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市天元区重金属污染土壤综合治理栗雨片区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简本株洲市天元区重金属污染土壤综合治理栗雨片区工程一、项目概况1、项目名称株洲市天元区重金属污染土壤综合治理栗雨片区工程2、责任单位株洲高科集团有限公司。
3、治理范围株洲市天元区栗雨片区位于天元区北端栗雨工业园内,其中受重金属污染的区域范围周围道路包括黑龙江路、规划二路、湘芸路、沿江北路、西环线、珠江北路,总面积313.2万平方米。
该区域目前土地利用现状主要是工业用地、商业住宅综合用地和未利用地,根据株洲市规划,该区域主要规划为居住、办公、公共绿地、工业、市政设施、综合等用地。
4、治理思路区域内土壤主要是镉超标和铅超标,其中镉超标5倍以上的土壤面积为100%。
(1)对栗雨片区重金属重度污染土壤进行稳定化处理,稳定化处理采用不溶出性土质覆盖固化施工法。
(2)对于栗雨片区部分重金属污染严重的土壤(超过HJ350-2007中B级标准)和作为教育用地的含重金属土壤,送至土壤修复中心采用淋洗法进行处理,处理后的土壤可以根据栗雨片区规划在重要区域进行回填。
经上述处理后的土壤质量符合或经治理后符合功能转换相关要求,可进行功能转换,按株洲市规划,将转换为居住、办公、公共绿地、工业、市政设施、综合等用地。
5、治理规模栗雨片区重度污染土壤约占总污染土壤的100%。
根据现状调查和分析(具体见7.5节),得出栗雨片区土壤污染的概况如表3-1:表3-1 栗雨片土壤污染现状明细表污染土壤治理工程规模用面积乘以平均深度得出土方量,土方量乘以容重的出土壤总质量。
经计算得出:治理以Cd为主的复合重金属污染土壤313.2万平方米,平均深度0.25米,约合78.3万立方米,其中75.95万立方米受重金属污染的土壤进行固化处理,对污染严重(超过HJ350-2007中B级标准要求的)、土地规划用途为教育用地范围内的2.24万立方米受重金属污染土壤进行清洗处理。
6、治理目标根据国家相关部门对重金属污染防治的法律、法规及技术要求,以及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政策的要求,结合栗雨片区区域重金属污染现状,采取技术、经济可行的工程措施,使区域土壤重金属含量或溶出量低于相关标准,其中稳定固化法处理土壤其浸出毒性应小于《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的要求,化学淋洗土壤则必须达到HJ350-2007中A级标准。
7、项目总投资与资金来源本项目总投资18710万元,其中建设投资3050万元(含土壤修复中心),项目治理费用15660万元。
项目资金来源主要是建设单位自筹。
二、环境质量现状、保护目标(一)环境质量现状1、区域地表水为湘江霞湾段,监测结果表明,湘江霞湾断面和马家河断面各重金属污染因子均未出现超标情况,但湘江霞湾断面氨氮出现超标,水质不能完全达到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标准。
水质不能达标主要是受沿岸生活污水排放的影响,沿岸农业面源污染也是重要影响因素。
随着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以及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不断深入,湘江水质将逐步好转,有望全面达Ⅲ类标准的要求;地下水:栗雨片区易美平家水井和罗意株家水井地下水的各项评价因子均符合《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GB/T14848-93)中Ⅲ类水质标准,说明项目区地下水还没有受到重金属的污染。
2、栗雨村监测点数据统计结果看:监测空气质量SO2、PM10、TSP达到GB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二级标准,环境空气质量良好。
3、本项目东、西、南、北四面声环境质量昼间为51.4~53.5dB(A),夜间为42.4~47.5dB(A),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中2类标准,区域内声环境质量良好。
4、土壤:本项目监测点选择为2007年12月株洲市区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过程中,株洲市环境监测站在栗雨片区的布点,编号为4、5、6、7、9、10、11、12、14,共9个点位。
由监测结果可知:①、9个取样点中表层土壤(0-20cm)对比《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中二级标准,超标重金属污染物为镉、锌、砷,平均超标倍数分别为21.47、0.39、0.15倍。
②、9个取样点中表层土壤(0-20cm)基本符合HJ350-2007中B 级标准要求,但参照HJ350-2007中A级标准要求,超标重金属污染物为镉、锌、铅和砷,平均超标倍数分别为5.74、0.74、1.04和0.44倍,不难看出栗雨片区土壤主要污染为镉和铅。
4、天元区重金属污染现状①、降尘中重金属含量超标根据株洲市环境监测中心站2000-2005年的监测结果,项目区内因降尘而进入农业生态系统的镉量每月为0.53-1.66kg/km2,平均0.96kg/km2;铅量每月为1.48-10.1kg/km2,平均4.31kg/km2。
②、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严重2006年按照国家环保部和湖南省委、省政府的部署,省政府组织工作组和专家组对天元区土壤状况进行了调查。
调查共采集了60个农田土壤(稻田和旱地)样品、34个坡地土壤(林地和荒芜坡耕地)样品,32个稻谷样品和30个蔬菜样品,以及52个地下水样。
