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教育学读书笔记

小学教育学读书笔记

小学教育学读书笔记之四教育目的教育目的第一节教育目的概述一、教育目的及其层次结构(一)教育目的的概念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与动物活动最本质的区别就是活动的目的性。

教育目的是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成的结果的设定,具体说来就是教育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出发点和归宿。

教育方针是教育目的的政策性表达,教育方针在一定时期内具有必须贯彻的强制性。

教育目的对全部教育活动过程的组织都起着导向、调控和评价的作用。

教育活动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所有能够传递人类生产生活经验和精神文化的活动都是(广义的)教育。

狭义的教育指的是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与广义教育的相同点在于它们都有目的性,不同点则在于学校教育具有的目的性更强。

这表现在:(1)学校是专门的机构,是人类文化发展和教育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2)学校教育工作的主体比一般的教育工作者具有更高更专门的教育素养,其中包括较高的对于教育活动目的的设定、反思与理解能力。

(3)在设定的程序上,国家或学校在学校教育目的上会有较为全面的考虑。

(二)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学校必须遵循的总要求,但它不能代替各级各类学校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各级各类学校还有各自的具体培养目标,这就决定了教育目的的层次性。

其结构如下:教育目的(国家的)培养目标(各级各类学校的)课程目标(一门课程的)教学目标(一个单元或一节课的)教育目的是特定社会历史时期培养人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是各级各类教育都必须遵循的总目标。

具有终极性。

培养目标则是在教育目的指导下,根据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具体任务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水平而制定的培养人的具体要求,如小学培养目标、全日制普通高中培养目标、师范学校培养目标等。

培养目标使各级各类学校有了更为具体的努力方向,从而保证了教育目的的顺利实现。

教育部2001年7月27日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则提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

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课程目标是教育目的、培养目标在特定课程领域里的表现。

如小学语文课程目标、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等。

这一层次的目标是介于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之间的,是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

教学目标是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如一学期、一个单元或一节课)工作中,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具体要求或产生变化的结果。

它是根据学校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及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身心发展水平、知识经验等)确定的。

教学目标越明确、越具体,就越容易操作,越便于评估和改进。

总之,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是一般与具体的关系。

教育目的只有通过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的层层细化,才能得以顺利落实;具体的教学目标只有与它同级的教学目标和上位的课程目标、培养目标、教育目的紧密联系,才会保持教育的整体性及方向性。

二、不同的教育目的论由于教育目的反映的是不同的教育价值取向,是教育理想的体现,因此不同的教育家往往都会有不同的教育目的观念和理论。

教育思想史上具有代表性的教育目的论主要有以下几种:(一)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的基本主张是以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教育的最高宗旨,教育目的应当依据社会的要求来决定。

社会本位的目的论主要反映的是古代社会的特征和要求。

中国古代的《学记》、《论语》,古希腊柏拉图的《理想国》。

代表人物有社会学家诺笃尔普、涂尔干和教育家凯兴斯泰纳。

社会本位目的论者认为衡量教育好坏的最高标准只能是看教育能否为社会稳定和发展服务,能否促进社会的存在和发展。

离开社会的教育目的是不可思议的,也是没有意义的。

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充分注意到了社会对个人、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但教育目的如果只看到教育对象存在的条件而对教育对象自身的需要不做足够的关照,就是有失偏颇的。

(二)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与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相反,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认为,个人价值远高于社会价值,因此应当根据个人的本性和个体发展的需要来确定教育目的。

持个人本位目的论的教育学家为数甚多,代表人物有卢梭、福禄倍尔和裴斯泰洛齐等人。

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往往强调人的自然本性,希望教育按照人的本性而不是违背这一本性办事。

正是因为相信人的天性是好的,所以个人本位的教育学家都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求得人的天性的自由和全面的发展。

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具有强烈的人道主义特色。

它的全盛时期是18、19世纪。

由于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倡导个性解放、尊重人的价值等有一定的合理性,这一目的论至今仍然对全世界的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

不过,正如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只执一端一样而有失偏颇。

(三)教育无目的论这主要是美国教育思想家杜威的观点。

杜威曾经指出,“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自己的目的。

”他将教育目的与教育活动本身联系起来,反映了教育活动主体的自觉;同时他也注意到了真正有效的教育目的必须是内在于教育,或通过教育过程去实现的目的。

由此可见,“教育无目的论”并非主张真正的教育无目的,而是认为无教育过程之外的“外在”目的。

(四)3、社会需要与人的自身发展的辩证统一论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需要与人的自身发展是辩证统一的,教育目的必须体现这种辩证统一的关系。

