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大学MOOC慕课(2)--世界古代史期末试卷(参考答案)网课刷课

中国大学MOOC慕课(2)--世界古代史期末试卷(参考答案)网课刷课

世界古代史期中试卷(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40分)
1、图腾崇拜:原始宗教活动形式,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其观念源于万物有灵论。

图腾崇拜者认为,本氏族与某种动物或植物有血缘关系,因此将其作为本氏族的标志,把它的形象刻在本族的建筑物和用具上。

许多氏族视自己的图腾为神物,严禁捕食、触犯。

后来,又出现了一定的祭祀图腾崇拜物的宗教仪式,以用来保佑氏族兴旺发达。

图腾崇拜与氏族制度关系密切。

共同的图腾崇拜活动,有助于巩固氏族制度,增强氏族成员间的联系。

2、血缘家族:血缘家族是人类的第一个社会组织形式。

在血缘家族中,婚姻按班辈划分,所有的兄弟姐妹,包括从兄弟姐妹之间都可以互为夫妻,而亲子之间的婚姻则被禁止。

一个血缘家族就是一个集体、一个公社。

其存在时间大至相当于旧石器时代早期和中期。

血缘家族这个概念,是19世纪美国学者摩尔根根据夏威夷人的亲属称谓而设想出来的,并没有考古学上的证实,有些学者不同意摩尔根的推论。

3、纳尔迈调色板:最早的反映上古埃及统一的历史文物。

调色板正面雕刻着头戴白冠的纳尔迈,正手执权标击杀一个跪在他面前的俘虏,后者可能是埃及三角洲地区的首领。

这一组画面可能是想表明纳尔迈曾在远征三角洲的战争中取得了胜利。

调色板的背面刻着头戴红冠的纳尔迈,正在侍从的陪伴下检阅两排已被杀了头的俘虏。

在这个调色板上,国王在一种场合下头戴象征上埃及的白冠;在另一种场合下头戴象征下埃及王权的红冠,这可能是想表明他征服了下埃及,获得了对于下埃及的统治权。

4、《吉尔伽美什史诗》:古代两河流域的经典史诗,起源于苏美尔时期,至古巴比伦时编定,并用文字记载下来,描绘乌鲁克城邦首领吉尔伽美什——一个半人半神英雄的传奇经历。

史诗生动地反映了人们探索生死奥秘这一自然规律的愿望,也表现了人们反抗神意但最终难免失败的悲剧色彩。

史诗中穿插着一段关于洪水的故事:神决定用洪水毁灭人类,乌特那匹什得到神谕,事先造了一只大船,得以幸存。

这则故事以后为犹太人吸收,成为《圣经·旧约》中挪亚方舟故事的蓝本。

5、萨尔贡:约生于公元前2371年,卒于公元前2316年,阿卡德王国的创建者。

相传他是一个汲水灌园者的养子,本人也作过园丁,后来,他成了基什王乌尔扎巴巴的近臣,然后他背离基什,自建新城阿卡德,成了阿卡德王国的第一代君主。

萨尔贡先后34次出征,打败了卢伽尔扎吉西,统一了苏美尔和阿卡德,并且组织了一支5400百人的常备军,建立了一个中央政府。

他无情地对待原先城邦的贵族,使地方贵族旧势力遭受沉重打击。

萨尔贡作为奴隶主阶级的代表人物,对各地人民是非常残暴的。

在他晚年,所有国家人民都起义反对他,把他围困在阿卡德城,他又残酷地镇压了这次起义。

6、乌尔纳木:乌尔纳木是乌尔第三王朝的创建者,阿卡德王国灭亡后,乌尔王乌尔纳木战胜了乌鲁克王乌图赫伽尔,统一了南部两河流域,建立了乌尔第三王朝。

乌尔纳木颁布了现今所知的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法典——《乌尔纳木法典》,以法律形式确立自己在南部两河流域的最高统治,现仅存一些残篇。

