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与泰州学派的社会思想
儒学自汉代之后一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正统思想,并在近两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不断改良发展。
发展至明代,王阳明秉承陆九渊的思想发展出阳明心学,二人合称“陆王学派”。
后继者王艮更是创立泰州学派,将心学发扬光大。
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
明代著名的社会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军事家。
先后平定“宸濠之乱”等“八寇”,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封新建伯。
王阳明为明朝屡建奇功,“事功”卓越,但是如果只是这样,那中国历史上的将才也数不胜数。
王阳明更为后人所推崇,乃至顶礼膜拜的是他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
他开创的心学思想体系是中国社会思想史上的一大转折点,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早期启蒙思想的诞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王阳明提出的“心外无理,心外无物”的世界观,把人的主观能动性提到一个新的高度,让贫苦老百姓在深受皇帝压迫的间隙也能喘口气,不是总为皇帝做牛做马,而自己一无所获;王阳明提出的“知行合一”的认识论,总结前人的精华,为后人指出一条认识问题的最佳途径,那就是既要从书本上去学知识,更要在行动中不断实践。
而他的社会思想可以总结精炼为“致良知”。
一些人认为王阳明的思想是忠于统治阶级的,但是实际上王守仁的思想带有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他所描绘的社会之美好,可以说已
经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士林阶层所能达到的巅峰。
但他的社会思想不是空想,他的一生恰恰是为他的社会思想付诸实践的一生。
他所提出的社会模式可以概括为“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暨谢遐龄教授所总结的“天下一家”,王守仁认为只要人人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人人求“尽其力”,人与人之间就能达到共同的饱暖逸乐,实现不亚于先秦圣贤所提出的“大同社会”的理想社会。
他所提出的理想社会特点鲜明。
首先这个社会的各个成员都以济天下之民,安天下之民为己任。
其次,这个社会按人的德行与才能确定工作岗位,只要有德有能,就让他终身居其合适的职位而不更换。
其三,这个社会有德行有才能的人都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其四,这个社会中所有才质不高的人,也都能分别安于农、工、商贾等各种本职工作,并都努力工作,相生相养,并没有羡慕他人,“希高慕外”向上爬的想法。
其五,这个社会和谐安宁,亲如一家,没有人与己、物与我之分,各尽所能,相互之间有机配合,人人心情愉快,毫无怨言。
更确切地说,他的理想社会比大同社会构想更有理论指导,更有系统。
然而,王守仁的上述理想社会,只是托古而对未来社会的美好幻想,现实与理想不仅相距甚远,而且背道而驰。
显然,这一社会思想模式是立足于中国传统的农业经济和宗法血缘关系,王阳明也非穿越之人,又怎能超越历史情境的局限?况且二程,朱熹,乃至陆王,都自视上承圣学之端绪,下开治世之先河。
实在不必求全责备,反而应该看到他们的思想中的光辉璀璨之处。
“知行合一”是王阳明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认识。
在知与行的关
系上,王守仁从“天地万物本吾一体”出发,他反对朱熹的“先知后行”之说。
王守仁认为既然知道这个道理,就要去实行这个道理。
如果只是自称为知道,而不去实行,那就不能称之为真正的知道,真正的知识是离不开实践的。
比如,当知道孝顺这个道理的时候,就已经对父母非常的孝顺和关心;知道仁爱的时候,就已经采用仁爱的方式对待周围的朋友,真正的知行合一在于确实的按照所知在行动,知和行是同时发生的。
他的目的在于“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需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
对于朱熹的“先知后行”等分裂知与行的理论,王守仁在他学生编著的《传习录》中是这样理解的,古代的圣贤在看到很多人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费在知上,而忽略了行,认为这样下去会造成浮夸的风气,于是开始强调要知,更要行,而后世的人就理解为要先知而后行,这就错误的理解了圣贤的意思。
