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儿科中医特色疗法

儿科中医特色疗法

儿科中医特色疗法目录1.拔罐法 (2)2.耳穴压豆 (5)3.穴位敷贴 (7)4.中药灌肠 (9)5.中药外敷 (12)6.艾灸 (14)7.雾化吸入 (17)8.针灸疗法 (19)9.熏洗 (23)10.推拿 (25)11.刮痧 (28)12.换药 (30)1.拔罐法概述:拔罐法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排除罐内空气,造成负压,使之吸附于腧穴或应拔部位的体表,产生刺激,使被拔部位的皮肤充血、淤血,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一)评估1.主要临床表现、既往史及过敏史2.实施拔罐处的皮肤情况3.对疼痛的耐受程度4.凝血机制是否正常5.年龄、体质及心理状况(二)目的1.缓解急慢性疼痛2.调整脏腑功能紊乱(三)适应症1.腹痛、胃脘痛、消化不良2.感冒、咳喘、眩晕、颈椎病、腰背痛、肩周炎、各种神经麻痹、风湿痹痛(四)禁忌症1.高热抽搐及凝血机制障碍者2.皮肤有过敏、溃疡、水肿及大血管处3.孕妇的腹部、腰骶部(五)告知1.由于罐内负压吸引的作用,局部皮肤会出现与罐口大小相关的紫红色瘀斑,数日后自然消失2.个别患者治疗过程中局部可能出现水疱(六)物品准备1.中医护理盘(拔火罐盘):玻璃管、止血钳、95%乙醇棉球、打火机、小口瓶、纱布2.治疗单、手消毒剂(七)操作程序1.核对医嘱、评估患者、做好解释2.洗手、备齐用物,至床旁再次核对医嘱与患者信息3.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暴露拔罐部位4.在选好的部位进行拔罐,观察罐口吸附情况及皮肤情况,并询问患者有无不适感5.常规留罐10-15min后起罐6.操作完毕,协助患者整理衣着并取舒适体位7.核对医嘱,告知患者注意事项,整理用物、洗手8.做好记录并签名(八)护理及注意事项1.拔罐时应采取舒适体位,选择肌肉较厚的部位,骨骼凹凸不平和毛发较多处不宜拔罐2.注意保暖,保护患者隐私3.操作前一定要检查罐口周围是否光滑、有无裂痕4.乙醇棉球勿过湿,避免烫伤5.拔罐时动作要稳、准、快6.起罐时切勿强拉,起罐后如局部出现小水疱,可不必处理,等待自行吸收;如水疱较大,应消毒局部皮肤,用无菌注射器抽出疱液,覆盖无菌敷料7.使用过的火罐,应用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后备用2.耳穴压豆概述:是用胶布将药豆准确地粘贴于耳穴处,给予适度的揉、按、捏、压,使其产生酸、麻、胀、痛等刺激感应,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外治疗法。

(一)评估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2.耳针部位的皮肤情况3.女性患者的生育史,有无流产史,当前是否妊娠4.对疼痛的耐受程度5.心理状况(二)目的1.解除或缓解各种急慢性疾病的临床症状2.调整脏腑气血功能,促进机体阴阳平衡(三)适应症1.胆石症、胆囊炎、胃痛、腹痛2.冠心病、高血压病、失眠、眩晕、水肿、颈椎病、腰痛、月经不调、支气管哮喘(四)禁忌症耳部炎症,冻伤的部位,以及习惯性流产史的孕妇(五)告知耳针局部有热、麻、胀、痛感(六)物品准备治疗盘、菜籽、王不留行籽、碘酒、酒精、棉签、镊子、探棒、胶布、弯盘(七)操作程序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2.遵照医嘱,选择耳穴部位并探查耳穴3.体位合理舒适,严格消毒,消毒范围视耳廓大小而定4.一手固定耳廓,另一手一镊子夹住菜籽、王不留行籽附在耳穴部位,以小方块胶布固定,留豆期间,嘱患者用手定时按压,进行压迫刺激以加强疗效5.操作完毕,安排舒适体位6.清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名(八)护理及注意事项1.在埋豆期间,应密切观察患者有无不适症状2.执行无菌操作,预防感染3.穴位敷贴概述:是指在某些穴位上敷贴药物,用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对于一些常见的病症有独特的疗效。

