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满分作文赏析2016年高考山东卷

高考满分作文赏析2016年高考山东卷

高考满分作文整理赏析2016年高考山东卷————————————————————————————————作者:————————————————————————————————日期: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行囊已经备好,开始一段新的旅程。

路途漫漫,翻检行囊会发现,有的东西很快用到了,有的暂时用不上,有的想用而未曾准备,有的会一直伴随我们走向远方……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作文仍然延续了材料作文的形式,材料取自许顺居的散文《行囊》,在形式上选取了一段富有哲思的语言材料,体现了山东卷作文命题选材的一贯风格。

本题所给材料最鲜明的特征是极富思辨性,即“准备好的却没有用到”“没有准备的却可能有用”,“有用”与“无用”等二元概念的分析恰好体现学生的价值取向和情感体验。

这里的“旅程”可指具体的出行计划,更可指人生中的前行。

路途漫漫,可指现实中的路途,更可指代“漫漫人生路”。

“行囊中的储备”可以指比较务实有用的东西,如知识技能、处事技巧、健康体魄等,这些是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曾让我们用力准备,却可能在旅行的某些时刻被弱化或弃用;也可以指精神层面的东西,如理想、信仰、乐观心态、诗意情怀等,这些务虚的东西看似无用,没有刻意准备,却可以濡养人的精神气质,伴随整个旅程,“无用之用”,终为大用。

行囊中的东西,也可以在一定情境下建立联系或互相转化。

行文过程中考生需要着眼全篇,抓住关键词,分析概念,探讨关系,同时也要重点突出,谈及个人体悟写出真情实感。

也可以贴近时代现状,写一篇闪烁思想火花、凝聚理性智慧的文章。

本题可以这样立意:①做什么事都要有充分的准备。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把将来可能发生的事考虑全面些,许多时候不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一旦踏上征程,很可能发现困难重重,充分的准备会使你从容应对,有备无患。

②适当的减负。

总是带着沉重的行囊会加重负担,何况有的还是终生的负担呢?有的时候可以就地取材,或放开思想想想办法,谁能事事提前就考虑周到呢,有时候再大的困难也会“柳暗花明又一村”,重新找到新的出路,使我们豁然开朗。

③保持好的心态。

世界上没有走不通的路,只有不敢走的路。

“条条大路通罗马”,只要你敢走,很多时候“船到桥头自然直”。

如果仅仅把“行囊”理解为成功路上的知识储备或工具用品会显得很肤浅。

边缘化的立意:扔掉多余的负担,轻装前进。

因为谁又能知道那个是多余的呢?长路漫漫,唯囊相伴人生之路,道阻且长,凶神恶煞不常有,魑魅魍魉却常现。

往来不绝的旅人,随时面临措手不及的困境,而行囊是你我生存的保障,是人生旅途中最宝贵的财富。

(开篇语言简美)行囊中准备的东西越多,我们走得越稳重踏实,所以我们要不断丰富扩充我们的行囊。

谁知道那些东西是不是我们迷航时的灯塔,黑夜里的星光?他们可能是未来的不时之需,也可能是伴随我们一生的闪亮。

(善用比喻)罗曼·罗兰曾经说过:“你们的理想与热情,是你航行的灵魂的舵和帆。

”行囊中伴随我们奔向远方的是梦想初放时的微光。

我们把梦想放在行囊最低处,就意味着我们永远不会丢弃它,那是我们奋不顾身赶路的支撑。

因为那永恒的梦想,曹雪芹才会在悼红轩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纵世外浮华,内心不易梦想之初色。

岁月风雨浸染两鬓,境况欲下,面容渐瘦,然而梦想始终在行囊的最底层,将他的每一字,每一笔画都压上梦想的坚定。

阅尽人间冷暖,他的行囊从不干瘪。

(以梦想为行囊,思路高超)我们把过去放在行囊的中层,以便我们时常回顾,行囊中的每一物都是对过去的纪念,哪怕只是一滴眼泪,也写满了岁月的沧桑!所以我们要珍惜,那是岁月给予的最珍贵的财富。

