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土地利用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

第一章基本概念1、土地(Land):地球表层的陆地部分及其以上、以下一定幅度空间范围内的全部环境要素,以及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活动作用于空间的某些结果所组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壤一般是指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3、国土是指一国主权管辖范围内的领陆、领空、领海等的总称。

4、土地利用的基本概念:是人们依据土地资源的特殊功能和一定的经济目的,对土地的开发、利用、保护和整治。

5、土地的合理利用:对土地进行充分的使其发挥最佳功能的利用。

合理利用的标志:利用的有效性和永续性6、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失控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经济技术措施。

第三章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概念: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一定规划区域内,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协调土地总供给与总需求,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的宏观战略措施。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要解决以下两个问题:各类用地的规模、各类用地的布局。

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性质:(1)整体性:规划区域内的全部土地资源(2)长期性:表现在规划的时限具有长期性,规划期限一般在10年或10年以上。

(3)战略性:主要在研究问题具有战略意义,对土地利用的战略调节控制,以及其宏观指导性。

(4)控制性:纵向:上级规划对下级规划指导和控制(上下级规划)横向:总体规划对区域内国民经济各部门用地的宏观控制(各部门用地)。

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内容:(1)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摸清家底,规划基础(2)土地供给量预测,明确土地利用潜力(3)土地需求量的预测,土地利用调整的依据(4)明确规划目标和任务,规划的方向(5)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规划的核心内容(6)土地利用分区,土地用途管制的依据(7)确定实施规划的措施,规划实施的保障4、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程序:规划层次:全国——省级——地(市)级——县(市)级。

编制工作:准备阶段:1、组织准备:成立规划工作小组2、制定工作计划:制定工作方案3、制定技术方案:规划大纲等4、收集资料:相关的文字和图件资料。

方案编制阶段:1、土地利用现状评价与土地供需预测:A土地资源评价:包括土地适宜性评价和土地后备资源评价。

是确定合理的土地利用结构的客观依据。

B土地利用现状分析评价:发现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的依据。

C土地利用潜力分析:分析各类用地的潜力,是确定用地数量和调整用地布局的依据。

D土地需求量预测:对未来各项用地量的测算,发现未来用地的要求和趋势。

E阶段性成果:土地评价成果;土地现状评述;土地供需预测专题研究成果。

2、土地供需平衡分析:通过各类用地预期的供给量和需求量计算,以达到协调各类用地的关系。

3、确定土地利用目标与基本方针:要作好“两个估计”和“两个协调”:两个估计”,一是对规划期内土地利用问题所能解决程度的估计;二是对实施规划所能取得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的估计。

“两个协调”,一是与上级规划目标、指标的协调;二是与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计划的协调。

做好这两个协调是实现土地利用目标的保证4、编制供选方案5、方案择优6、编制规划成果资料。

规划审批阶段:1、规划成果评审:由上级土地管理部门组织规划成果评审小组进行评审,依据规划编制的技术规范。

2、规划审批:由规划领导小组审批,由同级人民政府审议,后行文报上级人民政府审批,并由主管部门备案。

3、规划的分级审批:三级审批:国务院、省级人民政府、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审批省、自治区、直辖市,省会所在城市,非农人口50万以上城市和计划单列市◆省级政府审批地(市)级、县级和不设区的乡级规划◆市级政府审批设区的市的乡级规划4、规划审批的内容:符合土地管理法的规定◆符合地区经济发展目标,耕地和环境保护◆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依据是否充分◆符合土地用途管制要求◆农用地和非农用地是否协调◆符合规划审批规定5、作物产量预测:年均增长法:见第三讲p72公式:a n:期末作物产量水平a0:期初作物产量水平r:年平均增长率n:预测年期r的计算6、人口预测:1、概念:人口预测是根据规划区域现有人口现状和可以预计到的未来发展趋势,预测未来某个时点人口的状况,具体包括人口数量、性别和年龄构成。

2、预测方法:详见第三讲P35❖年均增长法:假设条件:区域人口每年按一定数量增长❖公式:P t=P0+n×dP t:规划期末人口数P0:规划期初人口数n:规划年期d:规划期年均增加人口数7、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1、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概念: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是对规划区域现时土地资源的特点、利用结构与布局、利用程度、利用效果及存在问题的分析。

2、分析评价的目的:摸清土地资源家底和土地利用状况,为制定人地协调发展与强化地域系统功能的土地利用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8、分析评价的内容:❖1、土地资源数量分析:A、各类用地的数量及其占规划区域总面积的比重B、不同自然状况下的土地资源数量。

❖2、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分析:详见第三讲2P12。

3、土地利用现状评价:土地开发程度评价;土地集约经营程度评价;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

第三讲2P154、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5、提高土地利用效益的对策建议6、土地质量评价:❖土地质量的概念:土地质量:是土地相对于某种特定用途表现出效果的优良程度。

土地质量评价:是通过对土地的自然、经济属性的综合鉴定,将土地按质量差异划分为若干相对等级或类别,以表明在一定的科学技术水平下,被评土地对于某种特定用途的生产能力和价值大小。

7、土地需求量的预测:详见第三讲2P40和第五次P88、耕地需求:详见第三讲2P429、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详见第三讲2P4310、土地利用现状结构的评价以及几个指标:详见第三讲2P1611、综合评价法的计算公式:第6章1、土地利用结构:指国民经济各部门占地的比重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是各种用地按照一定的结构方式的集合。

