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官制(八)
八、关于武官
武官的出身,有世职、武科、廕生的分别。
世职是公以下,恩骑尉以上,可以按品授职;武科举也同文科举一样,有武进士和武举人,可以授为侍卫或副将、参将、守备、千总等官。
此外由兵士升为武官的叫行伍出身,由参赞军机而获官的叫军功出身。
光绪后期,还有兵备学堂毕业而任官的。
最初也有捐纳,实行不久就废止了。
武官的品级见前,但世爵公、侯、伯,是列入超品的。
武官有四种缺:
旗缺——侍卫处和八旗在京各营,各省驻防旗营等。
营缺——在京巡捕营和各省督、抚、提、镇等统辖的绿营。
卫缺——某几省设置的卫所官。
因为这一类的武官是负责保护漕运的,所以叫做“卫”。
门缺——门千总。
门,指防守城门的武官。
各省旗营由将军统辖,如杭州将军、福州将军、荆州将军等。
绿营兵由总督统辖的叫督标,巡抚统辖的叫做抚标,提督统辖的叫做提标,总兵统辖的叫做镇标等。
各标的统兵官叫做中军。
督标中军由副将充任,抚标中军由参将充任。
标下为协,协下为营,营下为汎。
标有中、前、后、左、右营,营有中、前、后、左、右哨。
营官通常
有都司、游击充任;哨官通常由守备、千总充任。
哨官统辖百人,就是百长;百长以下有什长。
满清统治者为了镇压起义农民和少数民族,需要大量的财力和人力。
财力,除原有的苛捐杂税外,还采取捐纳的方法;人力,就以武爵来引诱人们为它拼命。
太平天国革命战争一役,就有以军功而记名的提督达八千人之多,总兵、副将等更不计其数。
全国的实缺提督不过十余人,总兵只有几十人,副将只有一百多人;既然没有这些位置来安插,当然这些武官就永无补缺之望。
于是后来盛行“借缺补署”,就是以高级武官的品味,来做低级武官的职务,而且还不容易得到实缺。
光绪年间,记名的提督、总兵,最多只能当个营官,至于守备、千总一类的武官,能够得到一个什长,已经很不容易了。
武官的任免奖惩和文官大同小异,不再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