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一个都不能少影评

一个都不能少影评

《一个都不能少》影评学号:姓名:指导老师:唐柱摘要:这是一部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以一种纪实平民化的方式,赞美了高老师的敬业,赞美了魏敏芝淳朴善良,同时导演也从另一方面揭露了农村教育资源匮乏,城乡差距之大的现状。

片中许多长镜头的应用是导演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以一种写实的方式,深深感动了观众的心.关键词:纪实淳朴农村差距长镜头影片内容,编剧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讲述的是水泉小学的高老师要回家看望病重的母亲,村长从邻村找来魏敏芝给高老师代一个月课。

高老师见魏敏芝只有十三、四岁,教不成书,不想要。

村长说,找这么一个人不容易,她能给你把娃看住。

先让她凑合一个月等你回来再说。

水泉小学原先有三、四十个学生,每年都有学生流失,现在只剩二十八个了。

高老师临走时再三叮嘱魏敏芝,一定要把学生看住,一个都不能少。

魏敏芝整天让学生抄课文,每天清点人数,谁要把学生弄走,就跟谁急,连村长的话也不听。

学生见她人小,又不会上课,不听她的,有的故意跟她捣乱,弄得教室里乱哄哄的。

她不顾不问,只是守在教室门口,不到时间不让走。

十岁的张慧科因家里欠债无力偿还,不得不失学到城里打工。

魏敏芝记住高都是临行前的叮嘱,决心把张慧科找回来,她打听到张慧科城里的住处,单身一人踏上了进城之路,十三岁的魏敏芝开始茫人海里的寻找……严格地来说,魏敏芝不算老师,她只是水泉小学的高老师临时找来看管学生的,但就为高老师临走时交代的一句话—“一定要把娃看住,一个都不能少”,她表现出了惊人的执着和认真。

尽管她不懂教学,但“责任”——这个教师身上最可贵的精神却在她身上得到了最朴实无华也最完美的体现。

她可以为找回学生而义无反顾,可以象珍惜生命一样珍惜粉笔,她将一切我们无法想象的事情真切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也许就是她的“一根筋”让我们记住了她,同时记住的还有她的质朴和善良。

影片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采用纪实的方法讲述了在一个普通农村山区的故事,从魏敏芝决定去城里寻找张慧科,她在筹集去城里的车费的时,班上所有孩子,一起搬砖,也表现出孩子们的淳朴与团结,其实更让我感动的是孩子们在搬完砖后,魏敏芝给用仅多的点钱买汽水给他们喝,当时看着一个个纯真的又流着汗水的脸上露出天真无邪的笑容,是那么的干净纯洁,一人喝一口一个接一个,看的人心酸。

当魏敏芝嚷着要到城里找回学生张慧科,到村长家中请求帮助,村长却一面收起一碟碟大鱼大肉、吃余吃剩的?,一面拒绝魏敏芝的请求,还说没钱,想帮也帮不了。

这是多么的人愤怒。

由村长对魏敏芝的严厉态度,到贿赂张慧科说出擅跑学生的藏身之处,再到电视台把魏敏芝、张慧科送回水泉镇,村长见到一大车文具及收到助学资金的眉飞色舞的样子,都足见村长唯利是图的作风。

这不就是教育工作推行中的可悲吗?当魏敏芝因偷票被发现后,她一个人就那样走了很长一段路,看到了她的吃苦与耐劳,还有为找张慧科在电视台外等了一天,一直问“你是台长吗?”她的“一根筋”却给了我深深的震撼。

影片中电视台那个看门的大妈因为魏敏芝无证件,就将其拒之门外,还有那个电视台的门卫与大妈之间相互推搪,他们又是将多少真正需要帮助的人拒之门外,在我看来导演就是通过他们设置一种隐喻。