7、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三世:公元前8世纪的亚述国王。

登上王位后,他开始对亚述帝国的旧政策进行改革。

首先,他建立起一支由国王直接控制的强大雇佣军,改革军事技术。

其次,对被征服地区派官统治,征收赋税,加强中央集权统治。

最后,他改变了对被征服者屠杀的政策,而采取把甲处被征服者调往乙处,把乙处被征服者调往甲处调动的混合的方法,使他们散离乡土,难于起义,同时也便于长期剥削他们。

这些改革使亚述帝国在公元前7世纪成为了一个包括全部两河流域、埃兰、叙利亚、巴勒斯坦以及埃及北部的奴隶制大国。

8、大流士:古波斯帝国国王。

公元前522年,镇压高墨达政变和各地的起义,取得王位,实行维护奴隶制度和加强集权统治的改革:置行省和总督,建常备军,铸全国通行的金币(大流克),筑御道、设驿站。

他还东侵印度河流域,西征西徐亚(黑海北岸)等地,并发动希波战争,开创了阿黑门尼德王朝的全盛期。

二、简答(每题15分,共30分)
9、新石器时代的农业革命的历史影响。

答:第一,农业的产生,使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的生产者。

这一获得食物方式的转变,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类经历了从依赖和适应自然到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历史性转折。

第二,它促进了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

农业的产生,使人们开始对日月星辰、水土、气候等自然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通过长期的观察和经验总结,形成了天文、地理和数学等方面的初步知识。

第三,农业生产的周期性劳动,要求人们较长时间地居住在一个地方。

这样,人类从旧石器时代的迁徙生活逐渐变为定居生活。

第四,农业的出现,使人类能够获得比较丰富和稳定的食物来源。

这大大促进了人口的增长,并使一部分人从事维持生存以外的活动成为可能,从而产生了新的社会分工和物品交换,也使某些人有可能集聚财富。

第五,农业革命结束了长达数千年的种族平衡,形成了一直持续到今天的种族格局。

第六,农业革命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产生。

10、《汉谟拉比法典》的特点。

答:第一,施行同态复仇法,即奉行以牙还牙的原则。

第二,公开维护不平等的阶级制度。

贵族打了贵族,罚钱了事。

奴隶打了自由民,要割掉耳朵。

第三,施行严格保护商业财产的规定。

如果一个人偷了商行的货物,处死刑。

第四,颁布了许多类似社会生活保障的法令。

包括:确定基本商品的价格,限制利率在20%,调整家庭关系,保证度量衡信誉,城市负责对未侦破的抢劫案或凶杀案的受害者做出赔偿。

第五,较之苏美尔法律,增加了反对国家的罪名。

对诸如“游手好闲”和通奸行为,以及窝藏逃亡奴隶,皆可判处死刑,惩罚显然过重。

三、论述(30分)
11、波斯帝国的历史地位。

答:1、波斯帝国是西亚北非古代文明从小国寡民到地域王国、再到帝国这一发展过程的
最高阶段。

2、它庞大的版图包括了两河、埃及和印度河这三大文明中心,并接近第四个文明中心希腊的边缘。

3、它通过一系列比较成熟的制度,如行省制度、赋税制度、铸币制度、驿道制度以及宗教政策等,把这些古代文明地区和其他相对落后地区联系在一起,促进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

在此之前,埃及文明与两河文明是比较隔绝的,新王国时期的埃及和亚述帝国的版图虽也都曾跨越西亚、北非,但都未能象波斯那样,把两大文明地区通过制度和政策维系在一起,长达200年之久。

4、可是,波斯人毕竟是一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游牧民族,当它君临北非、两河文明区时,尽管做出了努力,但也没能协调好被征服地区间的关系,而西亚、北非两大文明区千百年来积淀的种种矛盾,同波斯帝国内部的众多新矛盾交织在一起时,更是波斯统治者无法解决的难题。

当腐败在波斯统治集团内部象瘟疫一样传播开来时,波斯统治者丧失了创业之初的活力,它的垮台和灭亡已经不可避免。

5、波斯灭亡之后,代之而起的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都从波斯帝国的经验和教训中吸取了许多有用的东西。

所以,波斯帝国既为西亚北非的文明作了总结,又为后来的希腊罗马文明提供了借鉴,起了承先启后的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