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力弹力摩擦力试卷资料
反,所以 M 处的静摩擦力沿水平面方向, N 处的静摩擦力沿 MN 方 向。故选项 A 正确。
15. [2017 安·徽联考 ]如图所示,一圆环套在竖直光滑的杆上,杆 的直径比环的内径略小,圆环通过轻弹簧与放在地面上的物块相连, 开始时弹簧处于原长, 由静止释放圆环, 到圆环向下的速度达到最大 的过程中 (此过程物块一直保持静止 )( )
A.M 处受到的支持力竖直向上 B.N 处受到的支持力竖直向上 C.M 处受到的静摩擦力沿 MN 方向 D.N 处受到的静摩擦力沿水平方向 答案 A 解析 弹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接触面,指向被压或被支持的物
体,所以 M 处所受的支持力垂直于水平面竖直向上, N 处的支持力
垂直于 MN 向上;静摩擦力与接触面相切, 与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
A.滑块可能受到三个力作用 B.弹簧一定处于压缩状态 C.斜面对滑块的支持力大小可能为零
D.斜面对滑块的摩擦力大小一定等于 答案 AD
1 2mg
解析 滑块可能静止在题图所示位置, 弹簧处于原长状态, 此时
滑块受到重力、 支持力和摩擦力三个力的作用, 选项 A 正确,B 错误;
由于滑块受到的摩擦力大小始终等于重力沿斜面向下的分力
考点名片
重力 弹力 摩擦力试卷
考点细研究: 本考点是历年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 在高考试题中
占有较高的分值。其主要包括的考点有:重力、静摩擦力、滑动摩擦
力、动摩擦因数、胡克定律等。其中考查到的如: 2015 年广东高考
第 19 题、 2014 年广东高考第 14 题、 2014 年江苏高考第 8 题、 2013
C.放在桌面上的书本受到桌面对它向上的弹力,这是由于书本 发生微小形变而产生的
D.压缩弹簧时,手先给弹簧一个压力,等弹簧被压缩一段距离 后才反过来给手一个弹力
答案 B
解析 力依存于物体,而物体不依存于力,选项 A 错误;一个
物体同时受到多个力的作用时, 该物体是受力物体, 而每个力对应一
个施力物体,选项 B 正确;弹力是施力物体发生弹性形变而对受力
项正确。 9. (多选 )关于摩擦力,有人总结了以下四条“不一定”,其中
正确的是 ( ) A.摩擦力的方向不一定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同 B.静摩擦力的方向不一定与物体的运动方向共线 C.受静摩擦力的物体不一定静止,受滑动摩擦力的物体不一定
运动 D.静摩擦力一定是阻力,滑动摩擦力不一定是阻力 答案 ABC 解析 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与物
体的运动方向可能同向, 可能反向,也可能垂直。 摩擦力可以是动力, 也可以是阻力,故 A、B 正确, D 错误;两物体间存在静摩擦力时, 两物体相对静止,但物体不一定静止;两物体间存在滑动摩擦力时, 两物体间存在相对滑动,但其中一个物体可以静止,故 C 正确。
10.(多选 )如图所示,质量为 m 的滑块静止于倾角为 30°的粗糙 斜面上,一根轻弹簧一端固定在竖直墙上的 P 点,另一端系在滑块 上,弹簧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 30°,则 ( )
6.如图所示,质量均为 m 的木块 A 和 B,用一个劲度系数为 k 的轻质弹簧连接,最初系统静止,现在用力缓慢拉 A 直到 B 刚好离 开地面,则这一过程 A 上升的高度为 ( )
A. mg/k C. 3mg/k 答案 B
B.2mg/k D.4mg/k
解析 系统最初静止时,以木块 A 为研究对象得弹簧的压缩量
1 A.μ1μ2
B.1-μ1μμ12μ2
答案 B
C.1+μ1μμ12μ2
D.2+μ1μμ12μ2
解析 B 恰好不下滑时,设作用在 B 上的水平力为 F ,则有 μ1F
=mBg;A
恰好不滑动,
由
A、B
整体,得
F
=
μ2(mAg+
mBg),所以
mA mB
1-μ1μ2 = μ1μ2 ,选项 B 正确。
14. [2014 广·东高考 ]如图所示,水平地面上堆放着原木,关于原 木 P 在支撑点 M、N 处受力的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f=
1 mgsinθ=2mg,不可能为零,而两物体间有摩擦力必定有弹力,所以
斜面对滑块的支持力不可能为零, C 错误, D 正确。
二、真题与模拟 11.[2016 ·全国卷Ⅲ ] 如图,两个轻环 a 和 b 套在位于竖直面内 的一段固定圆弧上;一细线穿过两轻环,其两端各系一质量为 m 的 小球。在 a 和 b 之间的细线上悬挂一小物块。平衡时, a、b 间的距 离恰好等于圆弧的半径。不计所有摩擦。小物块的质量为 ( )
