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四区域差异和区域联系专题强化训练下面三图中分别标注了我国的甲、乙、丙三个不同区域。
读图,回答1~3题。
1.甲区与丙区的自然景观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甲区深居内陆、降水量少B.丙区纬度较低,热量较充足C.丙区海拔高,气温低D.甲区年降水量多,获得太阳辐射少2.比较甲、乙、丙三个地区,从农业角度来看,共同点是( )A.夏季热量充足,雨热同期B.地形平坦广阔,地广人稀C.农作物都有春小麦、玉米、甜菜D.土壤肥沃,黑土广布3.乙区域中的山脉为我国重要的地理界线,该山脉大致是( )①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界线②暖温带和中温带界线③半干旱区和干旱区界线④水田农业与旱作农业界线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解析:第1题,甲、丙分别是我国黑龙江省附近和山东地区。
山东位于沿海,黑龙江距海也不远;山东纬度位置显著低于黑龙江,受夏季风影响更大,降水和热量条件都较黑龙江充足。
第2题,三个地区都位于季风气候区,故A正确。
只有黑龙江地广人稀,B错;春小麦和甜菜主要分布在中温带,山东是暖温带,C错;只有黑龙江分布有黑土,D错。
第3题,乙区域中的山脉是贺兰山,①③正确。
贺兰山位于中温带内部,②错误;④对应的分界线是秦岭—淮河一线。
答案:1.B 2.A 3.D(全国卷Ⅲ)稻谷是重要的粮食种类,粮食的充分供给和区域平衡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任务。
下图反映2014年我国不同省份的稻谷供需关系。
据此完成4~6题。
4.已不再是我国主要稻谷余粮区的是( )A.黄河下游区B.长江中游区C.珠江下游区D.淮河下游区5.与安徽省相比,黑龙江省稻谷供需盈余的主要条件是( )A.人均耕地多B.农业劳动力多C.复种指数高D.淡水资源丰富6.我国水稻种植重心北移会导致稻谷( )A.出口数量扩大B.运输成本上升C.流通效率提高D.储存难度增加解析:第4题,由图可知,珠江下游区稻谷供需结余为-655~-150万t,供不应求,已不再是我国主要稻谷余粮区。
第5题,与安徽省相比,黑龙江省人均耕地多,粮食产量丰富,稻谷供需盈余。
黑龙江省的劳动力较安徽省少,复种指数较安徽省低,淡水资源不如安徽省丰富。
第6题,水稻是南方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水稻种植重心北移会导致南方水稻产区产量减少;南方地区人口稠密,粮食需求量大,需要从北方调运大米,造成稻谷运输成本上升。
答案:4.C 5.A 6.B下表为2016年我国大数据产业(指对数据进行生产、采集、存储、加工和服务为主的相关产业)指数排名前10名的省市。
完成7~8题。
省(市) 产业指数省(市) 产业指数北京78.22 广东74.72上海69.14 江苏66.13浙江64.48 山东60.12贵州57.73 重庆54.65福建54.35 四川54.287.我国大数据产业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是( )A.东北地区B.东部地区C.中部地区D.西部地区8.与上海市相比,贵州省发展大数据产业的优势主要有( )①生态优势②能源优势③交通优势④人才优势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解析:第7题,据表中数据可知,北京、广东、上海等的产业指数高,发展水平高,对应东部地区。
第8题,与上海相比,贵州省的优势是生态和能源。
答案:7.B 8.A滇中引水工程是云南省金沙江跨区域调水工程,该工程以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金沙江奔子栏河段为取水水源,受水区主要包括丽江、大理、楚雄、昆明、玉溪、红河6个州市的30个县区。
下图为滇中引水工程路线示意图。
据此完成9~10题。
9.云南省实施金沙江跨区域调水工程的地理背景是( )A.滇中地区降水多且时空分布均匀,水土资源匹配好B.金沙江径流量小,季节变化幅度较小C.滇中地区是人口最集中、经济最活跃的区域D.沿线地势较高,工程难度大,需要逐级提水10.实施金沙江跨区域调水工程的主要影响是( )①可以缓解滇中地区缺水现状,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保障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②滇中地区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下降,农作物减产③滇中引水工程造成长江中下游径流量减少,导致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发电量减少④有利于维护西南边疆稳定,增强民族团结,缩小东西部差距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解析:第9题,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是不同地区资源的供需状况不平衡。
滇中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变化较大,A项错误;金沙江作为水源调出区,水量较大,又位于季风气候区,流量季节变化也比较大,B项错误;以昆明为中心的滇中地区,人口密集,经济活跃,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大,C项正确;从河流流向可知,引水线路基本上顺河流而下,工程难度不大,D项错误。
第10题,由于滇中经济发展水平高,对水资源需求量大,所以实施金沙江跨区域调水工程后可以缓解滇中地区缺水现状,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①正确;水土流失主要是由植被破坏导致的,金沙江跨区域调水不会使水土流失加剧,且由于水资源得到补充,当地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农作物应该增收,②错误;金沙江调水取水处距离长江中下游地区较远,且长江支流众多,流域内降水丰富,所以该调水工程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径流量影响不大,③错误;西南地区为我国少数民族聚集区,实施金沙江跨区域调水工程后,有利于维护西南边疆稳定,增强民族团结,缩小东西部差距,④正确。