他们就像是一种难以逾越的高墙,将需要帮助的人,与他们能够的到的救助隔开,而能够得到救助的办法就是靠运气。

这也反映批判了现实生活中官与官之间“推卸主义”所谓的“按章办事”却只是不想自己惹上麻烦的借口。

其次在影片中,当张慧科被找到,坐在回家的车上接受采访的时候曾这样描述城里的生活:“伸手就可以拿到吃的”。

小小的张慧科对城里的印象可能是美好的,但是,生活在城市中的我们,却能通过导演的镜头体味出些许的伤感。

最后再看影片的名字,一个都不能少,影片中最中心的一句话,在我看来,不仅是学生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少的还有应该拥有自己声音的,能有平台发出自己声音的人,城市人和农村人,有钱人和穷人。

评导演:张艺谋说:“《一个都不能少》是一部从内容到形式都很平实、传统、司空见惯甚至非常老套的电影,这恰巧是我们的一个目的:在司空见惯中拍出一份真切和力量来。

我们拍电影的人,在今天电影市场的需求下,当然要把电影拍得好看。

所以,我们的另一个目的就是:电影除了好看以外,还能告诉大家什么,让大家想什么,关心什么,爱什么……因为我坚信,观众的口味并不如我们所设想的那样单一和肤浅。

”《一个都不能少》纪录片式的风格统御了整部影片的美学,非职业演员、纪实性的拍摄手法、贫困的山村小学,这里面追求一种真实感。

不管这种真实感有没有做到,但在某种程度上还是感染了很多人。

同时因为该影片与政策相符合,国家版权局为影片《一个都不能少》下发了版权保护通知,这是我国第一次对国产影片的版权实行如此正式的保护。

但影片里人物在陌生环境--城市的遭遇,成为影片在威尼斯获得金狮奖的重要原因。

当然也因为影片中所有的困难都是被电视台台长的怜悯所解决,遭到众多国内影评人的批评。

张艺谋作为中国的第五代导演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们是作为文革之后的第一批电影人,他们的电影表现出强烈的,具有理想性与意念性的人文精神,反叛性和探索性。

张比如在《秋菊打官司》、《活着》等影片中,影片的风格是生活化的。

张艺谋就注意把色彩和摄影技巧融合在影片的生活氛围之中。

种电影需要摄影的造型、色彩、用光等等手段去补充和渲染。

但是在张的摄影还是有很多共同的技巧和方法。

这些技巧不仅用的恰到好处,而且更能。

表现人物的性格和电影的主题。

艺谋的摄影风格是和他电影所表达的主题紧密联系着的这些远景拍摄显得更有创新性和表现力。

张艺谋很喜欢运用远景。

他的每一部电影都有很多远景的镜头。

在他前期的电影中《黄土地》就是由于果断采用远景的拍摄才释放出巨大的感染力。

在该片中他充分调动摄影手段,以独特的造型表现出黄土高原浑朴、雄伟的独特的美。

这也是依赖大面积运用远景拍摄黄土高原全貌。

当然电影《一个都不能少》也不例外,长镜头的反复应用,导演始终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描述整件事情,将一本小说上的东西,以一种很真实的方式呈现在了观众的眼前。

谈到张艺谋的电影就不得不谈他的色彩处理,尤其是他的大红元素。

《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英雄》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在电影中,它不仅凸显着中国文化,也表达着不同的意义。

张艺谋的电影以农村题材带有浓重的中国风俗影像,都市题材的以纪实的手法关注人的生活百态,武侠的题材以浪漫主义书写江湖恩怨张艺谋的电影剧本的改编习惯增加物象符号,画面影响铺陈张艺谋的电影风格肆意狂放而又唯美拍摄技巧镜头与色彩色调本片的摄影对影片真实感的营造功不可没。

