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语文_项羽本纪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项羽本纪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项羽本纪》教学设计【教学设想】在上这节课之前,安排预习疏通课文的重点字词,落实知识点,学生基本掌握文章大意。

本节课选择项羽的人物形象作为鉴赏内容,以“朗读、赏析、探讨”作为教学的三个基本点,在紧扣文本的基础上,适当延伸,增加课堂容量。

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与项羽对话、与作者对话,学生在解读文本的基础上,能形成自己的观点。

旨在培养学生在阅读中发掘、思考、探究的能力。

【教学目标】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的意义用法及句式2.分析项羽的形象3.了解古人对项羽的评价,进而形成自己的看法【重点和难点】培养学生在阅读中发掘、思考、探究的能力。

【教学方法】朗读法、点拨法、讨论法【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语(课前播放《十面埋伏》)《十面埋伏》紧张的旋律仿佛把我们带入刀光剑影的主战场,四面楚歌,十面埋伏,在汉军重重围困的绝境中,英雄项羽慷慨悲歌。

今天,我们来学习《项羽本纪》的选段《垓下悲歌》。

(板书课题)二、预习检测之前,已经要求大家认真预习课本。

现在检测一下大家的预习效果。

看屏幕,请一位同学读屏幕上的字词。

基础知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会()稽力能扛()鼎瞋()目蕲()县狱掾() 栎()阳垓()下乌骓()马歌数阕() 美人和()之麾()下骑能属()者田父() 绐()曰刈()旗怜而王()我被十余创() 披靡()点击多媒体屏幕显示答案教师点评。

第2步:读清句读诵读经典段落第3步:重点字词1、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2、诸侯皆属焉。

3、自矜功伐4、今独臣有船5、籍独不愧于心乎6、虞兮虞兮奈若何7、梁以此奇籍8、项王军壁垓下9、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10、吾闻汉购我头千金点击显示答案教师点评。

第4步:文言句式(1)项籍者,下相人也(2)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3)一人敌(4)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5)不忍杀之,以赐公三、文脉·梳理请用简短的词句概括每一段的大意四.文本探究最后一段太史公赞词,是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史记》被班固称誉为具有“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板书:“不虚美,不隐恶”)《史记》对历史事件作了客观记载,没有简单地因为自己喜爱某历史人物而凭空加以赞美掩饰其过错。

刚才已经提到过司马迁对项羽非常的敬慕,甚至是升了一格,把项羽放到本纪中来写!即便这样,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仍然非常的客观。

请大家在大声诵读一遍最后一段,思考司马迁是如何评价项羽的?1.思考: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司马迁是如何评价项羽的?2.课文中那些地方展现了项羽的英雄形象?找出并加以分析3.“此天之亡我”一句,项羽说了三次,事实真如他说的这样的吗?试剖析。

当然,人本来就是复杂的,也正是这样,每个人读到项羽都有自己的感悟。

大家看屏幕上的三首诗古人分别是这样评价项羽的,你又有什么样的想法呢?五、课堂训练请以“我心中的项羽”或者“项羽,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段小文字附板书:少年壮志、巨鹿之战、东城快战学情分析高二阶段,学生文言知识体系基本完善,但学习古文的能力并不高。

因此,教学中要在进一步加强文言知识积累的同时,并通过教学指导,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鉴赏古文的能力,养成良好的文言文学习习惯。

效果分析首先,本节课是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中的一篇课文,以分析项羽形象为切入点,先让学生整体回顾本课,总结课文中描绘的项羽形象,。

其次,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形成自己对项羽的认识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现课堂教学的良性互动。

再次,教学思路坚持问题导向,以自主探究为教学策略,增强学生的深度探究,求异质疑的意识,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分析问题,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从教学策略上,能让学生在回顾所学知识是能够运用。

在传递知识的同时传授学习的技能和方法。

通过课堂检测,扎实双基,巩固重难点。

第四,与高考紧密联系,学生相互之间讨论解疑,实现了学生教学生的目的。

总体课堂效果不错,但也存在不足,基础知识的回扣应该加强,问题探究的设计应给学生更充分的时间表达自己的观点。

教材分析《项羽本纪》在苏教版选修教材《〈史记〉选读》第五专题“摹形传神,千载如生”的板块,旨在了解《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

1、了解《史记》中通过刻画人物来表述历史过程的叙事特点,了解人物的具体事迹的描写,对刻画人物和叙述历史进程的作用。

2、了解司马迁在刻画人物时采用的丰富多彩的手法,在刻画不同人物和同一人物的不同性格侧面时,采用的不同手法,以及各种不同手法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3、在了解、掌握上述内容的基础上,可进而引导学生了解、思考历史真实与艺术描写之间的表面矛盾而实际上更高层面统一的关系,由此引导学生了解《史记》中的人物形象描写对后来小说、戏剧的影响。

本文不算难懂,选文较长,属教学篇目。

选修教材的学习,旨在增加阅读,提升素养。

本文的教学以指导学生阅读的方式来处理教材。

根据课程标准,围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标要求确立三维目标可分为2课时,第一课时在理解疏通时,逐块进行,归纳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第二课时在全部理解的基础上,分析人物的语言,动作及细节描写,把握人物性格,最后做问题探讨,学会用辩证的方法,从多个角度去评价项羽,正确分析项羽成败的个人原因和历史条件。

