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的床与榻
• 购置款 购置款是记载此器物的购 置地点、购置经过,或是 定制的造价、地点等等。
•
题识 是收藏家、鉴赏家等名人题在家具上的墨迹。或是记载此家具的来历,或是记载得此 家具的感慨与欣喜,或是记载……这种在家具上的题识,一经名人之手,也就声价十 倍,成为名器而令人瞩目和珍爱了。明代家具中,这种有款识的名器,在《清仪阁杂 咏》中就记载有两件,一件是"天籁阁书案,高二尺二寸三分,纵一尺九寸,横二尺六 寸八分,文木为心,梨木为边,右二印曰项,曰墨林山人,左一印曰项元汴字子京"。 此书案就是明代书画家、鉴赏家项元汴收藏的家具。因为案的左右刻有三方印,因而 名垂青史。 《清仪阁杂咏》中还记载了一件家具,那就是“周公暇坐”,也就是一把扶手椅。文 中记载说:"周公瑕坐具,紫檀木,通高三尺二寸,横一尺五寸八分,倚板镌:'无事此 静坐,一日如两日,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戊辰冬日周天球书。"印二:一曰周公 瑕氏,一曰止园居士。(见图1)这只椅子是明代书画家周天球所用,由于他在背板上 刻了此五言绝句,此椅就成为一件赫赫有名的家具了。
红木家具, 红木家具,为什么不能使用铁 钉?
•
• •
• •
• •
一、研究发现,早在7000多年前的河姆渡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开 始使用榫卯了,榫卯结构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的工艺创造,有着悠久的历史。 中国传统家具(特别是用明清家具)之所以达到今天的水平,与对这种特征 的运用有着直接的关系,也正是这种巧妙结构的运用,提升了中式家具的艺 术价值,尤为国外家具和建筑艺术家们所赞叹。中式家具之所以又被称之为 传统家具,榫卯结构是核心。 二、榫卯结构组合的家具比用铁钉连接的家具更加结实耐用。第一,榫卯 结构是榫和卯的结合,是木件之间多与少、高与低、长与短之间的巧妙组合, 这种组合可有效地限制木件之间向各个方向的扭动。而铁钉连接就做不到。 比如,用铁钉将两根木枨做T字型组合,竖枨与横枨很容易被扭曲而改变 角度,而用榫卯结合,就不会被扭曲。其次,金属容易锈蚀或氧化,而真正 的红木家具,可以使用几百年或上千年。许多明式家具距今几百年了,虽显 沧桑,但木质坚硬如初。如果用铁钉组合这样的家具,很可能木质完好,但 由于连接的金属锈蚀、疲劳、老化等,而使家具散架。 三、榫卯结构的家具便于运输。君不见,许多红木家具是拆装运输的,到 了目的地再组合安装起来的,非常方便。如果用铁钉连接家具,虽说可以做 成部分的分体式,但像椅子等小木件较多的家具,就做不到了。 四、榫卯结构的家具便于维修。纯正红木家具可以使用成百上千年,总会 出现问题的,比如某一根枨子折断了需要更换等。用铁钉连接的家具,做这 处拆卸更换就不象榫卯结构家具来得容易。如果是用鱼膘胶等好胶做的家具, 维修时先把胶用水浸软,榫卯间很快就松脱下来了,而用铁钉则做不到,除 非把家具大卸八块。 五、红木木质坚硬,而铁钉是靠挤和钻劲硬楔进去的,此过程极易造成木 材劈裂,这一点木工师傅都非常清楚。 我们不难看出,使用榫卯连接红木家具比使用铁钉有更大的优势,可以大 大提升红木家具的内在品质,这也是传统工艺制作的红木家具具有增值收藏 价值的一个重要原因。这大概就是为什么纯正红木家具不使用铁钉的原因吧。
明清家具
明清时期床与塌
• 我国床的使用历史很早,三国时期是中国低矮家 具的形成期, 人们多以席地坐卧为主,战国到东 汉之前没有椅凳,这时的“床”包括两个含义, 既是坐具,又是卧具。床与榻在席地而坐的时代, 是有分工的。床体较大,可为坐具,也为卧具; 塌体较小,只用于坐具。魏晋南北朝以后,榻体 增大,床与榻同样担负着坐卧两种功能,因而也 就难以截然分清了。习惯上认为:床不仅长,而 且宽,主要为卧具。榻身窄而长,可坐可卧。 明清时期卧具主要分为四大类,它们是、罗汉 床、架子床、榻和拔步床。
