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机分组方法包括:∙简单随机化(simple randomization)∙区组随机化(block randomization)∙分段(或分层)随机化(stratified randomization)∙分层区组随机化(stratified block randomization)∙动态随机化(dynamic randomization)一、简单随机化,又称完全随机化1、定义:在事先或者实施过程中不作任何限制和干预或调整,对研究对象直接进行随机分组。
通常,通过掷硬币、随机数字表、计算机产生随机数来进行随机化。
2、适用条件:在研究例数较少、总体中个体差异较小时,采用此法。
3、缺点:在研究对象例数较少时,由于随机误差难以保证组间病例数的均衡,各组例数可能会出现不平衡现象。
4、解决办法:随机数表法、随机数余数分组法。
随机数余数分组法的具体操作:编号:研究对象(动物按体重大小、患者按预计样本量编号)从1 到N 编号;获取随机数字:从随机数字表中任意一个数开始,沿同一方向顺序每个研究对象对应取一个随机数字;求余数:随机数除以组数求余数。
若整除,则取组数作为余数;分组:按余数数值分组;调整:假如某组待调整,该组共有n 例。
从中抽取1 例,就取下一个随机数,随机数除以n。
除以n 的余数(若整除则余数为n )作为在该组中所抽研究对象的序号,调整到其他组。
例1-1:两组对心脑病区观察20例(编号1~20)心血管病患者分为2组,一组以灯盏花注射液为治疗组,另一组给予瓜蒌薤白汤。
从随机数字表任一行开始(以第11行第1个数(57)计),按序查找,凡小于或等于20的数标记,查够10个数;将与这10个数对应编号患者列为一组,余下患者为另一组。
第一组:9,10,4,6,15,20,11,12,3,7;第二组:1,2,5,8,13,14,16,17,18,19。
例1-2:多组(≥3组)将15名血栓性血瘀证患者分为3组。
第一次分组后,甲组6例,乙组5例,丙组4例。
由于各组例数不等,须将甲组调整1例到丙组。
因此,继续查随机数字表,下一个随机数字为58。
由于58/6=9……4,甲组中第4个研究对象调整到丙组。
5、SAS实现对20例病人随机分成两个等比例组,使每组为10例。
方法一:PROC PLAN SEED=n 过程。
PROC PLAN SEED=210000;FACTORS n=20;OUTPUT OUT=patient;RUN;DATA result;SET patient;number=_n_;IF n<=10 THEN group='A';ELSE group='B';RUN;PROC PRINT data=result NOOBS;VAR number group;RUN;方法二:UNIFORM(n)函数。
在完全随机化时,UNIFORM函数法结果的平衡性较差。
DATA patient;DO number=1 to 20;r=UNIFORM(210000);OUTPUT;END;RUN;PROC RANK data=patient OUT=rank;RANKS r_rank;VAR r;RUN;DATA result;SET rank;IF r_rank<=10 THEN group='A';ELSE group='B';RUN;PROC PRINT data=result NOOBS;VAR number group;RUN;二、区组随机化,又称均衡随机化、限制性随机化1、定义:将随机加以约束,使各处理组的分配更加平衡,满足研究要求。
在一个区间内包含一个预定的处理分组数目和比例。
区组:由若干特征相似的试验对象组成。
如同一窝的动物、批号相同的试剂、体重相近的受试者等。
区组的长度:区组中对象的数目。
2、优点:区组随机化分组,避免简单随机化分组可能产生的不平衡现象,不仅提高统计学效率,而且保证分配率不存在时间趋势。
3、适用条件:区组的长度不宜太小,太小则形成不随机。
一般区组的长度至少要求为组数的2倍以上。
区组的长度也不宜太大,太大易使分段内不均衡,如果只有两个组别(试验组和对照组),区组的长度一般可取 4~8,如果有4个组别则区组的长度至少为8。
区组长度还与试验的疗程长短有关:对于疗程较短的疾病,患者入组快,结束快,区组长短影响不大,而对于疗程比较长的疾病,区间长度不宜过大。
例2-1 区组随机化分组(两组)以入院时间(月份)作为配伍因素,将入院时间同月相邻的4位患者作为一个区组,试对24名患者分配到A和B两组处理。
确定区组长度和两个组的所有可能排列:设区组长度为4,则A和B两组所有可能的排列为6。
给每种可能排列的区组分配抽样号码:每个区组4名患者的分配方案,如下图所示。
用抽签方法随机排列上述区组分配的号码:查随机数字表任意选择起始数,28、26、08、73、37、32,按照从小到大排序得出上述区组分配的号码为:3、2、1、6、5、4。
将观察单位按事先编好的病例号从1号开始按顺序进入上述抽签后得到的区组号码顺序的各区组。
5、SAS实现对24例病人按区组随机化方法分成两个等比例组,使每组为12例。
方法一:PROC PLAN SEED=n 过程。
