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水利工程目录一.地理位置 (3)二.建造时间 (3)三.建造背景 (3)四.建筑风格 (4)五.结构特征 (4)1.主体工程: (4)(1)岷江鱼嘴分水工程 (4)(2)飞沙堰溢洪排沙工程 (4)(3)宝瓶口引水工程 (5)2.其他景点: (6)(1)二王庙 (6)(2)伏龙观 (6)(3)安澜索桥 (7)3.智慧结晶: (7)(1)都江堰卧铁 (7)(2)笼石杩槎 (7)六.艺术成就 (8)七.都江堰观后感 (10)*参考文献: (11)都江堰(Dujiangyan irrigation system)一.地理位置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距成都市区约50公里,距离青城山风景区约20公里,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
二.建造时间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李冰为蜀郡守。
他和他的儿子在前人治水的基础上,通过对地势地形的进一步考察,依靠当地人民群众,在岷江出山流入平原的灌县,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
三.建造背景四.建筑风格当代陈运和诗《都江堰》曾说:“凝聚过智慧的汗珠与卓绝的远见灌溉了历史,灌溉了民族,灌溉了古诗,灌溉了良田”。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一项伟大的工程,它充分利用了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
都江堰建成后,成都平原沃野千里,“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
四川的经济文化有很大发展。
其最伟大之处是建堰两千多年来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愈来愈大的效益。
都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造福人类。
五.结构特征1.主体工程:都江堰水利工程由创建时的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引水口三大主体工程和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属工程构成。
鱼嘴是修建在岷江江心修筑的分水堤坝,形似大鱼卧伏江中,它把岷江分为内江和外江,内江用于灌溉,外江用于排洪。
飞沙堰是在分水堤坝中段修建的泄洪道,洪水期不仅泄洪水,还利用水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水流的漩涡作用,有效地减少了泥沙在宝瓶口前后的淤积。
宝瓶口是内江的进水口,形似瓶颈。
除了引水,还有控制进水流量的作用。
(1)岷江鱼嘴分水工程鱼嘴分水堤位于岷江出山口1950米处岷江江心,形如弯月,前端扁平入水,形如鱼的嘴巴,故名“鱼嘴”,是都江堰水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分水堤位于渠首顶端,迎着岷江波涛,巧妙地将江水分为内外两江。
外江是自然河道,其作用是在雨季排泄大量洪水。
内江是李冰率众开凿的河道,它把江水源源不断地送往成都平原进行灌溉,具有神奇的“四六分水”和“二八排沙”功能。
(2)飞沙堰溢洪排沙工程飞沙堰溢洪道在鱼嘴分水堤尾部与人字堤间。
堰口宽240米,顺溢方向长120米。
飞沙堰坝顶平均海拔728.25米。
飞沙堰泄洪道也是都江堰水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飞沙堰主要功能有三:一是枯水季节导水入堰,保证灌区用水需要。