• 一色漆是不加任何纹饰的漆器,宫廷用具常用此法,罩漆是在一色 漆器或有纹饰的漆器上罩一层透明漆。明清宫殿中的宝座、屏风多 用罩金髹。描漆包括用漆调色描绘及用油调色描绘的漆器。描金中 最常见的是黑漆描金,如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的万历龙纹药柜。堆漆 以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的黑漆云龙纹大柜为代表。填漆是用填陷的色 漆,干后磨平的方法来装饰漆器。雕填是自明代以来即广泛使用, 指用彩色花纹装饰漆面,花纹之上还加炝金,是一种绚丽华美的漆 器。它是明清漆器中数量较多的一种,如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的嘉靖 龙纹方胜盒。明清的螺钿器厚、薄并存。憹螺钿至17世纪时有了进 一步发展,镶嵌更加细密如画,还采用了金、银片,如故宫博物院 藏的婴戏图黑漆箱、黑漆书甲及鱼龙海水长方盒等。犀皮是在漆面 做出高低不平的地子,上面逐层刷不用色漆,最后磨平,形成一圈 圈的色漆层次。剔红是明清漆器中数量最多的一种,其做法是在胎 骨上用多层朱漆积累到需要的厚度,再施雕刻。明初承元代肥硕圆 润的风格,宣德以后,堆漆渐薄,花纹渐蔬,至嘉靖时磨工少而棱 角见,至万历时刻工细谨而拘敛。入清以后,日趋纤巧繁琐。剔犀 通称“云雕”,是在胎骨上用两三种色彩有规律的逐层积累,然后 剔刻几何花纹。款彩是在漆面上刻花减地,而后着色,用来装饰大 而平的漆面,常见的实物是屏风和立柜。宫廷用具多用炝金,明鲁 王墓中发现的盖顶云龙纹方箱是明初炝金的标准实例。百宝嵌是用 各种珍贵材料如珊瑚、玛瑙、琥珀、玉石等做成嵌件,镶成五光十 色的凸起花纹图案,明代开始流行,清初达到高峰。
1.罗汉床 罗汉床 罗汉床是指左右和后面装有围栏但不带床架的一种床。围栏多用小木做榫攒接而成,也有用三 块整板做成,罗汉床有大小之分,大的罗汉床可供坐卧。古人一般都把它陈设于厅堂待客,中间 放置一几,两边铺设坐垫,典雅气派,形态庄重,是厅堂中十分讲究的家具。自唐至五代《韩熙 载夜宴图》以来,通览历朝历代的绘画作品,频频可以见到古人以榻或罗汉床为中心待客的场面。 明代以后,特别是在清代,这种礼仪已成定式。因此罗汉床由朴素向华丽发展,逐步强调自身的 装饰。 明清罗汉床的制做有许多区别,大理石做围子是明代家具中不曾见的,其次是围子装石形式 也与清代施工手法大异其趣。 清代工匠往往先用芯板夹住大理石,再装入框架中,而明式做工往 往直接将石装入框架,有时由于石板不平, 框架打槽也随形弯曲,凡此类施工手法,年代一般较 早。 罗汉床腿弯曲度大,兜转力,俗称“香蔗腿”。从床腿亦可区分出明做还是清做。清式鼓腿 彭牙与明式的大挖缺做工, 区别完全在于对罗汉床腿的理解,是有力而含蓄, 还是有力而夸张? 总体上, 明式罗汉床挖缺腿足,给人有力度但十分含蓄,清式罗汉床的类似腿足,在力度上多了 活泼,显得夸张了一些。
• 在《中国家具》(美国埃利华斯编著) 中,也记载了周天球的坐椅,背板上的 题识,与《清仪阁杂咏》中的记载,是 一样的。只是,在题识的下方,又多了 两段吴云所作的小字跋。吴云是晚清有 名的金石收藏家和考据家,吴云的跋, 其一是"周公瑕生正德九年甲戌,寿八 十有二,至戊辰为隆庆三年,年五十有 五。余生嘉庆十六年辛未,至今年乙丑 秋七月,得此椅于苏城某肆中,年亦五 十有五,洵奇缘也。退楼记。"其二是: "乙丑年得紫檀椅,纹细色泽如漆,明 时良工所造也。逾四年己巳秋,岚坡茂 才复于市肆中得二椅,至庚午冬,又从 某故家物色一椅,皆刻有名贤笔迹,与 三椅恰配,无丝毫差池,洵可喜也。 时听枫山馆落成,余年正花甲一周矣。 因书岁月记之。退楼老人。"(见图2)
清家具款识
带款识的陶瓷作品、书法和书画作品比较多见, 而带款的家具,可说是凤毛麟角。 明清家具上 的款识,大致分为三类,一是纪年款,二是购 置款,三是题识。
• 纪年款 纪年款只是记录器物的制作年代,这种纪 年款大多出自工匠之手。明代家具中有纪 年款的较少,从王世襄先生文中得知,故 宫藏品中,有漆木家具上刻写着"大明宣德 年制"、"大明嘉靖年制"、"大明万历年制"等。
• 2.榻 榻 榻大多无围,所以又有“四面床”的称呼,它在当时专指坐具,但 在后来的生活中常被古人用作一种搬运方便,可提供临时休息的家具 大量使用。
• •
