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氛围的营造
摘要: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从古到今,人们就十分看重兴趣对人们学习的重要性。
可以说兴趣是人类最好的老师,它促使人们努力寻求自己的爱好,它能够引起和维持人的注意力。
总而言之,一旦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教学就会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所以,要使学生爱上学习,老师们就一定要知道如何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如何激发学生兴趣。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氛围方法
现代教育心理学和教学论的研究表明: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并非能否取得好的课堂效果的唯一原因,从某些方面来看,教学环境有着更强烈的影响力。
教学环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
物质环境并非老师能够轻易改变的,但老师有能力去改变教学的精神环境。
具体的方法就是为学生们营造一个好的课堂氛围。
什么样的课堂气氛算是良好的课堂氛围呢?专业的解释是:在课堂中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围绕教学目标展开的教与学的活动而形成的某种占优势的综合的心理状态。
心理学研究表明这种心理状态对教学十分有帮助。
至于如何营造能够带来这种心理状态的课堂氛围
呢?笔者有如下看法。
一、提升教师的能力
上课能力是教师最重要的能力,但并非教师唯一的能力。
笔者现在强调的是教师的协调能力,概括的说,即使情商。
现在的小学生都是十分有个性,十分有主见的。
他们不会去喜欢一板一眼只会不停地要求他们背书学习的老师。
所以,要为这帮个性十足的小学生们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教师必须要具有极高的情商。
教师的这种情商的体现方式多种多样:不要只穿着上白下黑的职业套装,可以穿著颜色鲜亮青春活泼的衣服,这会让课堂气氛轻快;不要对着教材一板一眼,而要运用高亢而有自然的声音为学生们朗读李白、杜甫的诗句;不要对着学生们怒目圆瞪或怒发冲冠,而要用耐心的教导和温和的讲解获得学生们的喜爱与支持;不要只会与学生进行教材的内容的探讨,时不时和学生们交流一下最近大热的动漫业可以让课堂气氛明快起来;还有教师龙飞凤舞的板书,抑扬顿挫的讲课声,吐字清晰声音高亢的讲述等。
这些都是教师能力的体现,这种能力,不仅可以无形中控制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拉近老师与学生的距离。
这些东西都能够有助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语文课堂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具有极强的人文性。
课改中也将突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做为了一个重要的目标。
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变得日益重要。
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和谐的、民主的、宽松的。
老师与学生要尽力做到彼此尊重、互相信赖、互相合作。
小学生天性可爱,自尊心很强,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尊重与重视;而宇文哲门课程又具有与生俱来的自由与和谐。
所以,小学语文课堂只有具有了这样的课堂氛围,师生才能形成良好的互动、平等的交流交流;学生才能释放自己的天性,运用自己的想象力,以最佳的热情和激情进入语文学习,使小学语文课堂焕发出独有的活力。
而要怎样去做到重视每一名学生的个体呢?首先,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
教育孩子的前提是要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前提是要尊重孩子,感触很多,作为一个教师,理解学生、尊重学生相当重要。
只有让学生觉得自己受到了尊重,他们才会愿意积极地参与到语文学习中去。
其次,老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
要正确对待学生的意见。
首先我认为要建立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与学的关系实际上是一对矛盾,处理得好,会教学相长,形成一种师徒般的师生关系,但处理不好,会产生对立情绪,造成教师不愿教,学生不愿学的局面。
老师尊重每个学生不同的个性,
然后根据不同个性的学生去因材施教,去处理一些问题,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老师要多了解学生的要求,不管是在思想工作还是教与学工作中,只要多了解学生的要求,我们的办法才会更多,不一定我们能满足每一个人的要求,但我们处理问题会更慎重,师生间只要形成了一种和谐关系,教学工作、思想工作就会比较顺利。
三、鼓励学生
小学生最爱的应该就是鼓励,来自家人的鼓励,来自朋友的鼓励,来自其他所有人的鼓励,当然还有来自老师的鼓励。
笔者认为在课堂上多鼓励学生,能够让学生放松地进行学习。
笔者在日常教学中,通常所用的鼓励方式包括:①口头赞许,如“你的回答完全正确!”“这的确是一个好的回答”“能有这么棒的回答,你肯定看了不少名著吧!”;
②身体语言,如给予学生一个鼓励的眼神、对学生树大拇指、冲学生展示一个肯定的笑容、与学生击掌庆贺等;③物质奖励,如每回答对一个问题可以得到一个小礼品等。
笔者认为,语文课堂的包容性很大程度上体现为教师对学生们的鼓励。
所以,教师要争取每节课尽量多地鼓励学生,不光鼓励耽搁个体,而是赞赏一个小组一个大组,甚至全班。
可以说,鼓励出创造力,鼓励出学习兴趣,鼓励出进步的学生,鼓励出有特点的学生。
课堂氛围的营造的方式,可能对于每一名老师都有不
同的看法与适用特点,笔者希望小学语文教师们能够更加重视对于课堂氛围的营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