二是丰水季节排泄进入内江的多余水量。
内江流量越大,飞沙堰的泄洪作用也越大。
三是排沙。
鱼嘴分水后,岷江挟带的大量沙石排入外江,在飞沙堰对面凤栖窝段弯道处,因弯道环绕引流原理,多余沙石经飞沙堰排出,进入宝瓶口的沙石占岷江总量的8%左右。
(3)宝瓶口引水工程李冰根据水流及地形特点,在坡度较缓处,凿开一道底宽17米的楔形口子。
峡口枯水季节宽19米,洪水季节宽23米。
据《永康军志》载"春耕之际,需之如金,号曰’金灌口'"。
因此宝瓶口古时又名金灌口。
宝瓶口是内江进水咽喉,是内江能够"水旱从人"的关键水利设施。
由于宝瓶口自然景观瑰丽,有"离堆锁峡"之称,属历史上著名的"灌阳十景"之一。
宝瓶口同飞沙堰配合具有节制水流大小的功用,是控制内江进水量的关键。
内江水流经过宝瓶口流入,灌溉成都平原的大片农田;在洪水期间,内江水位提升高过飞沙堰,洪水就进入外江流走,再加上宝瓶口对水流的约束,达到了防洪的作用。
内江水流进宝瓶口后,顺应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沿大小各支引水渠不断分流,形成自流灌溉渠系,灌溉成都平原上一千余万亩农田。
2.其他景点:(1)二王庙二王庙位于岷江右岸的山坡上,前临都江堰,原为纪念蜀王的望帝祠,齐建武(公元494~498年)时改祀李冰父子,更名为“崇德祠”。
宋代(公元960~1279年)以后,李冰父子相继被皇帝敕封为王,故而后人称之为“二王庙”。
庙内主殿分别供奉有李冰父子的塑像,并珍藏有治水名言、诗人碑刻等。
建筑群分布在都江堰渠首东岸,规模宏大,布局严谨,地极清幽。
是庙宇和园林相结合的著名景区。
占地约5万余平方米,主建筑约1万平方米。
二王庙分东、西两菀,东菀为园林区,西菀为殿宇区。
全庙为木穿逗结构建筑,庙寺完全依靠自然地理环境,依山取势,在建筑风格上不强调中轴对称。
(2)伏龙观伏龙观位于离堆公园内。
其下临深潭,传说因李冰治水时曾在这里降伏孽龙在离堆之下,故于北宋初年改祭李冰,取名“伏龙观”。
现存殿宇三重,前殿正中立有东汉时期(公元25~220年)所雕的李冰石像。
殿内还有东汉堰工石像、唐代金仙和玉真公主在青城山修道时的遗物——飞龙鼎。
(3)安澜索桥安澜索桥是我国著名的五大古桥之一,全长320米。
位于都江堰鱼嘴之上,横跨内外两江,被誉为“中国古代五大桥梁之一”,是都江堰最具特征的景观。
最早称为绳桥或竹藤桥,这与它修建的材料有关。
古代又名“珠浦桥”。
宋淳化元年,改称“评事桥”,明朝末年(公元17世纪)毁于战火。
清嘉庆八年(1803),何先德夫妇倡议修建竹索桥,以木板为桥面,旁设扶栏,两岸行人可安度狂澜,故更名“安澜桥”;民间为纪念何氏夫妇,又称之为“夫妻桥”。
它是沟通内、外江两岸的交通要道。
3.智慧结晶:(1)都江堰卧铁卧铁是埋在内江“凤栖窝”处的淘滩标准,也是内江每年维修清淘河床深浅的标志。
相传李冰建堰时在内江河床下埋有石马,作为每年淘滩深度的标准,后来演变为卧铁。
现有四根卧铁分别是明朝万历四年、清同治三年、民国十六年和1994年埋下的。
现在游客在离堆古园内喷泉处能看到的这四根卧铁的复制品,其真品还埋在内江河床下。
(2)笼石杩槎笼石:笼石是都江堰从古至今都在广泛采用的治河工程技术之一,是以竹子编织成长笼内装卵石的工程。
它的作用是拦水、护堤,它能将分散的若干卵石组成一个有空隙、能渗水的整体,竹笼之间又易于互相连接,能形成较大的整体,这样既能减小水对它的冲击,又能形成整体直压水底,始终紧固河堤基础,使江水不至于淘空河堤基础将河堤冲毁。
这是一项充分利用了“化整为零、化零为整”的哲学思想创造的治水工具。
杩槎:杩槎是用圆木做成的三足架,过去截流海河时,将许多三足架用木梁、篾笆等相连成排,上面放上卵石,篾笆外倒上粘土,便构成一种简易的截流工具,它的作用相当于今天的水闸。
杩槎充分利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是一种制作简单,使用灵活,功效极高的截流工具,并负有调剂水量、围堵抢修等重要作用。