3.架子床 架子床 架子床其三面设围,是明清使用最多的床.四角又设立柱、床顶有床盖,形成一个四 面搭架子、中间为独立空间的大床。因为床上有架子,所以叫架子床。江南民间至今 仍喜用架子床。床的三面装有围栏,多用小料拼插成几何纹样,也有的在正面多加两 根立柱,我们称为六柱架子床。
• 4.拔步床 拔步床 • 俗称八步床,即大床。此种床的床体庞大,上有顶盖, 下有底座,前有廊庑、四周设矮围屏它像一间独立的小屋 子。床前的中间部位,留出可以上下的床门。廊庑两侧是 两个空间,可以放置小桌、机凳、衣箱、马桶、灯盏等物。 整个大床就是一个前堂后室的布局空间。拔步床是床榻中 最大的床。
• 宋元时期的漆器: 两宋曾被认为是一色漆器的时代,但发掘 出土许多有高度纹饰的两宋漆器,改正了过去 的认识。在苏州瑞光寺塔中发现的真珠舍利经 幢,底座上的狻猊,宝相花,供养人员是用稠 漆退塑的。在元代漆器中成就最高的是雕漆, 其特点是堆漆肥厚,用藏锋的刀法刻出丰硕圆 润的花纹。大貌淳朴浑成,而细部又极精致, 在质感上有一种特殊的魅力,如故宫博物院藏 的张成造桅子纹剔红盘,杨茂早观瀑图方剔红 盘,安徽省博物馆藏张成造乌间朱线剔犀盒等。 明清时期的漆器: 明清漆器分为14类,有一色漆器、罩漆、 描漆、描金、堆漆、填漆、雕填、螺钿、犀皮、 剔红、剔犀、款彩、炝金、百宝嵌等。
中国漆器发展简史
•
中国古代漆器源流 用漆涂在各种器物的表面上所制成的日常器具及工艺品、美术品等,一般称为“漆 器”。生漆是从漆树割取的天然液汁,主要由漆酚、漆酶、树胶质及水分构成。用它作涂 料,有耐潮、耐高温、耐腐蚀等特殊功能,又可以配制出不同色漆,光彩照人。在中国, 从新石器时代起就认识了漆的性能并用以制器。历经商周直至明清,中国的漆器工艺不断 发展,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中国的炝金、描金等工艺品,对日本等地都有深远影响。漆 器是中国古代在化学工艺及工艺美术方面的重要发明。 新石器时期的漆器: 浙江余姚河河姆渡文化的第三文化层出土一木碗,造型美观,内外都有朱红色涂料, 色泽鲜艳,它的物理性能与漆相同。江苏吴江梅堰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棕色彩绘陶器, 经初步试验棕色物质为漆。在辽宁敖汉旗大甸子古墓中出土的觚形薄胎朱漆器,距今约 3400——3600年。 商周时期的漆器: 商代中期的黄陂盘龙城遗址发现有一面雕花、一面涂朱的木椁板印痕,河北藳城台西 遗址出土的漆器残片中,有的雕花涂色加松石镶嵌。在安阳侯家庄商代王陵发现的漆绘雕 花木器中,还有蚌壳、蚌泡、玉石等镶嵌。可见商代的漆工艺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战国时期的漆器: 战国的漆工史上是一个有重大发展的时期,器物品种及数量大增,在胎骨做法、造型 及装饰技法上均有创新。出土战国漆器的地区很广,信阳长台关楚墓出土的彩绘神怪龙蛇 及狩猎乐舞的小瑟,随州曾候乙墓出土的鸳鸯盒,江陵楚墓出土的由蛇蚌鸟兽盘结而成的 采绘透雕小座屏,堪称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漆器: 西汉漆工艺基本上继承了战国的风格,但有新的发展,生产规模更大,产地分布更广。 出现了大型器物,如直径超过70厘米的盘,高度接近60厘米的钟等。同时能巧妙地把若 干小件组装成一器,如盒内装6具顺叠、1具反扣的耳杯,薄胎单层或双层的漆奁,内装5 具、7具或更多的不同大小及形状的小盒等。新兴的技法有针划填金的金,用稠厚物质堆 写成花纹的堆漆等。尤其是器顶镶金属花叶,以玛瑙或琉璃珠作钮,器口器身镶金、银扣 及箍,其间用金或银箔嵌贴镂刻的人物、神怪、鸟兽形象,并以彩绘的云气,山石等作衬 托,更是前所未有。西汉漆器多刻铭文,详列官员及工匠名。东汉魏晋南北朝期间漆器的 出土,比起前代显得十分稀少,这与葬俗的改变有一定的关系。 唐代的漆器: 唐代漆器达到了空前的水平,有用稠漆堆塑成型的凸起花纹的堆漆;有用贝壳裁切成 物象,上施线雕,在漆面上镶嵌成纹的螺钿器;有用金、银花片镶嵌而成的金银平脱器。 工艺超越前代,镂刻錾凿,精妙绝伦,与漆工艺相结合,成为代表唐代风格的一种工艺品, 夹绽造像是南北朝以来脱胎技法的继承和发展。剔红漆器在唐代也已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