王阳明思想的另的思想一光辉之处是其“致良知”。
心学的核心概念是“致良知”,何为良知,“良知”就是“天理”,就是道,良知就是知是知非之心。
致良知的途径在于“格物”。
归根结底,王守仁的这一思想仍是他的“天地万物为一体”思想的应用。
既然良知是个思想意念问题,王守仁特别注重思想控制的社会功能,他认为人们的思想、心理是行为的中枢和指导。
要想控制人们的行为,首先要控制人们的思想,其目的就是从思想与心理的层次入手,解决社会矛盾,维护当时的社会秩序。
结合知行合一的思想,王阳明重新诠释了“格物致知”之理念,正所谓“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
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王门四句教阐述了心体、性体和良知在其心学体系中所具有的多重意蕴,指出心、性、理三者的内涵并不如通常所认为的那样是完全等同的,并通过心性“无善无不善”的分析,指出王阳明所说的“至善”是超越道德善恶的不可执之善。
最后,通过对本体与工夫之间关系的分析,揭示了四句教所内含的潜在矛盾,指出此矛盾是心学分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极为罕见的“德”“言”“功”并立之人,最重要的是他开创了阳明心学,对明代及后世社会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阳明先生于嘉靖八年卒于江西南安,但是他死后,心学并未没落,在他的弟子王艮的推动下,心学更加发扬光大,成为明中叶之后的显学,到清代才渐渐没落传承。
王艮,明代哲学家,泰州安丰场(今江苏泰州)人,人称王泰州。
起初投入王守仁门下只为求生,后经王守仁点化转而治学,并创立传承阳明心学的泰州学派。
王艮的“百姓日用是道“,“百姓日用之学”,是王艮思想的闪光点和泰州学派思想的主旨和重要的进步命题,具有鲜明的人民性。
王艮的“格物说”,构成他讲学传道的思想基础,具有鲜明的反抗封建压迫的积极意义。
王艮的“明哲保身”说,是他与封建统治者消极、不合作的体现,起到了反抗封建统治政治压迫的积极作用。
王艮对于社会政治类型作出“三种景象”的区分,即羲皇景象、三代景象、五伯(霸)景象。
王艮的“以孝弟为本”的“孝悌观”,既继承了中国
相传数千年优良传统,又突破了“五经传注”的伦理传统,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
总结下来,王艮的社会思想更加具体,更具可行性。
这也与他起于微末,是盐丁出身有关。
他终身布衣不仕,始终保持了劳动人民的本色,他是与下层劳动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他的学说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被压迫、被剥削阶级的利益,具有反封建专制、反封建道德传统、反正宗圣教的战斗精神和人民性;在王艮的学说中,比较明确地提出了不完全成熟的社会平等、个人自由、个性解放等思想主张。
王艮是我国“早期启蒙思潮的先驱者”;泰州学派“是中国封建制社会后期的第一个启蒙学派”。
王艮与泰州学派的这种思想特征,对于明清之际早期启蒙思潮,都具有深刻的思想影响。
鸦片战争以后的洋务运动、维新变法、改良运动,也不无受到泰州学派思想的影响。
而王艮的传人中,不得不提的就属李贽了。
李贽(1527——1602),号卓吾,又自称温陵居士……,福建泉州府晋江县人。
本姓林,因三世祖被统治者杀害,族人改姓李。
李贽在考中举人后就不再赴考。
在南京,李拜来此讲学的王襞为师。
李在五十三岁时就弃云南姚安知府(四品)官职归隐。
他为官清正廉明,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在他为官期间病饿而死。
李贽发展了王艮的“百姓日用即道”的思想,直截了当地提出“穿衣吃饭是人伦物理”和“人即道”、“人必自私”的命题。
泰州学派的思想,发展到李贽,进入了更全面、更成熟、更系统、也更激进的阶段,亦即顶峰阶段。
李贽一生反对封建道学,他提出了一系列与传统观点相背离的思想和主张,在中国思想史上,是一个颇
带传奇色彩的人物。
还有如徐樾,罗汝芳,何心隐等在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
“心学”是儒学发展到明代的代表思想,主流思想,但它又不同于之前的儒家思想,不仅仅是承上启下,更重要的是为中国封建社会带来了一丝人性和启蒙的曙光.当然,由于时代、阶级以及认识等方面的局限性,阳明先生与泰州学派也存在一些弱点和缺陷,如对封建专制认识和斗争的不彻底性、对传统圣学的妥协、对社会活动和斗争方式方法上的“怪异”等,但是,“瑕不掩瑜”,阳明先生与泰州学派的光彩是永照人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