竹笼和杩槎是就地取材、行之有效的传统工程技术,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六.艺术成就都江堰是我国古代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
因为都江堰的存在,才有了成都平原的千里平川和“天府之国”的产生。
都江堰被誉为古代水利的一颗璀璨明珠。
都江堰规模宏大、布局科学、费省效宏,代有兴建,历经2260年而不衰。
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成功的水利杰作,也是世界水利史上设计施工最完美、最先进、最科学的独一无二的无坝式引水枢纽,更是古代水利工程沿用至今,硕果仅存的奇观。
与之兴建时间大致相同的古埃及和古巴比仑的灌溉系统,以及中国陕西的郑国渠和广西的灵渠,都因沧海变迁和时间的推移,或湮没、或失效,唯有都江堰独树一帜,有兴建源远流长,至今还滋润着天府之国的万顷良田。
都江堰源远流长,惠泽后代,其奥秘除了巧夺天工的工程布局外,更主要的是遵循了“乘势利导、因时制宜”的治水指导思想、“岁必一修”的管理制度,“遇难弯截角、逢正抽心”的治河原则,以及“砌鱼嘴立湃缺,深淘滩、低作堰”的引水、防沙、泄洪之管理经验和治堰准则。
而“乘势利导,因时制宜”的指导思想,其实质就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治水哲学,它强调的是要充分掌握河流的流势和其它自然条件,加之利用和正确引导,利用有利条件消除不利因素,同时要随时间、地点和具体条件的变化而变化,采取不同的措施把工程做好。
这一治水哲学思想不仅对过去,而且对我们今天的水利工作都有十分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都江堰还有着独具特色的都江堰水文化。
由都江堰而产生的具有强烈地域色彩的都江堰水文化包括水文学、水文物、水神学等,诸如“二王庙”、“伏龙观”、“观景台”等处的人文景观;改建鱼嘴挖掘出土的东汉李冰石像和“饮水思源”石刻;歌颂李冰父子降龙治水的民间传说和具有一定宗教神学色彩的祭祀活动;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祭水、祭神、祭人的诗、词、书画的水文学等,在中国历史文化上都占有一席之地。
七.都江堰观后感去都江堰之前,虽早已听闻李冰父子治水的壮举,但心中认为它不过是一个水利工程罢了,不会有太大的游观价值。
直到亲自来到了这个地方,才真正领略了都江堰的壮美。
巴山蜀地,空气湿润,景色宜人。
一番游玩之后,我才意识到人们所说的都江堰是中国历史最成功最完美的水利工程有多么的正确。
一路上,让我印象深刻的不仅是哪些美丽的自然风景,还有无数建筑大师的雕像,无数代表着古代的建筑师们智慧结晶的建筑群。
曾在电视上看到过“拜水都江堰”,都江堰景区内完全被水环绕着,空气是湿润的,天水氤氲如一色,湍急的水流带起隆隆的响声,浩瀚磅礴,充满着生命力。
坐在南桥上,看层层叠叠清水流过,向成都平原奔腾,沃野千里由此而始。
沿着江水先后经过宝瓶口,飞沙堰,鱼嘴,安澜索桥,二王庙等景点,心中的震撼也越来越大。
即便是站在海边礁石上,也没有像在这里一样强烈地感受到水的魅力。
让我印象尤为深刻的,要数建在岷江上的安澜索桥和鱼嘴工程。
安澜索桥又叫夫妻桥,桥的尽头是天下爱情第一楼。
索桥建在岷江之上,横跨江水两侧,十分古色古香,不少游客在上面拍照留念。
桥面使用的是木板,据说被誉为“中国五大古代桥梁”。
鱼嘴分水堤形如其名,像一条大鱼的嘴,巧妙地建在岷江的弧形弯道上,起到了分水的作用,据讲解,由于弯道环流的作用,含沙量少的表层水流入内江,含沙量大的底层水奔向外江,可以避沙。
过了安澜索桥后,便沿着小路上了山。
沿着曲曲折折的小路一路向上,在高处俯瞰都江堰的全貌,又是一种别样的震撼。
如果漫步在水边,感受的是建筑先贤智慧的伟大,那么走在山间小路上,感受到的便是大自然的巧夺天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