凭借小说《哈利·波特》系列享誉全球的英国作家罗琳就是一个时常翻检行囊的人,当年她以笔名“罗伯特·加尔布雷斯”所著的小说《布谷鸟的呼唤》曾被两家出版商拒绝,但她没有绝望,而是把退稿信装入行囊,自励自省,借此激励自己写作。

追梦路上别轻易放弃,过去是一面镜子,它能将我们的错误清清楚楚地照出来,使我们有改正的机会。

(以过去为行囊,充满历史的厚重)行囊的上层留下空间,留给未来,留给不断成长的自己。

季羡林老先生晚年已满受赞誉,“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这三项桂冠实至名归。

可他深知自己行囊之深浅,还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于是力辞三冠。

“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

”大道低回,大味必淡。

聪明人会舍弃虚名负担,给自己的行囊留下空间,进而不断丰富自己的人生。

学无止境,人生之路亦是需要不断攀登新高度,阅览新风景。

(以未来的空间为行囊,眼界高远)长路漫漫,唯囊相伴。

带着永恒的梦想一路向前,时刻翻检反省,校正人生之路,及时舍弃浮夸虚名,人生之路才能走得顺畅、平稳。

(总结全文,文脉连贯)内容丰富在高考满分作文中主要有三个表现:材料丰富,论据充分,形象丰满。

本文在这三方面均堪称典范。

材料丰富。

本文选择的材料涉及古今中外,既有罗曼罗兰和罗琳等西方知名作家,又有清代曹雪芹和现代季羡林这两位中国文学大师,可谓贯通中西,跨越古今。

论据充分。

在对曹雪芹、罗琳、季羡林这三则论据进行处理时,作者均采用了详细叙述的方式,让论据充满细节感、真实感、厚重感,而非浮光掠影,泛泛而谈。

形象丰满。

透过三个特写镜头,三位名人的形象也跃然纸上,曹雪芹十年增删,不忘初心;罗琳自省自励,从不绝望;季羡林淡泊名利,学无止境。

有备无患,奔向远方新的旅程,路途漫漫,回看我们的行囊,必须是充足的。

古语有云:“有备无患。

”而我们唯一的目标,就是奔向远方。

(切题,简洁有力)历史长河奔腾不息,我站在两岸,望着那一叶叶扁舟因准备充足而创造辉煌的景象。

兵法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是啊,月黑风高夜,我静静地看着那运粮车先军队一步出发,到达指定的地点。

可如果突如其来一场大火,剩下的便只是灰烬,事先准备的粮食没有了,何谈大军出发破敌?何谈奔向远方?我看到诸葛重视粮草,派重兵守卫,而我不得不佩服他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的筹谋。

(以史为鉴)田忌的智慧众人赞叹,可若没有他平日的积累,如何赢得后人赞叹?王羲之的书法纵横古今,可若没有那墨池为伴,何来《兰亭集序》名扬天下?当年被评为全球100位“未来领袖”之一的马云,若没有近二十年的酝酿与准备,何以登上“福布斯中国富豪榜”?此类例子,不胜枚举,因为他们准备了,内心再无忧患,才敢放手去做,进而奔向远方。

(古今结合)的确,很多事情都是这样,时刻准备着,修炼自己,而不是在意一时的得失。

谁也不可能有洞穿一切的本领,我们难免会做无用功。

但这并不可怕,也完全没有必要做无谓的功利评价。

在我看来,求一个心理上的安慰更加实在,如果横向去比较的话,总比你想用却没有好得多,“三只小猪”的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物质准备是基础,强大的思想准备则是皇冠上的那颗明珠,重中之重,伴我们走向心中远方。

备一颗勇敢之心,不惧前路荆棘密布;备一颗好胜之心,不患前路会有失败阻挠;备一颗慈悲之心,不患他人对你的冷嘲热讽……因为有了他们,前方的道路才会映入眼帘,有了他们,我们才会释然、放手、毫无顾忌。

