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物流设施规划课程设计详解

物流设施规划课程设计详解

目录一.题目叙述 (1)二.物流分析与物流相关表 (3)1.物流强度分析 (3)2.物流从-至表 (6)3.物流相关表 (7)三.作业单位相互关系分析 (8)1.作业单位相互关系的决定因素及相互关系等级的划分 (8)2.作业单位非物流相互关系表 (8)3.作业单位综合相互关系表 (10)四.作业单位位置相关图 (21)五.作业单位面积相关图 (22)1.作业单位占地面积 (22)2.绘制面积相关图 (23)六.矿井工业广场总平面布置图 (23)七.小结 (26)八.参考文献 (27)一.题目叙述某矿业井采用一对立井布置方式,落地式布置绞车房,工业广场内不设洗煤厂,矿井工业广场用地面积180000㎡(300*600)。

原煤不经加工直接外运。

矿井所在地春夏盛行东南风,秋季盛行西北风。

工业广场按功能区域划分布置,可分为:生产区、辅助生产区、储运区、和厂前区。

由24个作业单位组成,各区及单位的布置要求有:1、生产区是矿井生产的中枢,是工业场地的核心的部位,它对整个场地的分区和布置起到决定的作用。

主要包括主井井口(1),副井井口(2),皮带走廊(3),选矸楼(4),主井提升机房(5),副井提升机房(6)等。

生产区主要布置在厂房区的中央稍偏一侧。

主井用作煤炭运输提升,而副井只作为下放材料、设备以及排矸,要求尽量可能减少物流转载环节或设施。

有利于全面的布置,应与储运区协调一致,有利于煤炭的外运。

工艺流程有密切的联系的生产的环节或设施,应尽可能靠近,缩短运输距离。

选矸楼排放的矸石占煤炭产量的0.05%,由选矸楼运往矸石堆放场(11)。

矸石运输与煤折算当量系数为10。

2、辅助生产区是为矿井的正常的生产服务的厂区,面积约为70000㎡主要包括:机修厂(7)坑木场(8)变电所(9)空压机房(10)矸石堆放场(11)锅炉房(12)等。

辅助生产区应临近主生产区,一般布置在场区的一侧或生产区两侧,对内运输方便的地带;与副井紧密联系的设施应尽可能的靠近副井,使运输路线简介方便;动力设施应靠近负荷中心;易燃及危险品库应布置在场地的边缘地带;避免冷却循环水系统所扩散的水雾对周围的建筑、构筑物和其他的设施的影响:噪声大的设施应远离厂前区;机修厂年往返运送材料设备量为煤炭年产量的3%,坑木场年往返运送材料量为煤炭年产量的4%,均采用架线式电机运输送往副井井口,可以认为运输的难度相同。

设备和材料的运输与运煤折算当量系数为20。

经变电所变压的电源从副井用电缆送往井下地点。

机电修理车间布置要求:①机电修理车间应该设置专用的场地,作为露天作业和临时堆放场。

宽度一般为12m到20m。

②机电修理车间一般应靠近副井口,以便与副井联系,互不干扰的工段应尽量采用联合建筑。

矸石堆放的场(11)一般位于厂区边缘,在工业广场最大风频的下风口侧,以减少对工业广场的污染,矸石山占地约为40000㎡。

3、储运区是矿井产品储存的外运环节,面积大约为20000㎡,包括储煤场(13)装车站(14)装车仓(15)的设施。

应与生产区相协调一致,衔接顺畅,并有利于对外运输,靠近铁路线;储运区一般位于场地的一侧,并应在厂区最大风频下风侧,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煤炭储运和装车时对工业场地的污染,应有一定的场地,满足产品储存和布置的需要;储煤场地宜尽量布置在铁路装车站线的外侧,以减少对厂区一侧的污染。

储煤场的面积计算公式如下:F=(1.3~1.5)F0F0 =Q/(k*h*r)(㎡)式中:F—储煤场的用地面积F0—储煤场的堆存面积㎡Q—储煤场存煤量(t),按矿井5天设计产量计算(年工作日300天)h—实际可能最大堆煤高度取h=8mr—煤的容重量,t/m3k—煤堆形状系数,梯形断面煤堆k=0.78~0.8,三角形断面煤堆k=0.45,扇形煤堆k=0.65,圆形煤堆k=0.6~0.7。

