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外国文学史名词解释

外国文学史名词解释

2014年10月最新外国文学史名词解释自考资料和试题上的名词解释汇编:1、荷马史诗:《伊利昂纪》和《奥德修纪》是古希腊最早的两部史诗,一般认为是诗人荷马所作,故称荷马史诗。

荷马史诗以特洛伊战争为背景。

公元前9世纪到8世纪,小亚细亚一带的民间歌人、双目失明的职业乐师荷马把有关特洛伊战争的短歌、传说整理加工,巧制精编,创作了《伊利昂纪》和《奥德修纪》这两部长篇叙事佳作。

到了公元前6世纪中叶,雅典的执政者组织一批学者将其删改完善,《荷马史诗》正式用文字记录下来,整理成书。

到公元前3至前2世纪亚历山大城的学者又进一步审校、定本,这便是流传至今的《荷马史诗》。

2、新喜剧:新喜剧不谈政治,以描写爱情故事和家庭关系为主要内容,又称世态喜剧。

新喜剧中的主要角色是一些新的人物类型,如农夫、鞋匠、医师、食客、艺妓和家奴等。

新喜剧剧情情节曲折,风格雅致,讽刺生动,注重劝善说教。

最著名的新喜剧作家是雅典的米南德。

3、教会文学:又称僧侣文学,是中世纪欧洲盛行的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的正统文学,主要指的是当时的教士和修士所写的文学作品。

使用的文字主要是拉丁文、希腊文和教会斯拉夫文。

体裁有圣经故事、圣徒传、祷告文等。

文学题材多取材于《圣经》,创作目的主要是宣传基督教教义,宣扬禁欲主义和来世主义思想。

4、骑士文学:骑士文学盛行于11世纪至13世纪西欧封建制度巩固繁荣的时期,以法国的成就最高。

其基本内容是描写骑士爱情和他们的冒险,宣扬和美化骑士精神。

有骑士抒情诗和骑士叙事诗两种。

5、英雄史诗:是在民间文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从作品形成的世界和内容来看大致可分为早期英雄史诗和后期英雄史诗两种。

早期英雄史诗形成于中世纪初期,是氏族社会末期各部落的民间集体创作。

后期英雄史诗产生于中世纪中期,是封建制度发展以后的产物。

后期英雄史诗的主题是爱国主义。

6、城市文学:市民文学也称城市文学,是从11世纪随着城市的出现和市民阶级的形成而产生的文学。

它大多是民间创作,直接取材于现实,反应市民的审美情趣,强调“机智”和“乐观”。

主要体裁有韵文故事、讽刺故事诗、抒情诗和市民戏剧。

7、七星诗社:指16世纪出现在法国的一个诗人团体,它由7位诗人组成,以研究古希腊罗马文学并从中受到教益为出发点,以革新法国诗歌形式,促进法兰西民族语言的统一为旨归。

七星诗社的代表诗人是龙沙,他是法国近代第一位抒情诗人。

8、流浪汉小说:是欧洲近代小说的一种模式。

它基本上取材于现实生活,特别是城市平民生活;主人公大多为无业游民,作品在描写他们不幸命运的同时,也描写了其为生活所迫而进行的欺骗、偷盗和各种恶作剧,表现了不幸者的消极反抗情绪;在布局谋篇上,以主人公活动为线索,按主人公活动的足迹,通过主人公的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来安排各种生活场景。

9、大学才子派:大学才子派剧作家是16世纪后期在英国出现的一批人文主义剧作家,他们大都受过大学教育,具有人文主义思想,学识渊博,在戏剧创作上颇有创新。

代表人物有李利、马洛等,他们为莎士比亚戏剧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10、巴洛克文学:巴洛克用来形容首先出现在意大利的一种崇尚装饰与雕琢的建筑。

这种风格在当时一些国家的文学创作中也有所体现,于是,人们就移用了这个概念指称这种风格的文学创作。

这种创作在内容上偏重表现宗教狂热、对尘世的绝望,情绪为夸张的悲观和颓丧,用词华丽,堆砌辞藻,作品结构常常框架宏阔,叙述风格扑朔迷离。

11、古典主义:古典主义因崇奉古希腊、古罗马文学二得名。

它是法国封建王权和资产阶级相妥协的产物,以笛卡儿的唯理主义哲学为基础,强调理性原则,认为在文学创作中应该遵循理性。

作品多从古希腊罗马神话、历史和传说中选取素材,突出体现规范、严整、简练、明晰、崇尚理性的特征,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戏剧创作中的“三一律”原则。

