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昌县油茶基本情况简介一、发展历史:自古以来我县百姓在生活上习惯于把茶油用于食用、燃油以及药用等方面,广大群众对油茶的认可度很高,故在房前屋后、山脚田边、自留山上都有种植油茶的习惯。
到八十年代中期,我县油茶林种植面积曾达到10万多亩。
由于种植品种单一、树龄老化、粗放经营、精加工能力缺乏等原因,油茶产出低下,大量油茶林失管抛荒,或被改种其他树种,油茶面积和产量逐步减少。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高品质的绿色保健食用油的需求越来越大,山茶油逐渐成为人们在选择绿色保健食用油的首选产品。
2005年以来,在顺昌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县通过加快优良新品种苗木繁育,扩大苗木生产规模,不断加强示范基地建设、加大低产林改造力度,我县油茶的产量和质量有了显著提高。
到2008年,我县油茶林面积已达6万亩,占全县18万亩经济林面积的33.3%,并且呈逐年增长的趋势。
同时,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我县创办了天福油脂有限公司和丰享油脂有限公司两家山茶油加工龙头企业,拥有年产2300吨精炼山茶油和注射用茶油、1000吨茶皂素、20000 吨蛋白饲料、10 万盒山茶油化妆品的生产能力,已形成产业化程度较高、综合效益较为显著的油茶产业经济雏形。
二、顺昌油茶产业现状1、油茶林情况:我县有油茶林6万亩,占全县经济林面积的33.3%,已投产面积5.3万亩。
主要分布在埔上、大干、元坑、郑坊、洋口、岚下、高阳等11个乡镇,其中面积在6000亩以上的有埔上、岚下、洋口、高阳四个乡镇,主要品种为普通油茶的寒露籽、霜降籽、立冬籽和小果油茶(龙眼茶)等。
2、山茶油加工情况:近年来,我县以天福和丰享两家油茶规模加工企业为龙头的山茶油加工产业迅速发展壮大。
其中天福油脂有限公司是集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油茶生产经营企业,拥有年产2000 吨精炼山茶油和注射用茶油、1000 吨茶皂素及蛋白饲料添加剂等系列产品的生产能力。
2008年生产精制山茶油约1000吨,实现产值6000万元。
该公司“老知青”牌山茶油系列产品已获绿色食品认证,被评为“福建优质安全农产品重点推荐品牌”、“中国山茶油绿色环保十佳放心品牌”,并获中国·湖南第八届(国际)农博会金奖,是2008年全国油茶工作会议以及2009年福建省油茶产业发展现场交流会的专用纪念品。
产品已进入北京、上海、湖南、广东、江苏、山东等地市场,目前还在湖南衡东县、常宁市设立了分公司。
2007年被确定为福建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同时,该企业不断加强与福州大学等科研机构的联系,开展茶油产品加工新技术新工艺的研究创新,开发新产品,延长产业链,最大限度提高油茶综合经济效益。
3、产销情况:全县现有油茶林面积6万亩,已投产面积5.3万亩。
2008年全县产干油茶籽3180吨,亩产干油茶籽60公斤;生产山茶油1300吨,油茶系列产品实现产值7800万元。
三、顺昌县发展油茶产业的主要措施:(一)出台优惠政策,提供优质服务。
在顺昌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2005年我县就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发展油茶产业,全力打造“中国油茶之乡”:一是实行油茶种植“谁造谁有”政策,调动群众积极性,鼓励油茶种植。
二是落实农户小额贷款政策,允许农户利用林权证贷款,发展油茶产业。
三是落实优惠补助政策。
在农民初始种植油茶时,政府对种植油茶的农户给予一定数额的财政补贴。
2004年我县下发了《关于低产油茶林改造验收办法及补助标准的通知》,确定了扶持油茶林基地建设的补助标准:对新种油茶林,由县林业部门无偿提供优良油茶苗;确定油茶林基地建设资金补助标准:深翻每亩补助30元,浅锄每亩补助10元,施肥每亩补助20元,修枝每亩补助5元,待油茶林基地施工验收合格后足额补给农户。
四是鼓励加工企业做强做大。
我县以公会组织为平台,建立局级领导挂点重点企业的服务机制,严格落实扶持规模企业发展的各项帮扶政策,对油茶加工规模企业在税收、基地建设用地等方面实行优惠政策,并积极为企业融资、技术改造、员工培训等方面提供服务和帮助,鼓励企业做大做强。
同时加强与国内品牌营销专家以及清华大学的合作,借助中央7套、福建4套等新闻传播媒介,对顺昌山茶油以及企业文化进行广泛宣传,实施品牌战略,打造省级和国家级山茶油品牌。
对山茶油加工企业申报省著名商标或全国驰名商标成功的,按县委、县政府《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亿元企业的若干意见》相关规定予以奖励。
为了更好的推动油茶产业发展,我县建立健全相关服务体系,积极为油茶种植户提供技术服务:一是组织林业技术专家对传统普通油茶树进行改良,提高油茶产量;二是研究开发油茶林地套种其他经济作物品种,以提高油茶林地的综合产出效益;三是培训油茶种植技术人员,由县科技局和县林业局联手在油茶主产乡镇对从事油茶产业的林农免费开展种植技术培训,提高林农的管理水平。
(二)引进新品种,做好良种培育。
近年来我县在着手引进油茶高产新品种的同时,建设油茶良种繁育基地,积极开展油茶良种自主培育,确保油茶良种供应。
一是引进新品种。
从2004年开始,我县先后从湖南、江西以及周边县市引进了湖南茶陵166、茶陵7619、宁远7810,江西赣石84-8、赣石83-1、赣83-4、赣石84-3等34个油茶品种,开展相关育苗实验,并建立了优质油茶林,情况良好。