人是社会的人,个体人的发展不能离开他所处的社会环境,而是以社会发展为基础,受社会发展的制约。

教育促进个体发展,就是使个体适应他所处的社会关系、社会生活条件。

因此,教育目的不能脱离社会发展的需要,必然受社会发展的需要所制约。

在阶级社会中,这种需要就是阶级的需要,教育就是按照阶级的需要去培养人。

但另一方面,每个人又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个体,在重视教育目的社会价值的同时,必须考虑人自身发展的各种需要,从而把教育的社会价值与人的自身发展的价值统一起来,即实现社会需要与人的自身发展相统一。

三、教育目的确定的依据教育具有社会制约性,因而教育目的的确定必然要反映社会发展的现实和需要,这是确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

同时,教育目的是由人来制定的,自然也要反映人的价值观念、哲学观念等,又具有主观性的一面。

因此,制约教育目的确定的因素主要有: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培养一定社会需要的人才。

因此,确定教育目的首先要考虑到一定社会的历史条件。

纵观历史,各个时期的教育目的内涵不尽相同,都要受到当时社会历史阶段已经具备的种种条件的制约和决定,这些条件主要包括社会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社会文化背景。

首先,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制约教育目的的确定。

物质生产是教育存在和发展的绝对条件和永恒基础。

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社会能够提供给教育的物质条件,以及个人在其一生中能用来接受教育时间的多少;同时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也决定了物质生产过程中需要的劳动者的素质或规格。

其次,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制度也制约着教育目的的确定。

在阶级社会,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一方面会利用其经济和政治上的统治权制定出符合本阶级需要的教育目的,为巩固这一统治服务;另一方面还会利用自己在经济和政治上的权力维护要阶级在教育资源占有上的特权,并保证这一教育目的的实现。

所以教育目的的确定会体现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的要求,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第三,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也使教育培养的人各具特色。

教育培养一定社会的人,必然打下这个社会文化和传统的烙印。

例如,世界上有的国家比较重视文化素质,教育的目的强调陶冶学生的人格,注重培养有教养的人;有的国家注重科学技术教育,要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开拓精神的人。

2、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教育目的所直接指向的对象是受教育者,因此,他们的认识发展、心理发展、生理发展的规律和过程及层次水平等,自然就会以其可行性前提成为教育目的确定时必须考虑的因素。

3、人们的教育理想教育目的是存在于人的头脑中的一种观念性的东西,它反映的是教育者在观念上预先建立起来的关于未来新人的主观形象,因此,教育目的实际上就是一种理想。

从不同的哲学观点和价值观念出发就会有不同的教育目的。

在教育实践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人们从各自的理想出发赋予了教育所要培养的人以不同的内涵。

如中国古代,儒家大力倡导成仁取义的圣贤人格,以圣贤为其教育的根本目的。

在西方,卢梭主张培养自然发展的人。

在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全面发展的人格理想教育目的确定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于教育学的最重要、最直接的贡献是他们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这一学说是我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制定教育目的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主要内容可以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一、“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内涵这里所谓“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内涵,是指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尤其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人的全面发展”概念的具体界定。

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在两个层次上谈论人的全面发展的。

其一,指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

“片面发展”首先是劳动过程中体力和智力的分离和对立,而“全面发展”则是指在劳动过程中实现体力和智力的充分运用和发展,实现体力和智力在充分发展基础上的完整结合。

其二,指克服人发展的一切片面性,实现人的个性的真正全面和自由的发展。

个性自由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灵魂。

20世纪末在中国开始的“素质教育”运动实质上是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具体实践。

二、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首先,社会生产力及其决定的分工状况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前提。

其次,社会关系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

最后,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的重要途径。

第三节我国的教育目的一、建国后教育目的的表述的历史回顾1995年八届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规定:“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我国的教育目的。

二、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指明了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即教育是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服务的,维护社会主义利益。

为社会主义服务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所在。

建设者和接班人包括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他们的差别只在于社会职业分工的不同,不存在高低贵贱之分,但都必须是德才兼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