12、“三一律”:是古典主义戏剧的创作原则,要求一个剧本只能有一个情节线索,剧情只能发生在同一地点,时间不准超过一昼夜,即24小时。

13、感伤主义:“感伤主义”得名与斯特恩的一部小说《感伤的旅行》,在创作上强调感情的力量,着力描写人物的不幸和痛苦,以引起读者的怜悯和同情。

它曾流传到德国、法国和俄国,有着广泛的影响,为浪漫主义的兴起作了铺垫。

14、耶拿派:是德国最早的一个浪漫主义文学流派。

其主要成员有施莱格尔兄弟、诺瓦利斯、蒂克等。

施莱格尔兄弟是早期浪漫主义的理论家。

他们在1798年到1800年间创办的《雅典娜神殿》杂志上,第一次提出浪漫主义这个名称,并阐述了他们的浪漫主义文学主张:强调创作自由,重视情感,寻求神秘感。

15、湖畔派:英国浪漫主义文学有两组代表人物,首先开创浪漫主义潮流的是“湖畔派”三诗人,包括华兹华斯、柯勒律治和骚塞。

他们厌恶资本主义文明和冷酷的金钱关系,因此远离都市,隐居在英国西北部的昆布兰湖区和格拉斯米尔湖区,写了很多缅怀中世纪和赞美宗法制农村生活与湖区风光的诗作,故称为“湖畔派”。

16、拜伦式英雄:《东方叙事诗》是拜伦在1813-1816年创作的以东方故事为题材的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一组传奇诗,包括《异教徒》、《阿比道斯的新娘》、《海盗》、《莱拉》、《柯林斯的围攻》、《巴里·西娜》等。

在这些诗篇中,诗人集中塑造了一系列“拜伦式英雄”的形象。

他们的共同特征是高傲、孤独、倔强,个性独特,蔑视文明,反抗现存社会制度,敢于同罪恶社会进行毫不妥协的斗争。

17、“多余人”:是19世纪俄国文学中贵族知识分子的一种典型。

这些形象大多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接受启蒙思想的影响,厌倦上流社会的生活,渴望有所作为,他们的出现是社会意识觉醒的一种体现。

但是这一类形象往往以自我为中心,没有明确的生活目标,缺乏行动的能力和勇气,因此在社会上无所适从,结局都是悲剧性的。

普希金笔下的奥涅金成为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多余人”的形象,莱蒙托夫笔下的毕巧林,屠格涅夫笔下的罗亭、冈察洛夫笔下的奥勃洛摩夫等都属于这类典型。

18、“小人物”:19世纪俄罗斯文学中由普希金开创的一类艺术形象。

是19世纪俄国文学中所塑造的一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被欺凌被侮辱的典型。

他们官阶卑微,地位低下,生活困苦,但又逆来顺受,安分守己,性格懦弱,胆小怕事,因而成为“大人物”统治下的牺牲品。

果戈理、陀思妥耶夫斯基、契科夫等作家都塑造过这类人物形象。

19、“新人”:指的是19世纪中叶在俄国文学中出现的具有民主主义思想倾向的平民知识分子形象。

这些形象尽管个性相异,但大多出身平民,具有坚定的意志、明确的思想,以及实干精神和自我牺牲精神。

屠格涅夫、车尔尼雪夫斯基等都塑造了许多“新人”典型。

20、复调小说:是前苏联学者巴赫金创设的概念,他借用这一术语来概括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诗学特征。

是一种小说结构样式,是由众多的似乎平等的声音的对话构成的。

如果从说话人的角度来考察他们的议论,几乎每一种声音都是振振有词的。

显得好像是众多的地位平等的意识,连同它们各自的世界,结合在某个统一的事件中,相互对话却不发生融合。

21、自然主义文学:自然主义在思想上受到实证主义、遗传学说和生理学和科学的深刻影响。

它强调写真实,主张文学应该完整地再现自然;强调客观性,要求作家消失在作品的背后,避免主观情感的流露,只需要记录事实;突出科学性,认为文学创作就是对人的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主张作家运用生理学、遗传学理论及其实验方法从事写作,描写也要达到一种科学式的精确。