(一)评估1.当前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2.患者体质3.实施贴敷部位的皮肤情况(二)目的1.解除或缓解各种急慢性疾病的临床症状2.调整脏腑功能紊乱(三)适应症1.肠炎、痢疾、腹胀、腹痛、腹泻、便秘2.咳嗽、哮喘、痹症(四)禁忌症1.孕妇腹部2.对药物过敏者3.严重皮肤病,如皮肤长疱、疖以及皮肤有破损或皮疹者4.严重的荨麻疹患者5.疾病发作期的患者,如黄疸、咯血、糖尿病血糖控制不良、慢性咳喘病的急性发作期等6.热性疾病、阴虚火旺者、严重心肺功能疾患者不能使用(五)告知治疗过程中局部可能出现水疱或皮肤红肿(六)物品准备碘酒、酒精、敷贴用药、纱布袋(七)操作程序1.备齐物品,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2.取合理体位,暴露敷贴部位,注意保暖3.遵医嘱选择敷贴部位4.敷贴药物后注意观察患者有无不适症状、敷贴部位皮肤情况5.操作完毕,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6.清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名(八)护理及注意事项1凡用膏药贴敷,需随调配随敷用,以防蒸发2.在温化膏药时,应掌握好温度,以免烫伤或贴不住,对胶布过敏者,可改用绷布固定贴敷药物3.贴敷当天避免贪凉4.注意室内通风,适当活动,不要做剧烈运动5.贴敷期间,饮食要清淡,避免烟酒、海味、少食辛辣刺激性食物6.贴敷部位出现痒、热、微痛等感觉或皮肤有色素沉着,此为正常反应。

4.中药灌肠概述:是将中药煎剂或掺与散剂,自肛门灌入,保留在直肠结肠内,通过肠粘膜吸收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一)评估1.病人病情,发病部位,灌肠目的2.病人大便的性状及肛周皮肤情况3.病人心理状况、合作程度(二)目的解除或缓解各种肠道疾病的临床症状,降低肠道内毒素血症(三)适应症急慢性肠炎、便秘、肝性脑病、肝硬化腹水等(四)禁忌症肛门、直肠和结肠手术后或大便失禁的病人;腹痛、胃肠道出血及严重心脏疾患不宜灌肠。

(五)告知1.灌肠后有便意,应尽量使药液在肠道内保留,避免立即排出2.可使原有腹痛等症状加重,应嘱患者尽量忍耐(六)物品准备治疗盘、治疗碗、水温计、注洗器、弯盘、肛管、纱布、石蜡油、棉签、止血钳、止血夹、一次性中单、卫生纸、垫枕、便盆、中药液(七)操作程序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解释目的、方法,嘱病人排空大便2.测量药液温度,用注射器抽取药液备用3.摆好体位,臀下垫胶单和治疗巾,并用小枕抬高臀部10cm 左右,暴露肛门,注意保暖4.润滑肛管前端,与注射器连接,排气后夹紧肛管,轻轻插入肛门约15-20cm,松开止血钳缓缓推注药液,药液注完后再注入温开水5ml-10ml,用止血钳夹住肛管,轻轻拔出,放于弯盘中5.擦净肛门并在肛门处轻轻按揉6.帮助病人取舒适卧位,嘱咐病人尽量保留药液1小时以上,臀部小枕可1小时以后再撤去。

7.整理用物,洗手,记录(八)护理及注意事项1.中药保留灌肠前应先了解病变的部位,以便掌握灌肠时的卧位和肛管插入的深度,灌肠前让病人排空大便,必要时可先行清洁灌肠。

2.药液温度应保持在39℃~41℃,过低可使肠蠕动加强,腹痛加剧,过高则引起肠粘膜烫伤或肠管扩张,产生强烈便意,致使药液在肠道内停留时间短、吸收少、效果差。

3.为使药液能在肠道内尽量多保留一段时间,对所使用药物刺激性强的病人可选用较粗的导尿管,并且药液一次不应超过200ml,可在晚间睡前灌肠,灌肠后不再下床活动,以提高疗效。

5.中药外敷概述:是指将新鲜中草药切碎、捣烂,或将中药末加辅形剂调匀成糊状,敷于患处或穴位的方法。

(一)评估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2.中药外敷部位的皮肤情况3.女性患者的生育史、有无流产史,当前是否妊娠4.心理状况(二)目的缓解或解除各种急慢性疾病的临床症状,调节人体气血津液、脏腑经络等的功能(三)适应症适用范围广泛,包括内、外、妇、儿、五官、皮肤科等多种病症(四)禁忌症1.对某些药物有过敏史的患者禁用该药2.皮肤溃疡、水肿处3.孕妇腹部、腰骶部(五)告知治疗过程中局部可能出现水疱或治疗处皮肤瘙痒(六)物品准备治疗盘、治疗碗内盛调制好的药物、棉垫或纱布块、棉纸、胶布、绷带(七)操作程序1.备齐物品,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2.取合理体位,暴漏敷药部位3.敷药局部做清洁处理4.药末经清水、或醋、蜂蜜调制成糊状,平摊于棉垫或纱布上,并在药物上面加一大小相等的棉纸或纱布5.将药物敷于患处,用胶布或绷带固定(八)护理及注意事项1.调制的药物需干湿适中,厚薄均匀2.用水或醋调制的药物,容易干燥,干燥时可取下敷料加水或醋湿润后再敷3.敷药后应询问病人有无瘙痒难忍感觉,并观察局部有无皮疹、水泡等过敏现象,若有过敏反应,应停止敷药4.进行热敷时应把握好温度,以免烫伤皮肤6.艾灸概述:是指将艾条点燃在身体的某一部位反复熏烤,以达到温经通络、趋势散寒的目的。