故选C项。
答案:9.C 10.C2018年春节过后,浙江各地企业又开始面临“招工难”。
为了健康持续发展,近5年来,浙江省累计将478个投资额达2 000万元以上的项目转移至赣北九江市。
据此完成11~12题。
11.浙江省企业当前最需要采取的措施是( )A.压缩企业规模,加快企业整合B.降低劳动力报酬,减少成本支出C.开展技术创新,实现产业升级D.引进国外劳动力,增加劳动力数量12.关于浙江省产业转移的叙述,正确的是( )A.对于迁入地而言,一定会产生严重的环境污染B.对于迁出地来说,会带来严重的劳动力过剩现象C.缩短迁入地产业升级的时间,加快工业化速度D.缩短了迁出地产业升级的时间,促进了农民工的就业解析:第11题,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浙江省面临“招工难”的问题。
由材料“为了健康持续发展,近5年来,浙江省累计将478个投资额达2 000万元以上的项目转移至赣北九江市”可知,浙江省在进行产业转移,将劳动密集型的企业转移到九江。
因此浙江省企业当前最需要采取的措施是开展技术创新,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升级。
第12题,对于迁入地而言,可能会产生一定的环境污染,但不能说一定会,A项错误;对于迁出地来说,由于外迁企业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企业,企业迁出,外来务工人员也就跟着迁出,不会给当地带来严重的劳动力过剩现象,B项错误;产业转移能缩短迁入地产业升级的时间,加快工业化速度,C项正确;产业转移能缩短迁出地产业升级的时间,产业升级后以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需要的农民工数量减少,不利于农民工的就业,D项错误。
答案:11.C 12.C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为解决城市问题、协调京津冀发展,北京加快了产业和人口向河北、天津转移。
材料二图1为2011年辽、吉、黑三省和全国单位地区生产总值(GDP)能耗(能源消费总量/地区生产总值)图。
图2为我国某区域冬季某时刻海平面等压线(单位:hPa)分布图。
(1)北京此时的风向是________,该季节的气候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
(2)从区域发展阶段看,北京处于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在该阶段,三次产业中增长速度最快、产值比重最高的是________,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是________。
(3)与全国相比,辽、吉、黑三省的单位GDP能耗的共同特点是__________,这和三省的产业结构偏重于__________有关。
(4)北京产业和人口的外迁,反映出城市化进程所处的阶段是__________阶段。
(5)与河北相比,天津作为北京产业转入地的优势条件有哪些?答案:(1)西北(偏北) 寒冷干燥(2)第三产业高科技(3)较高(高于全国) 重工业(4)逆城市化(5)技术水平高;对外开放程度高;基础设施较齐全;海运便利;与北京联系紧密。
14.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合肥经济开发区不仅成为中西部地区名副其实的领跑者,而且也成为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典范。
家电、汽车、装备制造及快速消费品四大支柱产业支撑了合肥经济开发区的发展。
材料二图甲表示产业典型产品周期示意图,图乙表示产品生产环节的价值链示意图,又称“微笑曲线”图。
(1)分析合肥经济开发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区位优势。
(2)家电、汽车、装备制造及快速消费品四大支柱产业支撑了合肥经济开发区的发展。
结合材料二,分析合肥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3)合肥经济开发区也是“中西部最大的日资企业集聚地”。
试分析产业转移对该区域发展的影响。
解析:(1)分析承接产业转移的区位优势可以从劳动力(数量、质量和价格)、地价、交通条件、市场、政策、基础设施等方面作答。
(2)材料二给出的是产业典型产品周期示意图和产品生产环节的价值链示意图,读这两幅图可知,在产品生产环节中以加工环节利润最低,而支撑该地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几乎均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价值链上处于不利地位。
除此之外,引进产业过程中还要注意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
(3)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区域协调发展,区域地理环境的改变以及劳动力的空间分布四个方面。
答案:(1)地理位置优越,位于南北方交界处,市场广阔;水陆交通便利;劳动力资源丰富,工资水平较低;基础设施完善,工业基础相对较好;政策支持。
(2)制定承接产业转移的门槛,重视环境保护,防止增加新的污染源;着力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强化科技支撑,注重提高技术创新和技术消化能力,引进增长期或者成熟期的产业;尽量承接附加值较高的产业;坚持可持续发展,把节约资源放在首位。
(3)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缩短产业升级时间,促进工业化进程;增加就业,促进经济发展;改变区域地理景观,促进城市化发展;可能会带来环境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