代表作家是法国的左拉和贡古尔兄弟。

22、唯美主义文学:是19世纪中期起源于法国、后兴盛于英国的文学流派。

唯美主义者为了标榜不与丑恶的现实为伍,提出“为艺术而艺术”的口号,宣扬真正的艺术和资产阶级制度相抵触,和资产阶级虚伪道德相对立,因而艺术不应反映生活,无须顾忌道德,艺术要追求的只有诉诸感觉、印象的形式了。

唯美主义作品多以爱情和欢乐为基本主题,以消遣度日的特权人物为主人公,讲究辞藻、韵律,重视静物的描写,以造成视觉、听觉的美感。

代表作家有佩特、王尔德等人。

23、心灵辩证法:是车尔尼雪夫斯基对托尔斯泰早期自传性小说的评价,他认为托尔斯泰最注重的是一些情感和思想怎样发展成别的情感和思想,最感兴趣的是心理过程本身。

24、迷惘的一代: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代美国青年曾经抱着把民主的旗帜插遍全球的理想去参战,结果神圣的战争不过是列强的肮脏交易而已。

他们觉得被国家欺骗了,信仰崩溃,本来和社会维系着的一切都被战争摧毁了,自我失去了生存的基础,只能考刺激和幻想维护。

于是,他们沉浸在艺术的领域里,修补、慰藉受损的自我。

这就是“迷惘的一代”。

代表作家有菲茨杰拉德、多斯·帕索斯、海明威等。

25、音乐小说:是指罗曼·罗兰的小说《约翰·克里斯多夫》,它无论在形式还是内容上都有浓郁的音乐色彩。

它的结构是按交响乐的结构方式设计的。

在作品的主要人物关系上体现了音乐中的“调性”。

26、意识流小说:20世纪20至40年代初,意识流小说在英国形成并流行欧美各国。

意识流作家不把模仿、再现外部世界、客观事物作为小说创作的主要内容,而把表现人的心理真实和意识的流动作为文学创作的主要任务。

主张“作家退出小说”,以“心理时间”表现人物的思想意识活动和主观感受。

在具体创作手法上,意识流小说大量采用自由联想、内心独白、时序倒置等手法,表现人物多层次的意识活动。

主要代表有普鲁斯特、乔伊斯、福克纳、沃尔夫等。

27、荒诞派戏剧:是20世纪50年代初期出现于法国的一个文学流派。

它在内容上表现世界不可理喻,人生荒诞不经,艺术手法上打破传统的戏剧结构,用不合逻辑的情节、性格破碎的人物形象、机械重复的戏剧动作和枯燥乏味的语言表现世界荒诞的根本主题。

28、魔幻现实主义:是拉丁美洲小说创作中的一个流派,发端于20世纪30-40年代,到60年代成为拉美小说的主潮,魔幻现实主义小说家大多具有强烈的使命感,他们在创作中表现拉美人民苦难的历史,揭露黑暗现实,抨击本国独裁政治和外国侵略势力,探索民族的出路和未来。

在艺术上,通过带有原始色彩的魔幻般的知觉感受和不同的文化观念折射现实,经常引入大量超自然因素如幻觉、梦境甚至鬼魂等形象展现现实的神奇色彩,不断表现生活现实的目的。

29、黑色幽默: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于美国的小说流派中成就卓然,最有影响的一支,在思想上受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影响。

“黑色幽默”小说善于使用喜剧形式表现悲剧内容,其主要特征是揭示了许多惊心动魄的悲惨景象,却由于人物本身的边缘或局外人的姿态而丝毫没有悲剧感,使人苦笑不得。

30、新小说派:是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法国,60年代蜚声西欧、美国、日本及东欧的文学流派。

它既没有严密的组织,也没有统一的文学主张。

其出现以罗伯·格里耶1953年发表的小说《橡皮》为标志,随后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家作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