地方,更须严辨字音,以
❖
求协 律和美听。
短 笛击鼓以赴节” (唐刘禹锡《竹枝词序》) 《竹枝词》、《麦秀两歧》
3、创自教坊、大晟府等音乐机构 唐玄宗“幸骊山,杨贵妃生日,命小部张乐长生 殿,因奏新曲,未有名,会南方进荔枝,因名曰 《荔枝香》。” (《新唐书·礼乐志》) 《荔枝香》、《并蒂芙蓉》、《寿星明》 4、创自乐工歌伎 “《雨霖铃》者,因唐明皇驾回至骆谷, 闻雨淋銮铃,因令张野狐撰为曲名。” (唐段安节《乐府杂录》)
❖ 词是“由乐以定词,依曲以定体”,它同近 体诗在形式上有以下五点不同(词的特点):
❖ 1、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性的调名,称为
❖ 词调。每个词调“调有定句,句有定字, 字
❖ 有定声”,各个不同。
❖
如《菩萨蛮》、《水调歌头》、
❖
《沁园春》、《忆秦娥》等。
蝶恋花
欧阳修
几日行云何处去?忘了归来,不道
当筵秋水慢,玉柱斜飞雁。 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
李白 菩萨蛮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瞑 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 归程?长亭连短亭。
❖ 2、一首词大都分为数片,每片作一 段,以
❖ 分两片的为最多。
❖ 3、押韵的位置各个词调不尽相同,每个词调
❖
有一定的格式。
(二)词的名称
1、曲子词。(曲、曲子、曲词) “以文写之则为词,以声度之则为声”
——清宋翔凤《乐府余论》 “词即曲之词,曲即词之曲”
——刘熙载《艺概》卷四
唐末五代的文人词,又被称为“诗客曲 子词”
《花间集》是“集近来诗客曲子词五百 首,分为十卷” ——西蜀欧阳炯《花间集叙》
宋人又称词为“今曲子”。
3、乐府 乐府本是西汉武帝时所设立的一个音
乐机构,后来用来作为一种诗体的名称。 汉魏六朝入乐的歌诗,包括采自民 间的和文人创作的,都称为乐府。
宋人词集题为乐府的,有贺铸的《东山 寓声乐府》,康与之的《顺庵乐府》等 “词曲者,古乐府之末造也。”
——宋胡寅《向芗林酒边集后序》 “诗余之兴,齐梁小乐府先之。”
非有先后;谓诗降为词,以词为诗之余, 殆非通论矣。”
——清汪森《词综序》
另一种认为词乃出于唐人绝句,词用 长短句是绝句的变格。
“谓之诗余者,以词起于唐人绝句。如太白之 《清平调》,即以被之乐府; 太白《忆秦娥》 《菩萨蛮》,皆绝句之变格,为小令之权舆。 旗亭画壁 赌唱,皆七言断句。后至十国时遂 竞为长短句,自一字两字至七字,以抑扬高 下其声,而乐府之体一变,则词实诗之余, 遂名曰诗余。” ——清宋翔凤《乐府余论》
5、摘自大曲、法曲 《水调歌头》、《六州歌头》 《齐天乐》、《万年欢》
6、词人自度曲 《扬州慢》、《秋宵吟》
三、如何鉴赏诗词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 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 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
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
之足之蹈之也。”
《诗·大序》
1、要讲词的欣赏,首先要从格律美的角 度去领略欣赏。 诗词是中华民族汉字文学的高级 形式。
❖ 一种长短句的诗体。
❖
“词曲本不相离,惟词以文言,曲
❖
以声言而。” (刘熙载《艺概》)
隋唐时代的音乐有三个系统。
“自唐天宝十三载(754),始诏法曲与 胡
部合奏,自此乐奏全失古法。以先王之乐 为雅乐,前世新声为清乐,合胡部者为宴 (燕)乐。”
——宋沈括《梦溪笔谈》
雅乐是汉魏以前的古乐; 清乐是清商曲的简称,大部分是汉魏六 朝以来的“街陌谣讴”; 燕乐结合“胡部新声”,是唐代通过欧 亚 大道的国际交往和同西域各民族大融合 而在音乐上推出的重大创造,划出了一 个新的音乐时代。
“古歌变为古乐府,古乐府变为今曲 子,其本一也。” ——宋王灼《碧鸡漫志》
❖
拍
❖ ❖ ❖ ❖ ❖ ❖ ❖
词调中有一些调名带有“子”字,如《十
子》《采莲子》、《破阵子》等,“子” 就是曲子的省称。 2、诗余
南宋初廖行之的词集名《省斋诗余》 林淳的词集名《定斋诗余》 宋宁宗庆元间编定《草堂诗余》
把词称为诗余,有两种解释: 一种认为词是诗的降格,是诗的余绪剩义。 “古诗之于乐府,近体之于词,分镳并骋,
由音定字,变化组联,又生无穷奇致妙趣。 “青霄”、“碧落”, “征雁”、“飞鸿”, “落英缤纷”、“断红狼藉” “霜娥”幽独,“桂魄”高寒 “含英咀华”,“咬文嚼字”
——近人王国维《戏曲考源》
4、长短句 “依曲拍为句” 宋人词集题为长短句的,有秦观的
《淮海居士长短句》,赵师侠的《坦 庵长短句》等。 词还有一些别名,如“乐章”、“歌
词”、 “歌曲”、“琴趣”、“笛谱”、“语
业”等。
( 三)、词调 1、来自边地或外域 《菩萨蛮》、《霓裳羽衣曲》 2、来自民间 “余来建平,里中儿联歌《竹枝》,吹
春将暮。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车系在 谁家树?
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来时,陌上
相逢否撩乱春愁如柳絮,依依梦里 无寻处。
蝶恋花 晏几道
醉别西楼醒不记,春梦秋云,聚散真容易。 斜月半窗还少睡,画屏闲展吴山翠。
衣上酒痕诗里字,点点行行,总是凄凉意。 红烛自怜无好计,夜寒空替人垂泪。
张先 菩萨蛮
哀筝一弄《湘江曲》,声声写尽湘波 绿。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之词的鉴赏
中国文学史上一直以唐诗宋词并举, 是这个历史时期文学上最有成就的代表。
词兴起于隋唐而极盛于两宋 以其高超的艺术成就,与唐诗、元 曲相互辉映,成为我国诗歌史上 的三大奇葩。
序
❖ 一、词的特点与名称
❖ (一)词的特点
❖ 词原是配合隋唐以来燕乐而创作的歌
❖ 辞。后来逐渐脱离音乐关系,成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