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目的
1.1 本程序规定了测量系统分析的方法和接受准则。
通过了解变差的来源,判断计量器具
是否符合规定的要求,以确保检测结果的有效性。
1.2 评价生产环境中的测量系统的统计特性:偏倚、重复性、再现性、稳定性和线性(参
见“MSA手册”);
1.3 获得测量系统与环境交互作用时,该系统有关测量变差量和类型的信息
2.0 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特殊特性的计数、计量型测量系统。
3.0 职责
3.1 计量员
3.1.1 负责依据相关的文件或要求选择需要进行测量系统分析的量具、零件与评价人;
3.1.2 制订量具测量系统分析的计划与频率;
3.1.3 负责量具测量系统的分析与合格与否的判断;
3.1.4 及时向上级主管反馈量具测量系统分析的结果并采取必要的措施。
3.2 质量经理
3.2.1 为量具的测量系统分析提供必要的支持;
3.2.2 当量具的测量系统分析结果为不合格时,提出处理方案并安排对该量具所检测
的产品进行追溯性检查。
3.3 生产部
3.4 配合量具测量系统分析的工作,提供测量系统分析所需的相关资源。
3.5 评价人
3.6 负责量具测量系统分析所需数据的收集与测试工作。
4.0 定义
4.1 量具:任何可用来获得测量结果的装置;包括用来测量合格/不合格的装置;
4.2 测量系统:用来对被测量特性附值的操作、程序、量具、设备、软件以及操作人员的集
合;用来获得测量结果的整个过程。
4.3 测量系统分析(MSA):是指通过分析被测特性赋值的操作程序、量具、设备、软件以
及操作人员的集合,来获得测量结果的整个过程。
所用的量具测量系统对每个零件能重
复读数或能判断合格/不合格,但不包括非工业界的测量系统;
4.4 偏倚:测量结果的观测平均值与基准值的差值;
4.5 基准值:又称为可接受的基准值或标准值,是充当测量值的一个一致认可的基准,一个
基准值可以通过采用更高级别的测量设备进行多次测量,取其平均值来确定;
4.6 重复性:由一个评价人,采用一种测量仪器,多次测量同一零件的同一特性时获得的测
量值变差;
4.7 再现性:由不同评价人,采用相同的测量仪器,测量同一零件特性时测量平均值的变差;
4.8 稳定性:也称“漂移”,是测量系统某持续时间内测量同一基准或零件的单一特性时获
得的测量值总变差;
4.9 线性:在量具预期的工作量程内,偏倚值的差值。
4.10 量具R&R:测量系统重复性和再现性的综合变差的估计值。
4.11 参考值:被认可并同意基于参考或基准值作为一被测量物的数值比较,它可能是:
一个理论值或基于科学原理而建立的数值;基于一些国家或国际组织的一个指定值;基
于在一科学或工程组织主持的合作研究实验工作下,一致确定的数值;或者用于一特定
用途,利用一可接受的参考方法所获得一致同意的可接受数值。
与某一特定量化定义并
被接受的一致的数值,按照惯例有时被接受用于某已知的目的。
5.0 流程图
无
6.0 程序文件
6.1 测量系统分析计划的制定
6.1.1测量系统分析的对象
6.1.1.1 控制计划中涉及的关键特性测量时所使用的量具、测量系统
6.1.1.2 客户有特殊要求时;
6.1.1.3 PPAP制作时涉及到的关键特性测量系统;
6.1.1.4 新测量系统投入时;
6.1.1.5 一般为每年对测量系统分析一次;
6.1.2测量系统分析的工具
6.1.2.1 无特殊要求时,对测量系统进行可再现性与重复性分析;
6.1.2.2 客户要求时,根据客户的要求对测量系统进行分析
6.2 测量系统计划的实施
6.2.1各部门按计划要求对量具、测量系统进行分析
6.2.2作业方法
6.2.2.1准备工作
A) 样本:从正常生产线上取样所要求的数量(一般为10件),并样件编号;
B) 人员:从仪器的正常测量人员中选取(一般为2~3人),随机编号A,B,C;.
