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重拾“读”的魅力-模板

重拾“读”的魅力-模板

重拾“读”的魅力重拾“读”的魅力——浅谈如何与低段学生共同打造“阅读文化”摘要:课外阅读分量大,是学生丰富精神世界,自由发挥的空间。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应从低年级做起。

本文提出在课外阅读指导中,教师应从五方面做起:美好引领,令学生“盼读”;穿针引线,使学生“择”读;授之以渔,与学生“合”读;搭建舞台,让学生“恋”读;给足空间,促学生“广”读。

为师生共同打造“阅读文化”奠定基础,能让学生重拾起“读”的魅力。

关键词:课外阅读“盼”读“择”读“合”读“恋”读”“广”读吕淑湘先生说:“问语文学得好的人,无一不得力于课外阅读。

”正所谓“得法于课内,得益乃至成长于课外”。

课外阅读分量大,也是学生丰富精神世界,自由发挥的空间。

新课标以全新的理念谈到了低段阅读的问题,要求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兴趣是阅读活动得以进行的前提,是阅读动机中最为活跃的因素。

在课外阅读指导中,教师只有激活学生的快乐因子,师生共同打造“阅读文化”,才能让学生重拾起“读”的魅力。

在此,我谈谈个人的肤浅看法。

一、美好引领,令学生“盼”读。

人教版教材重视识字教学,课内识字多才能早阅读,课外多阅读又能促进识字。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这一工作应该从低年级做起。

但课外阅读多多,未必开卷有益,有的课外书未必适合低年级孩子,所以教师有必要在一开始的时候帮助孩子们有选择性的去阅读,进行美好的引领,为学生指出一条通向“书山”的路,走进课外阅读的缤纷世界。

1.兴趣为首,让学生与美书为友。

低年级孩子喜欢听故事,我也会在孩子阅读前,进行“抛砖引玉”,穿插一些生动有趣,又与文章内容息息相关的故事,加上绘声绘色的描述,让学生“进入”书籍中的情节。

而正当孩子们听得聚精会神时,我会适时拿出书:“瞧,故事都在这些书中,书是老师的老师。

”有时,我会把故事只讲个大概,让孩子们听得心痒痒的。

我又告诉他们,“书老师”会把整个故事原原本本告诉你们。

学生自然会有一种阅读的冲动。

在一年级上学期学拼音时,结合课内阅读,我鼓励学生阅读有拼音注音的图书。

同时,又鼓动家长们为孩子选择一些包装精美、色彩鲜艳、内容丰富的图书,保证每一个书包里有一两本书。

一有空孩子们就迫不及待地拿出自己的图书,孩子们笑称“和课外书一起上学”。

2.导读在前,让学生与“经典”同行。

现实中,很多家长把作文选当作孩子最好的读物。

但从孩子的阅读兴趣和发展的角度来说,只有多读经典作品,才能完善他们的人格,丰富他们的人生底蕴,引导他们走向积极健康的人生之路。

到了一年级下学期,学校开设了“导读课”,我每天与孩子们有半小时的阅读时间。

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个具体的经典作品阅读计划,提供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

开始,学生主要注重看插图,有几个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看着图说着自己所理解的图意。

当学生意见有分歧时,我不解答,让他们自己去拼读,看看书上究竟怎样讲的。

他们兴致很高,都想证明自己的判断。

很快,孩子们不仅增强了拼读能力,又提高了阅读兴趣。

到了二年级,很多孩子渐渐开始离开拼音,慢慢开始接触一些不带拼音的读物。

一次偶然的发现,我看见班里有三、四个女孩子正在传阅《淘气包马小跳系列》,我马上对这个系列的书籍进行了调查。

我发现,《淘气包马小跳系列》之所以深受小读者甚至成人读者的欢迎和喜爱,最重要的一点是图书内在的吸引力、亲和力与感染力。

《淘气包马小跳系列》所表现的人物是当下的孩子,所反映的生活是当下孩子的现实生活。

作品中既有关于孩子交友、学习、成长、智慧、勇气、胆识这样的传统话题,又有环保、爱心、情商、代沟、小大人这样的时代话题,甚至还交杂短信、动漫、蹦极、宠物、时装、新新人类、、Party这样非常时尚、前卫的元素;既写孩子们的开心、快乐、好奇,又写孩子们的烦恼、苦闷、困惑;既有纪实类的行云流水,又有想像类的天马行空。

这种鲜明的时代特色一下子就拉近了与小读者之间的距离。

同一本书,同一个故事,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理解,体验到了不同的快乐。

之后,以点带面的阅读形式在班里渐渐成为了一种“时尚”。

平时,我除了适当的指导之外,为了给学生创设一个阅读经典的氛围,让学生在这种浓郁的经典文化氛围中成长。

要生在阅读后“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在读完后利用络寻找经典故事的插图,或摘抄作品中的名言警句等,张贴在教室的展示台。

每天半小时的“与好书约定会”,成了孩子们最盼望的时光。

二、穿针引线,使学生“择”读。

文以载道,自古道是“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哪怕只是读一篇好的文章,也是如此。

学生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能得到丰富的道德知识,而且能受到艺术感染,逐步具有区分真伪、善恶、美丑的能力。

有道是“久熏幽兰人自香”。

新课标在对低段阅读教学中明确指出“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低段学生有些喜欢科普,有些喜欢故事,有些喜欢诗歌,但尽量应以儿童文学为主,因为儿童文学作家在创作儿童文学时,都有自己较为明确的读者对象的定位,在表达内容和表达技巧上,也比较符合儿童的阅读口味,能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

在茫茫书海中,如何把一本本适合孩子的书带到他们的面前,教师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