(从物质到精神,及时升华。

排比成文,思想与文采齐飞)而我们青少年现在正是在这个准备的过程中,学习、接纳一切可能收到的东西,为我们的远方做好一切可能的准备。

未来用上了,那是运气好,用不上,那是对自己生命的一种升华,千万莫有类似“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悔恨!有备无患,远方的道路冲破乌云,呈现在我们面前。

纵向开掘,思维深刻。

文章对人生行囊进行纵深开掘的解读,不仅理解为物质上的,也理解为精神上的,这是本文的一大亮点。

在高中阶段,能同时将这两个层面写到一篇文章中去,的确是屈指可数,值得点赞。

享文化之繁华落日熔金,暮色四合,乘一叶扁舟,来到历史的彼岸:与苏轼探讨人的渺茫与伟大,与陶潜共享带月荷锄归的美好,与李煜分担愁如东流水的感伤……用一指墨香,看尽文化之深邃与灵动。

(古诗文积累之工力显为文字的韵味)文化从那翻滚激荡的黄河开始,便扎植于我们的心田,镌刻于基因。

那寓意吉祥的中国结,那元宵佳节的灯谜,那雄伟的华夏庭院,无一不是珍贵的传统元素。

而伟大的中华民族也正因这博大精深的文化而愈发绚烂壮美。

把文化作为生命的行囊,便让灵魂与文化一道,穿行在历史的音符与文字墨香之间。

(从民族文化的高度落笔,论点闪现思维的力量)文化,流淌在悠远的箫声中,诉说着哀怨与愁绪;文化,也弥漫在阿炳的二胡中,叹尽人生的跌宕起伏;文化,亦可以流转于锦瑟之间,轻拢慢捻之间净化内心的污秽。

本无生命的乐器与乐曲结合在一起,便成为了文化的载体,寄予着心灵的世界,承载厚重的文化。

(音乐文化)不仅仅在丝竹间,文化也在素净的宣纸上蔓延而来。

张大千伏在洞底绘出的梦幻敦煌,诉说着那千百年前人们的信仰;齐白石着手画出的自然风物,亦传达着生命的灵动;壮观的《清明上河图》,也刺激着美的神经。

中国画中的水淡云轻,妙手丹青的一点一描,拓开的不仅仅是墨,更是深厚的文化底蕴,文化之魂由笔底传承。

(绘画文化)同样,龙飞凤舞的字亦为文化之腑脏。

颜真卿规正而又洒脱的笔锋,王羲之隽秀玲珑的字体,张风子如带般拂过的清新之风,无一不是文化的符号。

那挥洒自如之间掩盖不了中华文化之含蓄内敛,那笔锋回转之间亦彰显着文化之典雅深厚。

亦深潭微澜,亦雪底苍松。

(书法文化)文化如辽远的江海,包容着一切。

既有张若虚的“江月年年初照人”的美好幽深,又有李白的“起舞弄清影”的飘渺烂漫。

那篇篇诗词,字字珠玑,诗人惜字如金,落笔生花,留给世人一片芳华。

文化之美常浮荡于我心间。

那里有轩榭廊道,那里有至臻服饰的绣扣,那里更有吟唱千年的戏曲,那是中华之精髓,炎黄子孙之傲骨。

它如枝头的梅花,傲吐芬芳。

(作者笔下文化的内涵丰实优美)愿乘文化之舟,度文化之沧海,享那份美好与挚真,低吟文化之妙语,歌吟一生,幸福一生。

这样的行囊,希望我们共同拥有,共同打造,从而共享文化盛宴。

1.怎样才能享受文化之繁华?自然是将文化作为一生的行囊。

文章用丰厚的历史底蕴引出文化是生命的行囊,然后在音乐、美术、书法、诗词、建筑、戏曲、服饰等之间穿行,具化了文化的内容,写出了它们对生命的意义。

最后两段点题,照应题目。

2.文采飞扬。

文章一开篇就是诗意盎然的呈现,后面写音乐,美术、书法,无论是人物,还是艺术的表达,都充满诗情画意。

在句式上,整散结合,语言铿锵有力,古色古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