C) 量具:校正合格的测量系统
D) 方法:采用盲测方法
ⅰ数据的测量
1) 操作人员A随机顺序测量10个样件(测量人员应不知样件编号),由另一个按编号
将结果填写在“量具重复性和再现性数据表”相应空中。
2) 操作人员B、C如上方法,将结果分别记录于相应栏中。
3) 重复以上操作,再各自随机顺序测量10个样件一次,结果填写在表中相应空格。
4) 再次重复以上操作,各自随机顺序测量10个样件一次,结果填写在表中相应空格。
ⅱ测量系统的分析
1) 经过计算得出该测量系统的重复性和再现性GR&R,并按通用经验规则判定该测量系统
是否可接受。
2) 当测量系统GR&R≤10%时,表示测量系统可接受;
3) 当测量系统10%≤GR&R≤30%时,根据测量特性的重要性以判断量具的可接受性,并由
质量部经理批准使用;
4) 当测量系统GR&R≥30%时,表求该测量系统不符合要求,应及时进行原因分析,提出
纠正措施,限期整改、验证和重新进行分析,直至符合要求。
否则该测量系统不能使用。
6.3 其他测量系统的分析方法
6.3.1 稳定性分析
6.3.1.1 准备工作样本:从正常生产线上取样一件(一般为生产测量范围的中间值);
A) 人员:从仪器的正常测量人员中选取一人;
B) 量具:校正合格的测量系统;
C) 方法:每次测量样件3~5回;
6.3.1.2 数据的测量A) 操作人员以一定的周期测量样件(每天为7~8次),每次测量3~5
回;
B) 重复以上操作,应该在不同时间下取得多次读值,以代表测量系统的实际使用情况,
结果填写在表中相应空格。
6.3.1.3 分析与判断
A) 将数据按时间顺序画在Xbar图和Rbar图;
B) 建立控制限,使用控制图分析法来评价是否有不受控或不稳定的情况;
6.3.2 偏倚分析
6.3.2.1 准备工作
A) 样本:从正常生产线上取样一件(一般为生产测量范围的中间值);
B) 人员:从仪器的正常测量人员中选取一人;
C) 量具:校正合格的测量系统
6.3.2.2 数据的测量
A) 若此样件不能得到参考值,则在工具室中测量该样件10次以上,并计算平均值,作为
此样件的参考值;
B) 操作人员以正常方式测量样件10次,将结果填写在相应表中。
6.3.2.3 分析与判断
A) 分析数据是否属于稳定状态,如处于稳定状态,则进行偏倚分析;如处于非稳定状态
则分析过程,直到过程稳定后方可进行偏倚分析。
B) 算出偏倚的自信度区间;
C) 若0落于自信度区间内,则此测量系统是可接受的。
6.3.3 线性分析
6.3.3.1 准备工作
A)样本:从正常生产线上拿取所要求尺寸的样件(一般为5件),要求样件尺寸范围涵盖
此测量系统的整个工作范围,并将样件编号;
B)人员:从仪器的正常测量人员中选取一人;
C)量具:校正合格的测量系统
D)方法:采用盲测方法
6.3.3.2 数据的测量
A)操作人员测量每件样件10次,将结果填写相应表中。
B)若可采取盲测则要随机的选择样件,从而减少评价人对测量中偏倚的“记忆”。
6.3.3.3 分析与判断
A)计算样件每次测量的偏倚,以及每个样件的偏倚平均值;
B)在线性图上画出相对于参考值的每个偏倚及偏倚平均值;
C)计算并画出最适合的线及该线的自信度区间;
D)确认偏倚为零的线是否位于置信度区间内,若是则该测量系统的线性是可接受的;
7.0 支持文件
7.1 MSA测量系统分析手册
8.0 质量记录表单
测量系统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