对于一些常见的病症有独特的疗效。

(一)评估1.当前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2.患者体质3.实施艾灸部位的皮肤情况(二)目的1.解除或缓解各种急慢性疾病的临床症状2.调整脏腑功能紊乱(三)适应症1.肝炎、肝硬化、肝癌、肠炎、痢疾、腹胀、腹痛、腹泻、便秘2.咳嗽、哮喘、痹症(四)禁忌症1.孕妇腹部2.对药物过敏者3.严重皮肤病,如皮肤长疱、疖以及皮肤有破损或皮疹者4.严重的荨麻疹患者5.疾病发作期的患者,如黄疸、咯血、糖尿病血糖控制不良、慢性咳喘病的急性发作期等6.热性疾病、阴虚火旺者、严重心肺功能疾患者不能使用(五)告知治疗过程中局部可能出现水疱或皮肤红肿(六)物品准备治疗盘、艾条、火柴、弯盘、镊子、凡士林、小口瓶、以及根据医嘱患者所需要的中药药丸、必要时备屏风和浴巾。

(七)操作程序1.备齐物品,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2.取合理体位,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3.遵医嘱选择施灸部位4.施灸后注意观察患者有无不适症状、敷贴部位皮肤情况5.操作完毕,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6.清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名(八)护理及注意事项1.凡用药丸施灸,需随调配随敷用,以防蒸发2.在点燃艾条距离皮肤3公分处施灸,及时除掉艾灰,注意观察患者皮肤情况,询问有无不适,避免灼伤。

3.施灸当天避免贪凉4.注意室内通风,适当活动,不要做剧烈运动5.施灸期间,饮食要清淡,避免烟酒、海味、少食辛辣刺激性食物6.施灸部位出现痒、热、微痛等感觉或皮肤有色素沉着,此为正常反应。

7.雾化吸入超声雾化吸入法主要是通过超声波能将药液变成微小的药物颗粒,悬浮于空气当中,随患者的呼吸达到呼吸道,达到治疗的目的。

【评估】1、患者的病情、治疗情况、用药史、所用药物的药理作用2、患者的意识状态、对治疗计划的了解,心理状态及合作程度3、呼吸道是否感染、通畅,有无支气管痉挛、呼吸道黏膜水肿、痰液等;患者面部及口腔黏膜有无感染、溃疡等。

【准备】护士:着装整洁,洗手、戴口罩。

物品:冷蒸馏水、安尔碘、棉签、一次性敷贴、污物缸、锐器盒,注射器、治疗车上层:治疗盘:(内盛治疗巾、螺纹管和一次口含嘴)、超声雾化、吸入器、快速手消、治疗车下层0.05%的含氯消毒液、污物桶。

环境:清洁、安静、光线适宜体位:患者取卧位或坐位【方法】接到医嘱,处置医嘱→携用物(护理记录单、手消、治疗盘、手电筒)对病人进行评估→核对床位号-评估解释→手消治疗室洗手、戴口罩→检查雾化吸入器各部件是否完好(有无松动、脱落等异常情况)→取下储药罐水槽内加入冷的蒸馏水至水位线→倒蒸馏水于雾化罐内(检查透声膜是否完好)→核对药液、检查药液外包装→检查液体名称、浓度、有效期、有无沉浊、变色、瓶颈有无松动→开瓶塞→消毒瓶口→检查注射器→抽吸药液于雾化罐内→再次消毒瓶口→取封口贴贴于瓶口→写上开瓶时间、签名→安装雾化罐→再次核对安瓿携用物至患者床旁→核对床号、姓名→置雾化吸入器于床旁→连接电源,打开开关→安置合适体位→铺治疗巾与患者颌下→连接螺纹管道及一次性口含嘴→指导患者做深呼吸→调节时间(15~20分钟),调节雾量→将口含嘴放入患者口中(也可用面罩),指导患者做深呼吸→交代注意事项整理床单元→手消→记录结束雾化取下口含嘴→擦干患者面部→分离螺纹管与一次性口含嘴,口含嘴丢于污物桶内→关闭电源→将螺纹管浸泡于0.05%含氯消毒液中→取下治疗巾→整理床单元→解释手消→记录携用物回治疗室8.针灸儿科常见疾病的防治,近年来在针灸临床亦广泛地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兹综述如下:1 遗尿付氏[1]等头针组取穴顶中线(百会→前顶),体针组取中极、关元、肾俞、膀胱、三阴交穴,都使用G6805治疗仪,以2次/s低频脉冲电流刺激,强度以患儿能忍受为宜,每次治疗15min,结果显示2组疗效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头针组优于体针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