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
高职2011级航运经济系(集装箱运输管理专业)《港口生产管理》课程考核报告
任课教师:陈静
〈二〉分析所调查港口的生产发展(吞吐量变化)历程。
2008年宁波-舟山港的货物吞吐量超过上海港成为全国第一大港。
外贸货物吞吐量排名稳居全国第二;集装箱吞吐量预计完成1122.60万标箱,全国第三。
2009年1-9月份,宁波-舟山港累计完成货物吞吐量42,799万吨,继续保持第一位。
累计完成集装箱吞吐量764.27万标箱,较去年同期水平有大幅下降,居全国第五位。
累计完成外贸货物吞吐量17934万吨。
2010年宁波港实现货物吞吐量4.1亿吨,同比增长7.4%,增速同比提高1.3个百分点;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300.4万标箱,同比增长24.8%,增速同比提高38.7个百分点。
2011年宁波港全港货物吞吐量完成4.33亿吨,同比增长5.15%;集装箱吞吐量完成1451万TEU,同比增长11.6%,集装箱吞吐量稳居国内第三,全球第六。
2012年宁波港全港货物吞吐量达4.51亿吨,同比增长4%,其中危险货物吞吐量首次突破两亿吨,达23635.2万吨,同比增长23.9%,占全港货物吞吐量的52.3%;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567.3万TEU,同比增长8%,其中危险货物集装箱吞吐量达40.3万TEU。
〈三〉介绍所调查港口的集疏运系统。
航道:宁波港进港航道有两条:北航道,经甬江口、七里屿、大戢山至长江口灯船,可通过2.5万吨级船舶。
南航道,从舟山群岛的虾峙门进口,经螺头水道、金塘水道直抵北仑港区。
南航道除虾峙门外有约3公里长的水深为17.6米浅段外,其余水深均达20米以上,15万吨级以下船舶可自由进出,20万吨级船舶可候潮进港。
宁波港在大榭、峙头、虾峙设有雷达导航站,对船舶进行全天候导航。
气温:多年平均气温16.3 ℃ ,极端最高气温39.4 ℃ ,极端最低气温℃ , 最高月平均气温28.1 ℃ (7 月 ), 最低月平均气温 4.3 ℃ (1 月 ) 。
冰况:宁波港水域历来不冻,终年通航。
风况:常风向西北,频率13.4%;次常风向东北,频率11.0%;冬季常风向西北北,夏季常风向东南东向;强风向东北、东北北,最大风速分别为38米/秒和37米/秒。
多年平均≥6级风天数32天,≥7级风天数15天,≥8级风天数6天。
降水:本地区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日数158天。
每年5~6月为梅雨季节,7~10月有台风带来的暴雨,9月份雨量占全年的25%,冬季降雨量较少。
降水特征:多年平均降水量1411毫米,月最大降水量243毫米,日最大降水量145毫米,多年平均降水量≥25毫米的降水天数为11天。
潮汐:属不规则半日潮。
年平均最高和最低潮位分别为宁波港3.1米和1.43米,镇海港区2.19米和1.16米,北仑港区2.9米和1.12米:年平均潮差分别为:宁波港区1.74米,镇海港区1.71米,北仓港区1.82米。
潮流:甬江潮流顺河道而流,流速一般大潮涨、落流为1~2节,如遇甬江上游排洪时,落潮流最大可达2.5节。
大风时潮位和流速都会有一定影响。
北仑港区潮流多为往复流,已建20万吨级矿石码头设计流速为:涨潮1.50米/秒,流向298度;落潮2.0米/秒,流向114度。
波浪:宁波、镇海港区均系内江,无浪。
北仑港区四周有舟山群岛环保为天然屏障,波浪较小,无需建防波堤。
近年来,宁波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港口集疏运交通建设,市级相关部门和北仑区政府按照“齐心协力做好老路改造、全力以赴启动新线建设、高度重视场站配套”的工作思路,开展了多项专题研究,制定一系列落实措施,疏港交通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港口集疏运交通方式多、规模大。
目前宁波港口集疏运交通的方式主要有水运、公路、铁路、管道和其他(主要是皮带机)五种。
2.港口对外集疏运通道主骨架轮廓显现。
以港口为中心,以“一环六射”高速公路网为骨架,铁、公、水、空四路并进的海陆空立体型港口对外集疏运交通网络初步形成。
3.北仑区内港口集疏运路网体系基本成型。
以集装箱疏运为主,以集疏港快速路与北仑城区城市道路网分离为思路,形成高速公路、辅助性和主干疏港公路、一般街道的区内港口集疏运交通网络基本成型。
4.集疏港配套设施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集装箱堆场、仓储等设施和集卡车专用停车场是港口发展集装箱业务的重要配套基础设施。
近年来,随着集装箱吞吐量的迅速增长,宁波-舟山港后方堆场规模也有了较大发展。
5.口岸大通关建设取得积极成效。
宁波口岸从1979年对外开放以来,查验机构由小到大,不断发展,已建立了较为完备的监管体系。
自2003年建设电子口岸以后,宁波跻身全国一流口岸行列。
宁波是国内最早提出“大通关”理念的城市,“大通关”实施后,宁波口岸效率始终保持着全国领先地位。
四、调查总结
本次调查报告从调查构想到报告结稿共历时一个月的时间。
前期的资料搜集,小组分工大致历时一个星期左右。
利用宁波市地域优势以及相应的政策优惠,努力建设代表国际水平的先进码头群。
以大型集装箱码头,超大原油码头散伙码头以及国际邮轮码头为基础做大港口主业。
与此同时,充分利用宁波铁路进港优势,将港口优势沿铁路发散,加强与铁道部门物流企业的合作。
形成运输产品多元,运输手段多样,运输地域广泛的一流物流枢纽。
企业的实地调查,与工作人员的协调约访历时五天。
资料的整理,数据的分析以及调查报告的撰写大约历时十天。
这一个月内,困难很多,收获很多,感慨体会很多。
这一个月,我们仿佛见证了一个企业从萌芽到茁壮成长,从磕磕绊绊到展翅飞翔。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也祝福宁波港能够不断地推进建设,实现提升,建成国际一流的深水枢纽港,打造我国重要的现代港口物流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