A.物体受重力、 B 点的支持力、 A 点的弹力作用 B.物体受重力、 B 点的支持力作用 C.物体受重力、 B 点的支持力、地面的弹力作用 D.物体受重力、 B 点的支持力、物体对地面的压力作用 答案 B 解析 假设没有光滑墙壁, 物体也不会左右滚动, 可见物体并未 受到 A 点的弹力, A 错误;B 点对物体的支持力和地面对物体的弹力 实为一个力,所以 C 错误;物体对地面的压力作用在地面上,并不 是物体受到的力,受力分析时一定要明确研究对象, D 错误;综上, B 正确。 3.关于力的概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因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所以力与物体是相互依存的 B.给出一个受力物体,可以同时找到几个施力物体
m
3
A块通过挂钩悬挂在线上, 细线穿过圆环且所有摩擦
都不计,可知线上各处张力都等于小球重力 mg。如图所示,由对称
性可知 a、b 位于同一水平线上,物块处于圆心 O 点正上方,则∠1=
∠2,∠3=∠4,∠1=∠5。因圆弧对轻环的弹力沿圆弧半径方向,且轻
年上海高考第 8 题等。
备考正能量: 本考点内容可以以选择题形式单独命题, 也可以在
计算中综合命题, 难度中等偏下。预计今后高考将聚焦于重力的计算、
弹力大小和方向的判断、摩擦力的分析与计算。弹簧类试题、滑块类
试题命题几率非常高。
一、基础与经典 1. 如图所示,小车受到水平向右的弹力作用,与该弹力的有关 说法中正确的是 ( )
大的力,选项 D 错误。 5.如图所示,用完全相同的轻弹簧 A、B、C 将两个相同的小球
连接并悬挂,小球处于静止状态,弹簧 A 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 30°, 弹簧 C 水平,则弹簧 A、C 的伸长量之比为 ( )
A. 3∶4 B.4∶ 3 C.1∶2 D.2∶1 答案 D 解析 弹簧 A、C 的弹力可看成两小球构成系统的外力,可用整 体法分析。以两个小球及弹簧 B 整体为研究对象,受力分析如图所 示,则根据平衡条件,在水平方向有 F Asin30 °=F C,即 A、C 两弹簧 的弹力之比 F A∶F C=2∶1。由于两弹簧完全相同,根据胡克定律知, 两弹簧的伸长量之比 xA∶xC=F A∶F C= 2∶1, D 正确。
一定就会有弹力,选项 A 正确;物体受到弹力的原因是施力物体要
恢复原状对受力物体施加的力, 站在地面上的人受到的弹力是地面欲
恢复原状而产生的,选项 B 错误;细线对小球的弹力和小球受到的
重力性质不同, 两者仅仅因为小球处于平衡状态时大小相等而已, 选
项 C 错误;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人对沼泽多大的力,沼泽也对人多
物体的作用力,选项 C 中书本受到的弹力是由于桌面发生微小形变
而对书本产生的力,选项 C 错误;压缩弹簧时,手对弹簧的压力与
弹簧对手的弹力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它们同时产生,选项
D
错误。
4.关于弹力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不一定有弹力 B.站在地面上的人受到的弹力是人脚形变后欲恢复形变而产生 的 C.细线悬挂着小球,细线对小球的弹力就是小球受到的重力 D.走在沼泽地上会下陷,是因为弹力中的支持力小于压力 答案 A 解析 弹力的产生必须同时满足接触和发生弹性形变, 故接触不
8.(多选 ) 如图所示,倾角为 θ的斜面体 C 置于水平地面上,小 物块 B 置于斜面上,通过细绳跨过光滑的定滑轮与物体 A 相连接, 连接 B 的一段细绳与斜面平行,已知 A、B、C 都处于静止状态。则 ()
A.B 受到 C 的摩擦力一定不为零 B.C 受到水平地面的摩擦力一定为零 C.斜面体 C 有沿地面向右滑动的趋势, 一定受到地面向左的摩 擦力 D.将细绳剪断,若 B 物体依然静止在斜面上,此时水平面对 C 的摩擦力为零 答案 CD 解析 若绳对 B 的拉力恰好与 B 的重力沿斜面向下的分力平衡, 则 B 与 C 间的摩擦力为零, A 项错误;将 B 和 C 看成一个整体,则 B 和 C 受到细绳向右上方的拉力作用,故 C 有向右滑动的趋势,一 定受到地面向左的摩擦力, B 项错误, C 项正确;将细绳剪断,若 B 物体依然静止在斜面上,利用整体法判断, B、C 系统在水平方向不 受其他外力作用,处于平衡状态,则水平面对 C 的摩擦力为零, D
12.[2016 ·江苏高考 ]一轻质弹簧原长为 8 cm,在 4 N 的拉力作
用下伸长了 2 cm,弹簧未超出弹性限度。则该弹簧的劲度系数为
()
A.40 m/N B.40 N/m C.200 m/N D.200 N/m
答案 D
F
4
解析 根据胡克定律有 F =kx,则 k= x= 2×10-2 N/m =200
A. μ1Mg C. μ2mg 答案 C
B.μ1(m+M )g D.μ1Mg+μ2mg
解析 木块 P 在长木板 ab 上滑行,木块受到长木板向左的滑动
摩擦力 F 1=μ2mg 作用,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可知,长木板也必定受到
木块向右的滑动摩擦力 F1′作用, F 1′= F 1=μ2mg。由于长木板处
于静止状态,所以长木板受到地面静摩擦力 F 2 应与 F 1′平衡,即 F 2 =μ2mg,选项 C 正确。
x1=mg/k。B 刚好离开地面时, 以木块 B 为研究对象得弹簧的伸长量
x2=mg/k。A 上升的高度 h=x1+x2=2mg/k,故 B 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