检测结果表明:耕作土壤中镉的含量均值为2.11±0.96mg/kg、铅的为740.4±386.9mg/kg,已超过国家土壤环境质量II级标准;其单项污染指数分别为7.02与3.45,表示镉、铅均已显著超标。
虽然土壤中的铬、镍、铜均值均未超过国家土壤环境质量II级标准,单项污染指数均<1.0,但镉、铅、镍、铬、铜5种污染物的综合污染指数(P)高达23.23。
按照《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NY/T395-2000)的分级方法判定,项目区的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已达重度污染水平。
表1 农田耕层土壤重金属含量注:土壤样本数为6034个坡地的土壤样品中,镉、铅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1.04±0.32mg/kg与658.2±190.6mg/kg,均超过了国家土壤环境质量III 级标准(表2)。
其中:土壤镉含量超标的30个,超标率为88.2%,最高超标23.7倍;铅含量超标的28个,超标率为82.4%,最高超标3.7倍;镉、铅同时超标的有27个,超标率为79.4%。
表2 坡地土壤的重金属含量注:土壤样本数为34③、地下水重金属污染状况本次采集地下水(井水)样品52个,共有9个样品检出镉,镉检出率为17.3%,检出样品中镉的浓度范围为0.0003-0.0039mg/L,检出样品镉的均值为0.0011mg/L。
所有检出样品的镉浓度均未超过《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1993)III类水质的标准(0.01mg/L)。
镉被检出的井水均为浅层井,井深约8-14m。
表明项目区受污染土壤中重金属尚未向地下水迁移,地下水尚没有受到镉的污染。
④、主要农产品重金属含量超标根据国家《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2762-2005)标准,在项目区所检测的62个农作物样品(其中蔬菜样30个,稻谷样32个)中,蔬菜样品重金属超标率依次为:镉60%、铅40%、铬6.7%、镍6.7%;稻谷样品的镉、铅、镍的超标率均为100%。
从检测结果来看,蔬菜与稻谷中超标倍数最高的重金属均为镉,超标倍数分别为4.7和20.9,其余依次为铅(超标倍数分别为3.3和13.0)、镍(超标倍数分别为4.3和3.0)。
铬仅在蔬菜中超标,最高超标倍数为3.4(表3)。
其综合污染指数分别为14.56与28.92,表明该区主要农产品均受到了镉、铅等重金属的重度污染。
表3 稻谷样品重金属含量分析结果统计表5、栗雨片区土壤污染现状根据《株洲市区土壤污染等级空间分布图》和《株洲市区土壤镉含量空间分布图》初步分析可知:栗雨片区重度污染土壤约占总污染土壤的100%。
主要是镉和铅超标,其中镉含量>6.3mg/kg的受污染土壤约占总污染土壤的33.33%,镉含量3.3mg/kg~6.3mg/kg的受污染土壤约占总污染土壤的25%,镉含量1.8mg/kg~3.3mg/kg的受污染土壤约占总污染土壤的16.67%,镉含量0.3mg/kg~1.0mg/kg的受污染土壤约占总污染土壤的25%。
(二)保护目标根据拟建项目污染特征和片区周边环境情况,环境保护目标列于表4。
表4 环保目标一览表天元区重金属污染核心区栗雨片区的873户3211名村民,将集中居住在片区内西北角的栗雨安置小区内,栗雨安置小区总占地面积2517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5300平方米。
目前已基本建设完成,政府将尽快有步骤的将村民转移至安置小区。
三、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方案1、土壤固化处理固化技术有多种。
本技术主要选择成熟的不溶出性土质覆盖固化施工法。
(1)需固化土壤量及处理目标栗雨片区采用固化法处理的土壤为符合HJ350-2007中B级标准的土壤,同时处理的区域在规划中属于非教育、医药卫生等设施用地。
片区需固化处理重金属污染土地3.042km²,处理工程量约75.95万m3;固化处理深度主要为原耕作层,土壤厚度为20cm~40 cm左右。
处理后土壤按照《固体废物浸出毒性浸出方法醋酸缓冲溶液法》(HJ/T 300-2007)进行测试,根据规划土地用途,并考虑区域内土壤的长期安全性,各类用地的浸出液毒性标准采用《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
表4-1 稳定固化处理土壤修复目标表(2)不溶出性土质覆盖固化方案不溶出性固化法处理工艺流程不溶出固化法是比较经济、快速和实用的技术,是一种较为先进的固化/稳定化技术,并已经拥有16年的施工实际成果,实现了低成本、低负荷、高品质的效果。
不溶出固化技术,即在污染土壤或固体废物中加入一定比例的改良剂/固化剂,使其与土壤中的污染物发生一系列物理化学作用,从而将污染物固定在相对密实的固体材料中,达到阻断污染源释放,降低污染物溶出、迁移性能及毒性的作用。
本项目采用的不溶出性固化法处理工艺是原地异位处理的修复方式。
其异位处理时采用现场施工的方法,对受污染土壤进行稳定固化处理后,处理合格的土壤送至原位进行回填。
(1)工艺流程图(2)工艺流程说明①将污染土壤用筛分铲斗车从污染场地挖出,同时将土壤中粒径大于40mm的石块和杂质分拣出来,堆放在场地周边作为地基材料;②将筛分出小于40mm的待处理土壤,运送至不溶出性固化法施工处理场;③在不溶出性固化法施工处理场进行各类稳定固化剂的添加和混合;④混合稳定固化剂的土壤需进行取样分析,分析合格后的土壤才可运送至原位进行回填;⑤不合格的土壤则再一次进行不溶出性固化法施工处理;⑥最后稳定固化土壤运至治理场地和原筛分出的石块进行原址回填。
(3)不溶出性固化法处理现场施工流程不溶出性固化法需要选择一块合适的场地进行现场混合,完成稳定固化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