4、厂前区是矿井生产指挥、行政管理、对内外联系活动中心,也是主要的人员的出入后,面积大约40000㎡,主要有:行政办公楼(16)、区队办公室(17)职工食堂(18)单身宿舍(19)职工浴室(20)矿灯房(21)井下等候室(22)招待所(23)自行车车棚(24)等。

厂前区应位于厂区的年最大风频上风侧,并尽可能的避免布置在靠污染源处,如储煤场、排矸场、噪声存在的区域,要保持一定的距离,要面向居住区或主干道,对内外联系方便,要与人流路线想结合,主要人流是上下井,要考虑人流顺畅、避免人货混流、污染环境和给行人带来的不便特别应避免与铁路交叉。

二.物流分析与物流相关表1.物流强度分析该矿区工业场涉及的物料流主要包括四个部分:(1)煤炭 (2)矸石 (3)材料设备 (4)材料 具体分析方法:(1)煤炭:通过主井提升到地面的煤炭量 年总生产量125万t/a 选矸楼排放的矸石量: 125*0.05%=0.0625。

假设选矸楼到储煤场的煤占20%,从选矸楼到装车仓的煤占80% 运往储煤场的煤炭量:[125*(1-12%)- 125*0.05%]*20%=21.988t/a 。

运往装车仓的煤炭量:[125*(1-12%)- 125*0.05%]*80%=87.95t/a 。

煤炭的运输流程如下:图1 煤炭流程图(2)矸石:由副井提升机房排放的矸石量占煤炭总量的12%。

矸石运输与运煤折算当量系数为10。

从而副井提升的矸石量为:125*12%*10=150t/a选矸楼排放的矸石占煤炭产量的0.05%,矸石运输与选煤折算当量系数为10,由选矸楼选出的矸石量为:M*0.05%*10=0.75t/a矸石物流量为上述两项之和 :150+0.75=150.75t/a 矸石的运输流程如下:图2 矸石流程图井下副井 矸石堆放场井下主井 选矸楼装车仓储煤场机车外运(3)材料设备:年往返材料设备运输量为:C=125*3%*20=75t/a 。

(4)材料年往返材料运输量为:R= 125*4%*20=100t/a 。

设备和材料均采用架绞式电机车运输送往副井井口,设备和材料的运输与选煤折算当量系数均为20。

设备和材料的运输流程如下:图3 设备材料流程图根据计算可画出物流流程:煤 矸石材料 材料设备 110 150 75 100 1 2 37.52 2 110 150 503 37.5 110 507 8 4 0.075 87.95 21.98815 1387.95 21.988 150.7514 11图4 物流流程图井下副井 机修厂人员坑木场为方便对整个物流系统的分析,将物流强度等级划分为A、E、I、O、U五个等级,所对应的物流强度依次减小,具体划分如下表1所示。

表1 物流强度等级划分表物流强度等级符号物流路线比例物流强度范围超强物流强度 A 10% 100-150 较高物流强度 E 20% 80-100较大物流强度I 30% 40-80一般物流强度O 40% 2-40可忽略物流强度U 0 0-2根据从至表中的数据,并按照表1中规定的物流强度划分对各作业单位对按物流强度大小排序,得到物流强度分析表,如下表2所示。

表2物流强度汇总表序号作业单位对路线物流强度物流强度等级1 1-3 110 A2 2-7 75 I3 2-8 100 E4 2-11 150 A5 3-4 110 A6 4-11 0.075 U7 4-13 21.988 O8 4-15 87.95 E9 13-14 21.988 O10 14-15 87.95 E2.物流从-至表为了更清晰的进行作业单位之间的物流分析,在此引入物流从至表,该系统的物流从至表如表3所示。

表3 物流从至表至-部分从-部分1 2 3 4 5 6 7 8 11 13 14 15合计主井井口副井井口皮带走廊选矸楼主井提升机房副竟提升机房机修厂坑木场矸石堆放场储煤场装车站装车仓1 主井井口1101102 副井井口15037.550 150 387.53 皮带走廊1101104 选矸楼0.075 21.98887.95 1105 主井提升机房1101106 副井提升机房150 1507 机修厂37.537.5 8 坑木场50 50 11 矸石堆放场013 储煤场21.988 21.98 814 装车站015 装车仓87.9587.95合计0 87.5 110 110 110 150 37.5 50 300.07521.988109.93887.951174.9513.物流相关表。

