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合同与政府采购相关基础知识
编辑丨笑语盈盈
一、行政合同
(一)概念和种类
行政合同,是指行政主体为了实现行政管理目标,与相对人之间经过协商一致所达成的协议。
目前,我国的行政合同主要有以下几种: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承包合同、公用征收补偿合同、国家科研合同、农村土地承包合同、国家订购合同、公共工程承包合同、计划生育合同等。
(二)订立和效力
1.行政合同的订立
行政合同原则上应当采用书面形式。行政合同的内容由当事人约定,但行政机关在合同内容中不得超越其权限,并符合法律授权的目的和其他要求。
行政合同的订立遵守要约、承诺规则,原则上应当依法采用招标或者其他竞争性方式。不采用竞争方式订立合同的,应当符合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条件。
2.行政合同的效力依法成立的行政合同自成立时生效。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办理批准、登记、备案等手续生效的,应当依照其规定。行政机关超越法定职权订立的行政合同应当无效;依据无效的具体行政决定订立的行政合同无效。
(三)履行
行政合同的履行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1.实际履行原则
严格按照行政合同约定的标的履行,不能任意用其他标的来代替。
2.本人亲自履行原则
合同签订后,相对人必须自己亲自履行合同,非经行政机关同意,不能随意更换他人或委托他人履行。
3.全面、适当履行原则
当事人必须按照合同规定的内容全面适当履行合同,包括履行主体、标的、时间、地点、方式等,都必须按照合同的约定履行,不能任意变更。
4.诚实信用原则
相对人不能只追求个人利益,损害公共利益;行政机关不能因其处于管理者的地位,随意变更和解除合同,损害相对人的利益,即使行政机关因公共利益的需要而变更或解除合同,也要尽量避免或减少可能对相对人所造成的损害。
二、政府采购
(一)概念和原则
政府采购是指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依法制定的集中采购目录以内的或者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
政府采购的基本原则包括:公开透明原则、公平竞争原则、公正原则和诚实信用原则。
(二)当事人
1.采购人
采购人是依法进行政府采购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团体组织。单位能否成为独立的采购人,不仅在于它们是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还取决于有关法律的规定,例如财政法上有关预算单位的规定。另外,企业不能成为独立采购人。
2.采购代理机构
采购代理机构,是根据采购人委托办理采购事宜的代理机构。这样的机构主要有两类:一是人民政府设立的集中采购机构,性质上是非营利事业法人;二是政府部门认定资格的采购代理机构,性质上是社会中介组织或者企业。
3.供应商
供应商是指向采购人提供货物、工程和服务的法人、其他组织或者自然人。政府采购法对供应商的基本资格条件提出了明确要求。
(三)采购方式
政府采购采用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单一来源采购、询价以及国务院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认定的其他采购方式。公开招标应作为政府采购的主要采购方式。
(四)保护制度
政府采购法设置了两类保护制度:一个是保护供应商权利的质疑、投诉制度,一个是保护国家公共利益和第三人利益的监督检查制度。
1.质疑、投诉
质疑,是供应商就权益遭受损害向采购人提出的法律质疑,采购人有义务作出答复。
投诉,是供应商因为不满质疑答复结果或者未能得到及时答复向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提出的法律诉求。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应当依法作出处理决定。供应商对有关投诉的行政决定不服或者逾期未作处理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2.监督检查
监督检查,包括两部分: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对采购人及其采购代理机构进行政府采购活动的行政监督检查;任何单位和个人对政府采购活动进行的监督,若发现违法行为可提出控告和检举。
【以案释法】
政府采购的优越性
【案情介绍】2004年3月18日,上海政府采购网采购论坛栏目刊登了一个成功的政府采购案例:上海市政府采购中心的采购人员在对一个“数据仓库系统”公开招标采购过程中,根据咨询专家的意见,邀请中标候选单位进行询标,并根据各单位的补充资料,与第一候选单位进行商谈和确认。该候选单位详细介绍了该方案核心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提出了非常有价值的意见,认为原标书中的某开发平台可以不用购买,同样可以满足需求,实现系统预定功能,并提供了相关资料。使用单位在充分考虑技术先进性、可维护性、可扩展性及现有软件后,决定接受这个意见。由此,节约资金90万元,采购项目节约率达56%。
【以案释法】在这个案例中,采购人员的高度责任感、咨询专家的专业精神、供应商的诚实信用、预算单位的虚心纳谏,四者构成了一个整体,从而使政府采购的优越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以案释法】
行政不作为被判败诉
【案情介绍】2014年10月16日,李某向河南省某市国土资源局(以下简称市国土局)书面提出申请,请求该局依法查处其所在村的耕地被有关工程项目违法强行占用的行为,并向该局寄送了申请书。市国土局收到申请后,没有受理、立案、处理,也未告知李某。李某
遂以市国土局不履行法定职责为由诉至法院,请求确认被告不履行法定职责的行政行为违法,并要求被告对土地违法行为进行查处。该市某区人民法院一审认为,土地管理部门对上级交办、其他部门移送和群众举报的土地违法案件,应当受理。土地管理部门受理土地违法案件后,应当进行审查,凡符合立案条件的,应当及时立案查处;不符合立案条件的,应当告知交办、移送案件的单位或者举报人。本案原告李某向被告市国土局提出查处违法占地申请后,被告应当受理。被告既没有受理,也没有告知原告是否立案,故原告要求确认被告不履行法定职责违法,并限期履行法定职责的请求,有事实根据和法律依据,法院予以支持。遂判决:一、确认被告对原告要求查处违法占地申请未予受理的行为违法。二、限被告于本判决生效之日起按《国土资源行政处罚办法》的规定履行法定职责。
市国土局不服,提出上诉。该市中级人民法院二审认为,根据《国土资源行政处罚办法》规定,县级以上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依法立案查处,无正当理由未依法立案查处的”,应当承担相应责任。上诉人市国土局未及时将审查结果告知申请人,上诉人的行为未完全履行工作职责,违反了《国土资源行政处罚办法》相关规定。二审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以案释法】及时处理群众举报、切实履行查处违法占地相关法定职责,回应群众关切、保障土地资源的合法利用是有关土地管理部门的应尽职责。土地资源稀缺、人多地少的现状决定了我国必须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但长期以来土地资源浪费严重,违法违规用地现象普遍,这其中既有土地管理保护不力的原因,也有人民群众难以有效参与保护的因素。公众参与是及时发现和纠正土地违法行为的重要渠道,也是确保落实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的有效手段。依法受理并及时查处人民群众对违法用地行为的举报,是土地管理部门的权力更是义务。对于在处理土地违法案件中,发现违法案件不属于本部门管辖的,也应及时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