如元坑东郊村2004年引种的30亩优质油茶林,到2006年开始挂果,到2008年产干籽2020公斤,产油585公斤,干果籽出油率达32%。
2008年我县还从江西、湖南引进32万株1年和2年生嫁接苗,用于2009年的高产油茶种植。
二是做好良种培育。
为了确保我县油茶良种供应,县林业局成立了重点树种种苗选育工作小组,重点开展油茶良种繁育基地建设。
其中位于埔上镇张墩村的张墩苗圃基地,规划总面积20公顷,目前已租赁84.86亩的农田作为油茶等苗木的产业化生产基地,今年已培育一年生和二年生优良油茶芽接圃地20.2亩,计划年出圃苗木150万株,可满足我县油茶优良种苗供应。
同时,对元坑镇东郊村的165亩油茶林实行挂牌跟踪观察选优培育,作为油茶苗嫁接的采穗圃。
丰享公司也从江西林科院引进赣51、52、53油茶大苗500多株,建立了5亩采穗圃,为油茶嫁接育苗提供优质穗条。
(三)改造低产油茶林,建设高产油茶示范基地。
传统的油茶品种木籽皮厚、仁小、出油率低,平均亩产只有3至5斤油,而现推广的油茶无性系良种造林,年平均亩产油可达50公斤以上。
因此,改造低产油茶林、建设高产油茶示范基地是当前我县开展的主要工作。
2007年我县油茶林基地建设项目被确认为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林业项目,目前已完成5800亩优质、丰产、无公害油茶林基地建设任务(其中新建油茶林800亩,低产林改造5000亩),正申请项目验收。
2009年新建高产油茶林1830亩。
县林业局还计划与江西林科院合作,在我县建设油茶高产试验示范基地,具体合作事项正在洽谈中。
今年,我县油茶良种繁育基地和高产油茶示范基地建设以及低产油茶林技术改造项目已列入2009年省重点项目。
(四)创新经营方式,开通多种经营渠道。
一是将发展油茶产业与招商引资结合起来,实行灵活多样的经营机制:既可以由投资商通过有偿转让经营的方式收购农民林地经营权进行连片开发,也可以采取“公司+农户+基地”的模式,带动农户扩大种植规模,由企业与农民签订茶籽收购合同,企业出资对低产的油茶林进行改造,收益权归农户,生产的茶籽由企业加工,双方可获益,还可以建立农户以林权入股的形式的股份制公司,共同对林地进行开发经营,解决油茶发展资金缺乏的问题。
二是把油茶林基地建设与生物防火林带建设相结合,与老油茶林、老果园改造相结合,充分利用田边、山边和林缘等林地,快速增加油茶产品总量。
三是油茶加工企业在创新油茶加工工艺的基础上,加强与福州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等科研部门的联系,开展茶皂素、蛋白饲料添加剂等山茶油系列产品开发的技术研究,提高产品附加植,拉动产业发展。
(五)制订发展规划,促进油茶产业化。
为提高油茶林单位产量,促进油茶向商品化、产业化发展,实现我县油茶产业发展目标,2009年我县制订了油茶产业发展十年规划:利用省级油茶建设重点县和天福油脂有限公司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优势,扶持做好核心基地建设、项目策划申报、企业发展壮大等工作。
目标是以创建“中国油茶之乡”为方向,力争2年内天福油脂有限公司年产值上亿元,今年“老知青山茶油”创省著名商标,5年内创全国驰名商标。
通过3-5年完成全县5万亩低产油茶林改造。
在基地建设上,通过新品种引进,进行试验建设和良种繁育等措施,建立300亩油茶良种繁育基地,其中采穗圃100亩,苗木繁育圃200亩;力争通过10年时间,建立山茶油种植基地11.3万亩,其中核心基地3万亩、标准示范基地5000亩。
四、效益分析:一是生态效益:油茶是多年生常绿木本油料树种,自身抗病虫害能力强,极少打农药,不会对环境产生影响,茶油是绿色无公害食用油;油茶是深根性树种,四季常绿、叶厚、革质对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有很强的吸附作用,能提高空气质量,减少有害气体、噪声尘埃,增强防御水土流失和水源涵养能力,有利于维护生态平衡;油茶对土壤要求不高,耐贫瘠,不怕干旱、霜冻,是改良土壤的优势树种,适宜在荒山上种植,油茶除了可提供大批量的色佳味香茶油外,在绿化、美化环境、增加森林景观效果、促进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等方面也具有良好的作用。
二是社会效益:油茶产业的发展,可以有效引导当地群众投入到油茶林经营中去,有利于林业与农村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社会效益非常显著。
可为社会提供大量优质茶油,改善食用油结构,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经中国疾病控制中心检验确认,茶油的品质优于橄榄油。
茶油能有效改善心脑血管疾病、降低胆固醇和空腹血糖、抑制甘油三脂的升高,帮助“三高”患者改善健康。
油茶产业发展每年的生产经营活动需要大量的劳力,为一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对缓解社会就业压力、保障社会稳定、促进山区文明具有重要作用。
三是经济效益:通过对全县现有5.0万亩低产油茶改造,按每亩90株每年每株提高1公斤干茶籽计算,每亩可增收90公斤,每年可增干茶籽450万公斤,每年新增产值4140万元;计划新植6万亩油茶,按每亩产干茶籽175公斤计算,增加茶籽1050万公斤,可新增产值1.45亿元。
同时,油茶产业的发展也增加了当地农民收入,加快林农脱贫致富。
据统计,2008年我县种植油茶的农户每亩年平均增加收入1600元,占农民人均年收入的27.8%。
综上所述,我县油茶产业通过全县上下的努力,已初步形成产业化程度较高、综合效益较为显著的油茶产业经济雏形,具备申报“中国油茶之乡”的基本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