在表2和表2中卫出现的作业单位对不存在固定的物流,将其物流强度等级定为U级,从而得到系统规划设施布置中的物流强度相关表,如下表4所示。

表4 物流强度相关表备注:表中未填位置均为U。

三.作业单位相互关系分析物流分析是矿区布置设计的核心,但是无法完全保证布置设计的合理性,完成物流分析后,不得不进行作业单位间的非物流关系的分析。

1.作业单位相互关系的决定因素及相互关系等级的划分确定分析标准如表5和表6所示。

表5 作业单位相互关系等级符号含义比例(%)A 绝对重要2-5E 特别重要3-11I 重要5-15O 一般密切程度10-25U 不重要45-80X 负的密切程度酌情而定表6 作业单位间的相互关系编码理由1 工艺流程连续2 物料搬运3 生产服务4 安全及污染5 辅助动力源6 管理方便7 人员接触8 共用场地设施2.作业单位非物流相互关系表根据此矿井工业广场的实际情况,结合以上表5以及表6,建立各作业单位间的非物流相互关系表,如下表7所示。

表7 非物流作业单位相互关系表3.作业单位综合相互关系表将作业单位之间物流的相互关系与非物流的相互关系进行合并。

求得的相互关系——综合相互关系。

步骤如下:a、确定物流与非物流相互关系的相对重要性,在矿业生产中煤的物流量相对较大,再根据权衡物流与非物流的相互关系的相对重要性,选取重要性比值:m:n=2:1b、量化物流强度等级和非物流的密切程度等级:A=4 E=3 I=2 O=1 U=0 X=-1c、综合相互关系等级划分,根据综合相互关系的密切程度,将综合相互关系的等级分别划分为A、E、I、O、U、X六个级别,依次为对应的综合相互关系密切程度递减,而且每个级别的罪业单位对数符合一定的规律。

如下表8所示。

表8 综合相互关系等级划分关系密切程度等级符号作业单位配对比例绝对必要靠近 A 1%-3%特别必要靠近 E 2%-5% 重要I 3%-8%一般O 5%-15%不重要U 20%-85% 不希望靠近X 0-10%A i和A j两者之间 d、计算量化的作业单位综合相互关系,设任意两个作业单位分别为的综合相互关系密切程度为TRig,则TRig=mMRij+nNRij依此计算得作业单位综合相互关系如表9所示。

