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形势下的经济犯罪
姓名:***
学院:水利学院
专业:工管(造价)
学号:*********
关键词:经济犯罪原因诈骗金融融资
近几年来,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经济犯罪案件呈案值不断增多,损失越来越大的发展态势。
公安机关打击经济犯罪活动的斗争,面临新的严峻挑战。
本文结合案例试就新形势下经济犯罪的现状、趋势、成因及对策等问题作些探讨。
一、我国经济犯罪的现状
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在经济大发展的同时,由于经济体制改革、利益格局调整产生的不平衡性,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产生的可资经济犯罪主体利用的管理制度方面的漏洞与“空隙”大量存在,再加之市场经济本身的负面效应,政治体制改革滞后产生的权力缺乏监督与制约而导致的“权力寻租”现象的泛滥,对外开放向纵深发展过程中的国际经济犯罪的渗透等综合因素的影响,我国的经济犯罪日渐突出,呈现出十分严峻的态势,犯罪的现状可以概括为:经济犯罪发案数量猛增,犯罪种类更趋多样,手段趋于现代化、智能化,危害极为严重,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经济犯罪发案数量猛增,涉案金额巨大近年来,经济犯罪案件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其他刑事犯罪案件,其中大要案件尤为突出。
可以说,经济犯罪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严重障碍,具有极大的社会危害性。
(二)经济犯罪类型更趋多样化,并向市场经济的热点部门拓展纵观我国改革开
放以来经济犯罪的发展变化的轨迹可以发现经济犯罪活动的依附性规律,即经济犯罪紧紧依附于经济活动的拓展,伴随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经济领域的不断拓宽,经济犯罪活动总是不失时机、无孔不入地渗透到这些新的经济领域中去,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经济犯罪活动的阴谋最容易在新兴的、薄弱的经济活动环节中得逞,可以说,只要国家出台一项新的经济政策,社会经济生活出现一种新的内容,便会衍生出一种新的经济犯罪活动。
(三)权钱交易型经济犯罪日趋严重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中,国家对经济管理的职能日益突出,国家管理经济的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诸如发放许可证、营业执照、征收各种税款、拥有种种处罚权和强制执行权等等。
但是,由于国家对于公务员行使上述职权缺乏十分有效的监督与制约,市场经济在分配方式上的多元化导致人们在心态上的失衡,致使部分公务人员将权力推向市场,使权力物化,导致以权换钱权钱交易型经济犯罪大量发生,贪污贿赂、为亲友非法牟利、私分国有资产等种种经济犯罪行为,已日益引起了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和痛恨。
(四)群体型经济犯罪、单位经济犯罪十分突出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经济运行的各个环节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没有相互间的配合协作,经济犯罪分子很难或基本上不可能独自完成从预谋到实施的全过程。
因此,在经济犯罪中,群体型犯罪非常突出。
(五)经济犯罪手段隐蔽、狡猾,智能型犯罪突出
目前,国内的一些经济犯罪从传统的、初级的犯罪手段向高科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其主要表现为:一是一些犯罪分子利用自己的技术和知识专长,利用管理工作中的漏洞和薄弱环节,在自己熟悉的领域从事经济犯罪活动,作案过
程诡秘、快速;二是经济犯罪分子作案前精心策划、设计,具有反侦查的意识;三是规避法律,寻找法律上的空隙和不完善之处,打“擦边球”,逃避法律的制裁;四是充分利用高科技手段进行经济犯罪。
经济犯罪手段的上述特点,给公安机关发现和打击经济犯罪工作增加了很大难度。
(六)跨区域、跨国的经济犯罪日益增多
市场经济的开放性给经济犯罪分子提供了较大的活动空间,交通通讯工具的日益便捷,也给经济犯罪分子流动作案提供了有利条件。
一些经济犯罪大要案件往往涉及几个、十几个省市,有的还涉及到港澳台地区。
特别是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国际经贸活动的日益频繁,跨国的经济犯罪大要案件日益增多。
跨国的经济犯罪或称国际性经济犯罪实质上是经济犯罪活动在地域上的扩展和延伸,犯罪要素跨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是国际性经济犯罪的主要特征。
二、发展趋势
经济犯罪活动与市场经济的运作过程息息相关,是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消极因素的综合反映。
在市场经济的孕育、建立和形成过程中,当前经济犯罪活动的基本格局还将继续保持和发展,随着市场机制的高度扩张,经济犯罪在种类结构上将会发生以下变化趋势:
1、垄断经营方面的犯罪将会加剧,破产欺诈类犯罪将会增加。
随着市场机制的进一步扩张,生产向高度密集化方向发展,势必出现部分公司、企业或经济实体凭借自己的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垄断地位,通过各种形式的联合、共谋限制
或窒息自由竞争,破坏经济的正常运作,垄断经营方面的犯罪将会出现。
2、随着市场竞争的进一步激烈,企业的兼并重组、股份制改造、合作合资、租凭拍卖等所有制的多元化进程将会加快。
企业在改组改制过程中,国有公司、企业及其主管部门的负责人徇私舞弊低价折股、出售国有资产、私分国有资产、职务侵占、挪用资金、的新类型,随着外资企业人才“本土化”政策的实施,大批在国有企业和国内私营企业工作的拔尖人才会出现跳槽现象,涉及商业秘密、科技情报、技术秘密、专利成果等知识产权的犯罪案件将会增多,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化程度的加剧,各类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将会受到严峻考验,在这种情况下,将会出现更多的企业、单位为了自身的存在与发展,采取非法甚至犯罪的手段牟取经济利益,因此,单位、法人犯罪将会在原来的基数上继续攀升。
3、在知识经济发展的宏观背景下,以计算机网络为工具或以计算机网络资产为对象实施的网络经济犯罪将会逞增长态势。
4、电子商务的发展,经济犯罪活动将在有形与虚拟两个市场并存发展,网上侵财和侵权型犯罪将会增多。
三、原因
新形势下经济犯罪案件高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上的原因,也有客观上的原因;既有物质方面的原因,也有精神方面的原因。
1.物质占有欲的膨胀和生活享乐观的浓化。
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我国城乡居
民的消费水平大大超过了过去的增长速度,消费结构向着一个多样化和高层次的趋势发展。
受这种趋势的影响,一些人的物质占有欲恶性膨胀,滋生了奢侈浪费,挥霍无度的不健康消费思想,有些人甚至是个别高级领导干部崇尚追“新潮”,养“二奶”,购豪宅、买名车的生活方式,追求一种腐朽糜烂的生活享乐观,利欲熏心,走上经济犯罪的道路。
2.相对贫困和心理上主观贫困问题的影响。
近几年来,我国社会成员的收入水平适当拉开,有些企业和个人迅速致富,出现了“百万元户”甚至“亿万富翁”等。
在现实生活中,虽然“饥饿起盗心”的现象已不多见,但相对贫困和心理上的主观贫困问题倒是更多地反映了出来。
一些人为了追求所谓的“现代化富翁生活”,不择手段,铤而走险,超出自己的能力和条件,妄图占有更多的社会财富,梦想一夜变成“百万富翁”,因而大肆进行利用假提货单、假合同等诈骗巨额公私财物的经济犯罪活动,危害社会。
这种犯罪,已不再是为满足基本温饱需要而犯罪,而是脱离实际可能和正当途径,非法牟取暴利的犯罪。
3.市场经济法制不够健全。
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由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的转变之中,各方面的改革还有待于深化,市场体制还处于不成熟阶段,国有企业正在通过改革走向市场。
虽然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我国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法制框架已基本形成,但是还存在不少漏洞。
在司法实践中,也存在着经济立法缺乏超前性和预见性,法律体系不完善,以及金融、财税、证券、外汇体制和经营机制改革中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未能及时配套解决等问题,使经济犯罪活动有隙可乘,许多经济犯罪主体钻法律和政策的空子,大肆进行犯罪活
动。
4.一些内部单位疏于管理和防范。
有的金融单位只注意业务开展、规模扩大,而轻视安全保卫工作,使已建立的规章制度得不到落实;有的单位领导疏于对职工的教育管理,甚至把一些有这样或那样劣迹的人员安排到要害岗位,为他们伺机作案提供了便利条件;有少数工作人员思想麻痹,警惕性不高,防范意识差,工作不负责任,对借贷人员的资信、各种票据、资信证明审查不细,把关不严;还有的违规经营,给国家造成重大损失。
5.对经济犯罪打击不力。
由于打击经济犯罪是一项多方位、多层次、多环节的系统工程,所以造成打击不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经济犯罪往往与正当的经济活动交织在一起,使罪与非罪难以界定,影响了经济案件的查处工作;二是经济犯罪受害人的矛盾心理导致犯罪不能被及时发现,有些经济犯罪案件发生后,单位领导怕拔出萝卜带出泥,影响本单位、本部门声誉,便隐匿不报或报案太迟,给侦查破案造成很大困难;三是一些办案部门存在着重追赃、轻打击处理问题,以罚代刑,降格处理;四是与经济犯罪关系网或地方保护主义的干扰,有些经济犯罪与地方部门的经济利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受到地方部门的纵容、包庇,甚至鼓励;五是由于目前经侦人员量少质弱,技术装备陈旧落后,办案经费保障不够等问题,客观上减弱了打击力度,直接影响了打击经济犯罪职能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