《项羽本纪》练习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为秦将王翦所戮者()(2)狱掾((3)力能扛鼎()(4)时不利兮骓不逝()(5)田父绐曰“左”()(6)项王嗔目而叱之()(7)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8)项王身亦被十余创()(9)乃自刎而死()(10)舜目盖重瞳子()(11)自矜功伐()(12)岂不谬哉()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毋妄言,族矣(2)又不肯竟学(3)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4)以故事得已(5)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6)楚兵冠诸侯(7)无不膝行而前(8)九战,绝其甬道(9)项王军壁垓下(10)辟易数里(11)骑皆伏曰(12)田父绐曰13)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14)地方千里15)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16)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17)项王身亦被十余创(18)乃引“天亡我”(19)何兴之暴也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11题。

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

…………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

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略知其意略:大略B.又不肯竟学竟:终了C.毋妄言,族矣毋:别,不要D.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惮:害怕2.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故事得已。

故:原因。

B.毋妄言。

妄:狂妄。

C.梁以此奇籍奇:认为……出奇D.阴以兵法部勒客及子弟。

阴:暗中。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①学书不成,去②去北军二里余B.①梁以此奇籍②大将军邓骘奇其才C.①以故事得已②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D.①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②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4.对下列两组句子中的加点字,判断正确的是()①梁以此奇籍②足以记名姓而已③以是知其能④略知其意A、两个“以”意义相同,两个“知”意义也相同。

B、两个“以”意义相同,两个“知”意义不同。

C、两个“以”意义不同,两个“知”意义也不同。

D、两个“以”意义不同,两个“知”意义相同。

5.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A.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是被秦国将领王翦杀死的B.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学文字,能够记住名姓就行了C.彼可取而代也——他可以取而代之D.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项籍身高八尺多,力量能举起大鼎6.下列句子的意思理解正确的是()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A.项羽身高力大,才气过人,即使是吴中的徒弟,也都害怕他。

B.项羽虽是外乡人,但因为身高力大,才气过人,吴中本地的子弟也都敬畏他。

C.项羽身高力大,才气过人,使吴中子弟,都对他很忌惮。

D.项羽凭借自己身高力大,才气过人,赢得了吴中子弟的信任。

7.下列对文意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项羽的祖父是楚将项燕,他是被秦将王翦杀死的。

B.项羽学书学剑都不成,项梁后教项羽兵法,项羽很高兴,终于学完了兵法。

C.秦始皇游会稽时,项羽竟说:“彼可取而代也”,可看出他有大志与勇气。

D.项羽的身材、力气超过一般人,他在吴中青年人中很有威望。

8.以下文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部体现项籍胸怀大志的一组是:()①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②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

③彼可取而代也。

④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A.①③B.①②C.②③D.①④9.下列判断错误的是()A、项燕是项羽的祖父,是楚国的名将。

B、项梁因杀人,躲避到了吴中。

经曹咎的周旋,才得以免罪。

C、项梁认为项羽才气过人,有朝一日必可取代秦始皇帝。

D、吴中的士大夫都比不上项梁,所以项梁能成为徭役、丧葬等大事的主办者。

10.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项籍年少时,读书识字学剑均不成,要求项梁教他兵法,要学过人的本领。

B.项梁杀了人,与项籍一起躲到吴中之地,每当吴中有大的徭役事,项梁常出头主办,并暗自苦学兵法,组织宾客子弟,借此显示自己的才干。

C.始皇巡游会稽,项梁和项籍一起观看,项籍充满自信地认为始皇位是可以谋取替代的。

D.项籍凭借自己身高力大,才气过人,在吴中之地颇有名气。

11.翻译下列句子:(1)以故事得已。

(2)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

课后反思此次讲课,我第一时间积极参与。

通过与刘老师和孙老师的商量,结合高二教学进度,决定以按既定计划和步骤进行安排。

备课中,我多方征求老师们的意见和建议。

一方面尽量不改变平时的复习思路,同时又要考虑录课的特殊情况和要求。

在备课中,我搜集大量的原始材料,直接呈现给学生,在课堂上进行阅读讨论发言,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现课堂教学的良性互动。

教学思路坚持问题导向,以自主探究为教学策略,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分析问题,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积极探究,求异质疑的意识。

该教学从策略能让学生去感受,经历书本知识和社会生活的联系。

在传递知识的同时传授学习的技能和方法。

通过课堂检测,扎实双基,巩固重难点。

根据文言文学习的特点,对于知识稍加概括,特别是通过预习检测,让学生巩固重点文言实词句式。

然后,更多的时间用来分析项羽的形象,形成自己的认识。

总体课堂效果不错,但也存在不足,问题探究的设计应给学生更充分的时间表达自己的观点。

今后,会继续努力研究课堂教学,让自己的课堂能有更多的吸引力。

课标分析本课教材的教学在整个学科课程价值实现中的定位《项羽本纪》是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中摩形传神千载如生这一模块中的第一篇文章,苏教版《<史记>选读》是江苏省教育出版社编写、出版的“文化论著研读”系列选修教材之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