作业单位关系密切综合关系物流关系加权值:2 非物流关系加权值:1等级分数等级分数等级分数1-2U0 A 4 E 4 1-3A8 A 4 A 12 1-4U0 E 3 I 3 1-5U0 A 4 E 4 1-6U0O 1 O 1 1-7U0U 0 U 0 1-8U0U 0 U 0 1-9U0U 0 U 0 1-10U0U 0 U 0 1-11U0U 0 U 0 1-12U0U 0 U 0 1-13U0U 0 U 0 1-14U0U 0 U 0 1-15U0U 0 U 0 1-16U0U 0 U 0 1-17U0U 0 U 0 1-18U0U 0 U 0 1-19U0I 2 O 2 1-20U0U 0 U 0 1-21U0I 2 O 2 1-22U0O 1 O 1 1-23U0U 0 U 0 1-24U0O 1 O 1 2-3U0U 0 U 0 2-4U0 A 4 E 4 2-5U0O 1 O 1 2-6U0 A 4 E 4 2-7I 4 E 3 E 7 2-8E6 E 3 A 9 2-9U0U 0 U 0 2-10U0U 0 U 0 2-11A8 A 4 A 12 2-12U0U 0 U 0 2-13U0U 0 U 0 2-14U0U 0 U 0 2-15U0U 0 U 0 2-16U0U 0 U 0 2-17U0U 0 U 0 2-18U0U 0 U 0作业单位关系密切综合关系物流关系加权值:2 非物流关系加权值:1等级分数等级分数等级分数2-19 U 0 I 2 O 2 2-20 U 0 U 0 U 0 2-21U0I 2 O 2 2-22U0O 1 O 1 2-23U0U 0 U 0 2-24U0O 1 O 1 3-4A8 A 4 A 12 3-5U0 A 4 E 4 3-6U0O 1 O 1 3-7U0U 0 U 0 3-8U0U 0 U 0 3-9U0I 2 O 2 3-10U0U 0 U 0 3-11U0U 0 U 0 3-12U0U 0 U 0 3-13U0U 0 U 0 3-14U0U 0 U 0 3-15U0U 0 U 0 3-16U0U 0 U 0 3-17U0U 0 U 0 3-18U0U 0 U 0 3-19U0U 0 U 0 3-20U0U 0 U 0 3-21U0U 0 U 0 3-22U0U 0 U 0 3-23U0U 0 U 0 3-24U0U 0 U 0 4-5U0 E 3 I 3 4-6U0O 1 O 1 4-7U0U 0 U 0 4-8U0U 0 U 0 4-9U0I 2 O 2 4-10U0U 0 U 0 4-11U0O 1 O 1 4-12U0U 0 U 0 4-13O 2O 1 I 3 4-14U0U 0 U 0 4-15E6 E 3 A 9 4-16U0U 0 U 0作业单位关系密切综合关系物流关系加权值:2 非物流关系加权值:1等级分数等级分数等级分数4-17 U 0 U 0 U 0 4-18 U 0 U 0 U 0 4-19 U 0 U 0 U 0 4-20 U 0 U 0 U 0 4-21U0U 0 U 0 4-22U0U 0 U 0 4-23U0U 0 U 0 4-24U0U 0 U 0 5-6U0I 2 O 2 5-7U0U 0 U 0 5-8U0U 0 U 0 5-9U0 E 3 I 3 5-10U0U 0 U 0 5-11U0U 0 U 0 5-12U0U 0 U 0 5-13U0U 0 U 0 5-14U0U 0 U 0 5-15U0U 0 U 0 5-16U0U 0 U 0 5-17U0U 0 U 0 5-18U0U 0 U 0 5-19U0U 0 U 0 5-20U0U 0 U 0 5-21U0U 0 U 0 5-22U0U 0 U 0 5-23U0U 0 U 0 5-24U0U 0 U 0 6-7U0O 1 O 1 6-8U0O 1 O 1 6-9U0 E 3 I 3 6-10U0U 0 U 0 6-11U0U 0 U 0 6-12U0U 0 U 0 6-13U0U 0 U 0 6-14U0U 0 U 0 6-15U0U 0 U 0 6-16U0U 0 U 0 6-17U0U 0 U 0作业单位关系密切综合关系物流关系加权值:2 非物流关系加权值:1等级分数等级分数等级分数6-18 U 0 U 0 U 0 6-19 U 0 U 0 U 0 6-20 U 0 U 0 U 0 6-21 U 0 U 0 U 0 6-22 U 0 U 0 U 0 6-23 U 0 U 0 U 0 6-24 U 0 U 0 U 0 7-8U0O 1 O 1 7-9U0O 1 O 1 7-10U0O 1 O 1 7-11U0U 0 U 0 7-12U0O 1 O 1 7-13U0U 0 U 0 7-14U0U 0 U 0 7-15U0U 0 U 0 7-16U0U 0 U 0 7-17U0U 0 U 0 7-18U0O 1 O 1 7-19U0O 1 O 1 7-20U0U 0 U 0 7-21U0U 0 U 0 7-22U0U 0 U 0 7-23U0U 0 U 0 7-24U0U 0 U 0 8-9U0U 0 U 0 8-10U0U 0 U 0 8-11U0U 0 U 0 8-12U0U 0 U 0 8-13U0U 0 U 0 8-14U0U 0 U 0 8-15U0U 0 U 0 8-16U0U 0 U 0 8-17U0U 0 U 0 8-18U0O 1 O 1 