PROC PLAN SEED=210000;FACTORS block=6 length=4;OUTPUT OUT=patient;RUN;DATA result;SET patient;number=_n_;IF length <=2 THEN group='A';ELSE group='B';RUN;PROC PRINT data=result NOOBS;VAR number group;RUN;方法二:UNIFORM(n)函数。
DATA random;DO block=1 to 6;DO length=1 to 4;r=UNIFORM(210000);OUTPUT;END;END;RUN;DATA patient;SET random;number=_n_;RUN;PROC RANK DATA=patient OUT =rank;RANKS r_rank;VAR r;BY block;RUN;DATA result;SET rank;IF r_rank <=2 THEN group='A';ELSE group='B';RUN;PROC PRINT DATA=result NOOBS;VAR number group;RUN;三、分层随机化分组1、定义:首先根据研究对象进入试验时某些重要的临床特征或危险因素分层,如年龄、性别、病情、疾病分期等;然后在每一层内进行随机分组,最后分别合并为试验组(处理组)和对照组。
2、优点:分层随机化可保证减小Ⅰ型错误,并且可以提高小样本(<400)试验的把握度。
3、适用条件:只适合于有2~3个分层因素,分层因素较多容易出现不均衡的情况。
文献报道,通常受试对象在100~200例之间,2~3个分层因素,每个因素仅有2个水平时,应用分层随机化较恰当;当分层因素较多时各层所含的例数会变少,容易出现各组分层因素分布和组间例数的不均衡,影响分析结果。
分层随机化分组的具体操作:将分组过程分多个层进行,每个层有m个试验对象。
m必须是层数的整倍数,为了保证随机效果,m最好是层数的5倍以上;取m个随机数从小到大排序,得序号R;规定R所对应的处理,如10位患者等分为两组,则R1~5为A组,R6~10为B组;将m个观察对象分配完毕以后,再按以上方法对下一层m个观察对象分组,直到分组结束。
例3-1 分层随机化分组(两组)将男、女各10名受试者按照性别分层后随机等分为两组。
令m= 10,需分2层(男性和女性)完成全部分组。
规定每段随机排列序号R 对应处理,R1~5为A组; R6~10 为B组。
4、SAS实现同上,与区组随机化相同。
四、分层区组随机化分组1、定义:多中心临床试验中,普遍采用的方法是以中心分层,然后在各中心内进行区组随机化,即称为分层的区组随机化。
23、适用条件:在影响因素比较少时,分层区组随机化可以保证组间均衡性;当影响因素多时,各层所含的例数会变少,容易出现各影响因素分布和例数的不均衡。
4、SAS实现对240例病人,按4个中心进行区组随机化分组。
方法一:PROC PLAN SEED=n 过程。
PROC PLAN SEED=210000;FACTORS center=4 block=10 length=6;OUTPUT OUT=patient;RUN;DATA result;SET patient;number=_n_;IF length <=3 THEN group='A';ELSE group='B';RUN;PROC PRINT data=result NOOBS;VAR number group;RUN;方法二:在区组随机化SAS程序基础上,添加一个分层因素(即中心),也可以实现分层区组随机化。
按多个因素分层的区组随机化:临床试验中有时分层的因素可能不止1个。
例如,在某抗生素的临床试验中,按中心进行分层外,还要求按病种分为呼吸系统感染和泌尿系统感染两层。
解决方法:可进行两次按中心分层的区组随机化,两次取不同种子数。
∙各中心例数不等的分层区组随机化实际中医院承担的例数可能不同,可按不同的医院分别区组随机化,且分别给定不同的种子数。
∙随机化确定各中心接收的编码分段先将若干个参加医院编码后,然后采用SAS系统中的随机函数UNIFORM(n)产生相应的随机数,对该随机数由小到大排序,以秩次号作为选取各医院对应的编码分段的依据。
∙随机化确定药物编码用SAS系统中的随机函数UNIFORM(n)分别产生试验组和对照组的随机数,如试验组随机数大于对照组随机数,则试验组以A作为代码,对照组以B作为代码,否则试验组为B,对照组为A。
五、动态随机化分组1、定义:在临床试验的过程中每例患者分到各组的概率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根据一定的条件进行调整的方法。
动态随机化包括:瓮法(urn)、偏币法(biased coin)、最小化法(minimization)等。
在临床试验中,研究者常把患者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
两种做法:先来入试验组,后来入对照组。
在患病严重程度、患病时间等非实验因素方面不均衡,可能造成组间不均衡。
先来入试验组,后来入对照组,然后交叉进行。
同样,可能造成组内不均衡。
按“平衡指数最小原则”进行随机化分组,即动态随机化分组。
2、优点:有效地保证各试验组间例数和某些重要的非处理因素接近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