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物理实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草案)
科学实验是科学理论的源泉,是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基础,作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高素质人才的高等院校,不仅要使学生具备广泛的理论知识,而且要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实验能力,以适应新世纪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和新世纪社会、经济现代化、信息化迅速发展的需要。
一、物理实验课程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物理实验是对高等院校学生进行科学实验基本训练的一门独立的必修通识基础实验课程,是学生进入大学后接受系统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训练开端,是培养和提高科学实验素质,重点突出实验设计思想、方法培养和实验创新意识训练的重要基础。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
物理实验教学和物理理论教学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它们既有深刻的内在联系和配合,又有各自的任务和作用。
本课程内容是在中学物理及实验的基础上,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学习物理实验思想原理及方法,得到科学实验素质的训练,从而初步掌握科学实验的主要过程与基本实验技巧和方法,尤其是实验创新思维能力的入门,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工作奠定良好的实验基础。
本课程的具体任务是:
1、通过对物理实验现象的观测,分析和对物理量的测量,学习物理实验思想,原理及
方法,加深对物理实验设计创新思维理解。
2、培养与提高学生科学实验基本素质,其中包括:
(1)能够通过阅读实验教材或资料(合网上资源),基本掌握实验原理及方法,为进行实验做准备。
(2)能够借助实验材料和仪器说明书,在老师指导下,正确使用常用仪器及辅助设备,完成各分层次的实验内容,尤其是对实验设计思想和实验方法的理解。
(3)能够融合实验原理、思想、方法及相关的物理理论知识对实验现象进行初步的分析判断,逐步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4)能够正确记录和处理实验数据、绘制曲线,分析实验结果,撰写合格的实验报告。
3、培养与提高学生的科学实验素养。
要求学生具有理论联系实际和实事求是的科学作
风,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主动研究的探索精神,遵守纪律,团结协作和爱护公共财产的优良品德。
二、教学基本要求
1、在教学中可适当地介绍一些物理实验史料和物理实验在工程技术及现代科学技术
中的应用知识,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教育,以培养学生创新意
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明确物理实验课程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2、在整个实验教学过程中,要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安
全制度,树立优良的学风。
3、要求学生基本掌握物理实验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具有正确处理实验数据的基本能
力。
其中包括下列内容:测量误差的基本概念,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的误差估算,
用不确定度方法对误差进行估算和评定;处理实验数据的一些重要方法,例如列表
法、作图法和一元函数的最小二乘法等。
在教学中要注意系统误差的分析,让学生了解系统误差消减方法。
4、通过物理实验基本训练,要求学生做到:
(1)能够自行完成预习,进行实验和撰写报告等主要实验程序。
(2)能够调节常用实验装置,并基本掌握常用的操作技术。
在零位调节;水平、铅直调节;光路的共轴调节;消视差调节;逐次逼近调节;根据给定的电路
图正确接线等调节和操作中基本掌握最少三项。
(3)了解或基本掌握物理实验中常用的实验和测量方法。
在比较、放大、转换、模拟、补偿、平衡和干涉等方法中基本掌握最少三项。
(4)能够或掌握进行常用物理量的一般测量,在长度、质量、时间、热量、温度、电流强度、电压、电阻、磁感应强度、折射率、能量、物性参数等的测量中
基本掌握最少五项。
(5)了解或基本掌握常用仪器的性能,并学会使用方法。
在长度测量仪器、计时仪器、测温仪器、变阻器、电表、交、直流电桥、示波器、激光器、光纤和
传感器,低频信号发生器、分光计、光谱仪、常用电源等仪器中基本掌握最
少五项。
在进行以上各项基本训练的过程中,要重视对物理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尤其是用实验设计思想和实验方法去引导学生敢于思维,敢于创新,解决实验中的问题。
5、本课程应由基础物理实验,近代物理实验和医学物理实验三部分组成。
所开设各部
分实验的数量及比例可根据各类学校的特点自行确定。
其中,
基础物理实验:主要为基本物理量的测量、基本实验仪器的使用、基本实验技能的训练
和基本测量方法与误差及数据处理理论与方法等,应涉及到力、热、电、光各个学科,为普及性实验。
近代物理实验:根据各校的情况开设涉及现代物理技术和实验方法的近代物理实验。
医学物理实验:结合医药科学与技术的物理基础或物理技术在医药学中的应用开设相关的医学物理学实验。
在此三部分实验基础上,有条件的学校应开设综合应用力、热、电、光、近代物理各领域的物理实验方法和技术的综合性实验。
为使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物理实验的设计思想和实验方法,了解物理实验技术应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力,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开设学生自主设计的实验和组织若干个围绕基础物理实验或医学物理实验课题的设计性或研究型实验。
6、有条件的学校应注意积极创建网络教学,以丰富教学资源,拓宽教学的时间和空间,
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师生交互的平台,以满足个性化的教育和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素质。
7、有条件的学校应加强实验室开放力度,开设预备性实验和提高性实验,满足各层次
学生求知、探索和创新的欲望,侧重对学生创新精神与能力培养。
8、建议物理实验课程学时数原则上不少于理论课时的1/2,即物理实验课程建议的最
低学时数为36学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