在选择课外读物时,应该从培植儿童的阅读兴趣入手。

自二年级起,孩子们有了自己的“漂书吧”,以一个月为换书周期进行生生之间的漂书活动。

首先,在书籍的收纳上,我进行了筛选:以童话、寓言、儿歌、童谣为主,兼顾科学小故事小知识等,但必须是以字为主,以图为辅。

“众人拾柴火焰高”,学生在“漂书吧”总能找到适合自己、自己感兴趣的书。

孩子们一直记得在教室的角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心灵驿站”,里面的书“总有一款适合自己”!利用“漂书吧”进行“好书推荐会”。

几周后,便由最初的老师推荐变为自我推荐。

学生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根据读书体会向全班同学进行“好书推荐”。

形式也由最初的口头推荐,改进到后来的“小书生读书心历表”。

三、授之以渔,与学生“合”读。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使学生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就好比交给学生一把开启知识宝库的金钥匙。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指导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三项能力:认读能力,理解能力和评判能力。

由于低段学生年龄的特点,我要生在自主阅读时,可以配合一些简单的学习策略:(1)摘一摘。

“不动笔墨不读书”是古人读书的好习惯,因为课外阅读只读还远远不够。

要让学生学会用专门的摘录本,摘录一些优美的描写文字,格言警句。

(2)画一画。

对于低年级学生,画画不失为一种理解文章、积累词汇、表现美、创造美的好形式。

让学生把看好文章后,把里面的内容和所想到的画下来,并让学生在画旁积累优美的词句。

(3)说一说。

它是阅读指导的一种重要手段。

刚开始,让学生复述文章的大概内容。

渐渐地,用所学文章的词、句较完整地复述故事内容。

最后能说一说他们的读后感。

(4)辩一辩。

到了二年级下学期,我要生把平时在课外阅读中,看到的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在班内进行演讲,辩论。

(5)写一写。

让学生把阅读心得写入《周记》;也可用几句话记录自己的阅读感受,写进每天的《心情日记》。

利用空余时间,进行同伴自主交流。

陶行知先生又说:“熏染和督促两种力量比较起来,尤以熏染为更重要。

好学是传染的,一人好学,可以染起许多人好学。

”课外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榜样能使学生产生向上的心理。

而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就是最好的榜样。

在实践中,我发现如果能做到”师生合读”,那么对学生的阅读兴趣,对作品欣赏、理解、感悟能力的提升是非常快的。

一直以来,我都坚持推荐书目之前,自己先读先悟。

同时,不断拓展自己的阅读面,利用络不仅关注经典作品,更关注当代作品;在阅读原著时,查找一些相关的评论文章和背景材料,以提高对学生的指导能力。

另外,我也会讲述自己阅读读物后的收获和体会,用“现身说法”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

有时,甚至把我童年时爱看的童话书借给学生,和学生换书,结成书友。

我一直努力营造班级的书香氛围,和学生一起打造班级”阅读文化”。

这种浓郁的书香将引领学生踏上与书为伴的人生之路。

四、搭建舞台,让学生“恋”读。

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

”如果能在阅读时,给学生创造动手操作、亲身参与的机会,让他们在阅读中体验成功,那么学生将逐渐把读书作为精神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在实际操作中有以下几种形式,可供参考:1.利用演读,表现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低年级的孩子表演欲强,让学生根据课外阅读讲故事、排练小剧本、诵读等,这些形式都为孩子喜闻乐见。

在实践中,我还发现“演读”是一种操作性强、可以经常使用的展示形式:一边读,一边表演,用声音、用表情、用动作来让学生表现自己对作品的理解。

如在阅读《甜蜜的家》时,我事先制作了一些动物头饰,刚出示孩子们就立刻被深深地吸引了,我很轻松地告诉大家的导读课要进行话剧表演,剧本就是书上的内容。

孩子们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都迫不及待地开始阅读故事内容,想要读懂“剧本”。

2.开辟读书交流阵地,引领学生品尝阅读乐趣。

(1)可以适当为文字配插图或为插图配文字,随时在学生和学生之间进行交流。

(2)利用“新书故事会”、“经典百分百推荐会”,口头交流阅读的心得。

(3)填写“小书生读书心历表”进行阅读的字、词、句积累,并重在交流对阅读内容的感悟。

(4)组织一些阅读游戏、阅读抢答等活动,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

一般每堂40分钟的阅读兴趣课,总有10分钟的竞赛或抢答时间。

无论是小游戏还是抢答,可以刺激学生自我提高的需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达到最好的阅读效果。

(5)根据阅读内容的积累,每学期或假期围绕“以书为友”的主题自办手抄报,进行观摩和评比。

3.利用不同的评价方式,保持学生的阅读热情。

新课标认为“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

”倡导对学生的评价不要只看结果,应该是重过程,轻结果的。

因此,课外阅读的评价也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着眼于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综合采用多种评价方式。

1、及时奖励,经常表扬。

阅读成果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读同一本书,不同的人得到的收获或多或少,我们要特别关注那些阅读水平低的孩子,要注重他们阅读过程中的态度、情感、方法、习惯等,有点滴的进步就应该给予鼓励。

2、教师评价、自我评价及学生互相评价相结合。

如开展“经典百分百推荐会”,每个学生推介一本好书以后,我们让学生先自我评价一下推介是否成功,然后让大家选出推介最成功的人,最后教师做总体评价,引导大家评选班级“小小读书迷”、“故事大王”、“最受欢迎的小观众”、“小表演家”等。

这种评价有利于学生养成积极参与、认真倾听、正确认识自己、敢于大胆质疑的习惯;也有利于学生保持积极向上的学习情绪,促进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身于阅读中去,为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和终身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