8-19U0O 1 O 1 8-20U0U 0 U 0 8-21U0U 0 U 0 8-22U0U 0 U 0续表9 作业单位综合相互关系计算表作业单位关系密切综合关系物流关系加权值:2 非物流关系加权值:1等级分数等级分数等级分数8-23 U 0 U 0 U 0 8-24 U 0 U 0 U 0 9-10 U 0 O 1 O 1 9-11 U 0 U 0 U 0 9-12 U 0 I 2 O 2 9-13 U 0 U 0 U 0 9-14 U 0 U 0 U 0 9-15 U 0 U 0 U 0 9-16 U 0 I 2 O 2 9-17 U 0 I 2 O 2 9-18U0I 2 O 2 9-19U0I 2 O 2 9-20U0O 1 O 1 9-21U0O 1 O 1 9-22U0O 1 O 1 9-23U0I 2 O 2 9-24U0O 1 O 1 10-11U0U 0 U 0 10-12U0U 0 U 0 10-13U0U 0 U 0 10-14U0U 0 U 0 10-15U0U 0 U 0 10-16U0U 0 U 0 10-17U0U 0 U 0 10-18U0U 0 U 0 10-19U0U 0 U 0 10-20U0U 0 U 0 10-21U0U 0 U 0 10-22U0U 0 U 0 10-23U0U 0 U 0 10-24U0U 0 U 0 11-12U0U 0 U 0 11-13U0U 0 U 0 11-14U0U 0 U 0 11-15U0U 0 U 0 11-16U0U 0 U 0 11-17U0U 0 U 0 11-18U0U 0 U 0 11-19U0U 0 U 0续表9 作业单位综合相互关系计算表作业单位关系密切综合关系物流关系加权值:2 非物流关系加权值:1等级分数等级分数等级分数11-20 U 0 U 0 U 0 11-21 U 0 U 0 U 0 11-22 U 0 U 0 U 0 11-23 U 0 U 0 U 0 11-24 U 0 U 0 U 0 12-13 U 0 U 0 U 0 12-14 U 0 U 0 U 0 12-15 U 0 U 0 U 0 12-16 U 0 U 0 U 0 12-17 U 0 U 0 U 0 12-18 U 0 E 3 I 3 12-19 U 0 E 3 I 3 12-20U0 E 3 I 3 12-21U0U 0 U 0 12-22U0U 0 U 0 12-23U0U 0 U 0 12-24U0U 0 U 0 13-14O 2I 2 E 4 13-15U0O 1 O 1 13-16U0U 0 U 0 13-17U0U 0 U 0 13-18U0X -1 X -1 13-19U0X -1 X -1 13-20U0U 0 U 0 13-21U0U 0 U 0 13-22U0U 0 U 0 13-23U0X -1 X -1 13-24U0U 0 U 0 14-15E6 E 3 A 9 14-16U0U 0 U 0 14-17U0U 0 U 0 14-18U0U 0 U 0 14-19U0U 0 U 0 14-20U0U 0 U 0 14-21U0U 0 U 0 14-22U0U 0 U 0 14-23U0U 0 U 0 14-24 U 0 U 0 U 0续表9 作业单位综合相互关系计算表作业单位关系密切综合关系物流关系加权值:2 非物流关系加权值:1等级分数等级分数等级分数15-16 U 0 U 0 U 0 15-17 U 0 U 0 U 0 15-18 U 0 U 0 U 0 15-19 U 0 U 0 U 0 15-20 U 0 U 0 U 0 15-21 U 0 U 0 U 0 15-22 U 0 U 0 U 0 15-23 U 0 U 0 U 0 15-24 U 0 U 0 U 0 16-17 U 0 E 3 I 3 16-18 U 0 I 2 O 2 16-19 U 0 I 2 O 2 16-20 U 0 O 1 O 1 16-21 U 0 U 0 U 0 16-22 U 0 U 0 U 0 16-23U0I 2 O 2 16-24U0I 2 O 2 17-18U0I 2 O 2 17-19U0 E 3 I 3 17-20U0I 2 O 2 17-21U0U 0 U 0 17-22U0U 0 U 0 17-23U0U 0 U 0 17-24U0I 2 O 2 18-19U0 E 3 I 3 18-20U0O 1 O 1 18-21U0U 0 U 0 18-22U0U 0 U 0 18-23U0O 1 O 1 18-24U0O 1 O 1 19-20U0 E 3 I 3 19-21U0I 2 O 2 19-22U0U 0 U 0 19-23U0U 0 U 0 19-24U0I 2 O 2 20-21U0U 0 U 0 20-22U0U 0 U 0 20-23U0O 1 O 1 20-24U0U 0 U 0续表9 作业单位综合相互关系计算表作业单位关系密切综合关系物流关系加权值:2 非物流关系加权值:1等级分数等级分数等级分数21-22U0O 1 O 121-23U0U 0 U 021-24U0U 0 U 022-23U0U 0 U 022-24U0U 0 U 023-24U0I 2 O 2e、建立作业单位综合相互关系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