影片大部分场景使用了手提摄影,略微晃动的画面所带来的强烈的纪实感,让整部影片显得真实可信。

影片还多用长镜头,在视觉上给人感觉完全是事件的客观呈现,导演以一个旁观者的姿态静静观察,而不用剪辑将之打断。

这种手法虽然拖慢了影片的总体节奏,但对真实感的增强却大有裨益。

比如影片开头有一场戏是高老师向代课老师魏敏芝交代关于粉笔的使用,导演就用了一个长镜头进行表现,使得整场戏流畅自然,真实可信,将观众置于故事发生的现场。

在打光方面,全片使用的全部都是自然光源,即便是学校宿舍的夜景,导演也未因亮度太低使人物面目不清而使用人工光源音响影片的音响也非常出色。

全片都运用同期声来烘托场景的真实,尤为明显的是发生在乡村的场景中,几乎无时无刻不充斥着各种鸡鸣狗叫的声响。

导演没有将这些嘈杂的环境音消去以突出人物对话,从而使影片每个场景都充满了生活气息,栩栩如生,让观众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表演演员的表演实主义风格营造中最重要的一环。

片中所有的角色都是由非职业演员以真实姓名本色出演,极大地提高了影片的真实性。

主角魏敏芝的表演的可信度极高,以至于举手投足都使观众误以为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事实上本片是改编自施祥生的原著小说。

在上电视的一场戏中,魏敏芝将人物诠释得异常生动,从最初的羞涩,到最后情感的爆发,整个过程滴水不漏,层次丰富,张力十足。

这一点即使是对那些影帝影后们来说也是十分不容易的。

整部影片有一种洗尽铅华的气质,可以说其中有一半都是这群非职业演员的表演赋予的。

蒙太奇与配乐在这部影片中,运用了叙事蒙太奇的手法,增强了故事的流畅性,使导演的表意和叙事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在影片的开始处,乡间的田垄,贫瘠的土地,年代久远的土胚房等画面通过远景的呈现,渲染出水泉镇贫穷的面貌以及当地条件设施的简陋,突出那里恶劣的条件。

另外,在魏敏芝发现可以采用寻人启事的方式来寻找张会科时,她立刻就买来了纸和笔在车站大厅的凳子上写了起来,此时,镜头对她身旁的一位正在睡觉的老大娘进行了叠化的处理,导演通过这种技巧转场的手法,将画面处理的很柔和也能表示出老大娘睡的很沉。

电影是一种时空的艺术,导演通过这种方式将一晚上的时间压缩成短短的几十秒,体现了一种时空压缩性,也能从侧面反映出魏的执着。

在影片的后半部分,魏敏芝作为嘉宾出现在市里的电视栏目中,她坐在摄影棚内,是茫然的,可是当主持人要她对着镜头说几句话时,镜头特写了她的面部,她泪流满面,眼神里满是对张会科的思念以及对这几天教师生活压力的宣泄。

导演这样做,增强了人物情感的流露,让观众能够产生共鸣。

在配乐上面,张艺谋却出现了一些差错,其实可以看出,张艺谋导演为了配合现实主义的整体基调,在配乐的使用上较之以往还是相对克制的,整部影片只有一段旋律,一共只出现了九次,而败就败在每一次使用时都似乎有点用力过猛。

还是魏敏芝上电视的一场戏,配乐在这里将影片带入了情感的高潮。

在此之前,这段悲伤沉郁的二胡旋律已出现了多次,情绪已酝酿多时,在这一次,配合镜头对魏敏芝哭泣面庞的长久凝视与感人至深的台词,让不少观众的情感之堤瞬时崩溃,泪如雨注。

这种重复式蒙太奇的运用若是放在一部风格化的影片中,或许会成为全片的点睛之笔,可当它出现在了这部现实主义影片中却成了一个败笔。

这种手法首先在风格上于整体基调而言就显得非常突兀,与整体形成了一种割裂,很容易使观众出戏。

张艺谋导演用这种方式,将自己苦心经营的严肃氛围毁于一旦,流于煽情,直接使影片直降一档。

要知道,对于深沉的思考来说,泪水实在是太廉价了。

不过总的来说,瑕不掩瑜,本片获得了当年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大奖,或许可以算作是新现实主义运动的故乡对这位写意大师的这次写实尝试最好的肯定。

参考文献:《一个写意大师的写实尝试》《第10放映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