2、土地利用结构编制方法:(1)、土宜法根据土地质量评价结果,结合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对土地的需求和区域土地适宜性特点来确定各业用地的比例结构。

土地质量评价成果是前提条件。

应用土宜法的前提:已经完成土地质量评价工作。

❖土宜法的优点:各类用地面积和布局符合土地质量条件和土地适宜性条件。

(2)综合法❖A、原理通过单项用地计算,采取逐项逼近,达到土地面积的综合平衡;期内各类用地面积增加量之和等于期内各类用地面积减少量之和。

B、公式:B t=B0+C-DB t:规划期末用地面积B0 :规划期初用地面积C:期内用地增加量D:期内用地减少量3、土地利用分区的概念:A土地利用地域分区:是在自然区划、农业区划、土地适宜性和土地生产力分区以及土地经济等级分区的基础上综合分析,突出主导因素的相似性,把条件近似的地域单元划入同一地域内的过程。

❖B土地利用用地分区:又称土地利用控制分区,是在土地适应性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以及今后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需要划分的用地区域。

4、土地利用类型模式:❖概念:依据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方案,在考虑土地适宜性条件和各类用地对土地质量要求的前提下,在是时空中选择适宜各种用地的地段。

5、农业用地布置:蔬菜地配置❖大田作物配置❖林业用地配置❖人工饲料用地配置❖副业用地配置建设用地配置:1、居民点用地选址:A.组织生产和生活的要求❖应把居民点布置在其服务范围内的适中位置,以保证居民点对外具有方便的联系,缩短运输距离。

❖应避免行车密度较大的高级公路横穿乡镇,最好两者之间保持150米。

❖居民点用地应具有水量充足、水质良好的水源。

选址时应考虑未来的供水方式。

B.建筑要求:❖地形朝向:平坦,坡度一般不大于6%约4度;良好的朝向。

❖水文和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位离地面≥1.5米,基础底面0.5米;洪水最高水位0.5~1.0%频率,保证50~100年不淹没。

❖土质条件:能承载建筑物压力❖安全条件:洪水、地层断裂带、滑坡回填区、大型水利工程、矿藏及沉陷带。

c.卫生保健要求:❖风景优美,环境舒适;❖清洁的卫生环境区❖避开污染和危险❖避开牧场臭气和污水影响2、工业用地选址:❖厂址选在产品到达消费地的完全计划费用最小的地点❖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符合生产和建筑的要求3、公路选线:❖现有公路网调查❖确定主干道的走向❖公路选线的原则第七章1、土地利用平衡综合表(要求会看):某县2000—2010年土地利用综合平衡表,填出期内增加、期内减少和规划面积的数据:城镇布局理论:1、反磁力吸引体系(城市裂变)理论:概念:指现代大城市因物质文化条件优越而产生人口向心力时,为分散大城市人口,克服这种力的吸引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源于19世纪末花园城市理论和卫星城镇理论,认为通过卫星城建设和布局,足以吸引中心大城市人口。

霍华德认为,城市人口过于集中是由于城市吸引人口的“磁性”所致,如果把这些磁性进行有意识地注意和控制,城市就不会盲目膨胀。

泰勒在1915年提出应在大城市郊区,建立类似宇宙中卫星般的小城市,把工厂从大城市人口稠密地区迁到那里去,以解决大城市因人口过密而带来的种种弊端。

克服大城市的人口向心力。

上升为现代城市规划学的新理论,称为反磁力吸引体系理论。

☞城市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周边所在区域的关系是点和面的关系☞每个城市都有相应的地域吸引范围☞一定地区范围内也有其相应的区域中心-城市。

☞反磁力吸引体系的布局,在世界各国城镇布局均有体现。

如英国为疏散伦敦人口,在离伦敦的布莱奇雷、纽伯里-享格福德、索斯安普敦-朴茨茅斯地区,建立三个反磁力中心,并在此建立多种经济基地和良好的居住条件与服务设施,吸引涌向伦敦人群。

我国的武汉和北京。

逆城市化:当城市的发展到了一定极限,就得调整和优化城市的功能结构和空间结构,由此,中心城市的各种功能,比如政治中心、经济中心、文化中心以及居住和休闲娱乐等功能纷纷向有条件的中小城镇及乡村分解。

这些功能分解就是“逆城市化”。

2、门槛理论:门槛即限制条件,门槛理论又称为临界分析。

门槛理论认为居民点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限制条件可分三类:❑实体,自然环境造成的;❑技术,基础设施系统有关;❑结构,城市中某些部分(如市中心)需要重建。

3、带型城市理论:主张城市平面布局呈狭长带状发展的规划理论。

以交通干线作为城市布局的主脊骨骼;生活用地和生产用地平行地沿着交通干线布置;居民日常上下班都横向地来往于相应的居住区和工业区之间。

4城市规模分布:是指一个国家或区域内,城市人口规模的层次分布。

详见第七讲P119.5、居民点布局形式卫星式(武汉为例)带状式多边形式(长沙为例)自由式(无锡)6、居民点布局的原则:(1)、服务半径合理,区域布局完整(2)、有利生产,方便生活(3)、合理利用土地,尽量少占耕地7、居民点布局方案择优:指标比较法:即通过经济指标和社会效益的分析比较,从供选方案中筛选出最佳或满意的方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