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日荷花别样红
一位老师在教室挂上好些名人画像,同学们面对这些熟悉而陌生名人产生这样的疑惑:自己当不了孔子,成不了毛泽东,赶不上牛顿,那还是好学生吗?老师无言以对。
后来老师把名人画像换成“身边的不同领域取得成绩(就)的人”的画像,结果同学们觉得很真实、很亲近,伟人伟业是成功,凡人凡事也可以成功,原来成功并非高不可攀。
这位教师发出这样的感叹:“心中有颗星星,不也很幸福吗”?不能再扼杀同学们心中富有生命力的“平常心”。
这是一个别出心裁的尝试。
给同学们树立“身边的不同领域取得成绩(就)的人”作榜样,拉近了与伟人的距离;有学生说长大了去卖糖葫芦也表示赞许,这种贴近生活、切近学生实际的平凡意识的教育很值得我们借鉴。
坦率的说,作为教师我们更多的是迫不及待地教育学生要向科学家、英雄、名人学习,教育他们要树立崇高的理想,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益的人。
去激励他们,尽管这些东西超越了他们能够理解的范畴。
脱离了生活的实际,甚至连教师自己都难以做到也照说不误。
培养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和奋斗目标,作一个出类拔萃、对国家、对社会有益的人当然不会有错,然而怎样的教育才是贴近生活、切近学生实际的却是值得深思的。
如果崇高、神圣等字眼在学子们还难以理解的时候就讲滥了,那真正需要他们接受并为之奋斗时,就变得不再神圣,甚至没人在意了。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不要把那
些崇高的、神圣的语言变成不值钱的残破铜钱。
对学生进行理想和情操教育是必要的,但却要引导他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逐渐培养。
我们知道,任何时候社会最需要的都是甘于在平凡岗位上脚踏实地、默默奉献的普通劳动者,名人、大款、科学家毕竟只有少数,更多的人是生活在七情六欲、喜怒哀乐的凡尘俗世中。
作为教师如果我们忽略了对学生进行平凡意识的教育,那么他们就会对平凡与成功产生误解,不甘于做平凡事,以为只有明星、大款、老板什么的才算成功。
畸形的期望值使他们步入社会就形成严重的心理错位,一旦受挫时便显得十分脆弱,或自暴自弃、或颓丧消沉,难以自拔。
那么该怎样理解和进行平凡意识的教育呢?我想至少有两点是
值得探究的:首先要对平凡有正确的理解。
平凡不是甘于落后,成功也属于充实、幸福的平凡人,正是众多在平凡岗位上脚踏实地、默默奉献的普通劳动者创造了成功的大厦。
平凡追求的是于平淡与自然中活出自我;所谓“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只有怀着平常心的人,才能像倒不满的杯子一样不断进取,不会被自满和虚荣所困扰,也才能最终有所作为。
我们要进行平凡教育实际上是教育学生要清晰的自我认识,树立自信心;并在此基础上,合理地定位自己与他人、自己与社会的关系,找到自己的位置,寻找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其次是要把平凡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来对待。
我们的教育是要让学生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平凡理念,懂得和理解成功的
真正含义。
现在有的学生缺乏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劳动能力,一旦父母离开,连简单的饭菜都做不好,可他还颇有道理地说我的目标是成就大事,脑海里就幻想着做明星、做大款、老板,总想眼睛一睁开“灰姑娘”就变成了“白雪公主”!这些不切实际的幻想阻碍了学生行成良好品格和身心素质。
所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学校开展平凡教育就是要使学生不要在社会浮华的喧嚣中迷失自己,不做盲目的追星族,而做一个勇敢进取、善于合作、吃苦耐劳、持之以恒的普通劳动者。
开展平凡教育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关键的是树立正确的态度。
不要好高骛远,脱离实际。
有人说教育就是不要讲空话,不搞空洞的思想,“最高目标”的教育要从“最低目标”的平凡教育开始。
比如爱国主义感情就是从原始、质朴的母爱中来;集体主义观念就是在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中积累;学生的平凡意识就是从学会生活自理、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中开始;在培养讲究礼节、诚实守信、协调人际关系中积累。
培养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和奋斗目标的同时,对他们进行平凡意识的教育,让他们在平凡的小事中完善自己,找到自己的位置和人生的意义,应该是我们教育的一个贴近实际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