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音频信息的采集和加工

音频信息的采集和加工

音频信息的采集和加工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必修部分信息技术基础第五章第一节的内容,包括数字化音频的采集、基本加工和简单合成等教学内容。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够根据任务需求,选择恰当的工具软件处理音频信息,呈现主题,表达创意,为第六章信息集成过程中进行必要的音频加工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
学生普遍喜欢听流行音乐,了解一些常见的音频文件格式,如MP3歌曲等,具有初步的音频欣赏经验,接触过自创音频作品,少数学生具有录歌的经验,对音频加工浓厚的兴趣。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应用进化,部分学生有在手机上采集、加工音频的经验。

但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CoolEdit软件的实践操作部分可能会存在困难。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够根据任务需求,选择恰当的工具采集和加工数字化音频。

2.能够围绕主题,使用CoolEdit软件对音频信息进行必要的加工,实现创意。

过程与方法:
1.掌握采集音频的方法。

2.学会处理简单音频的基本方法,如截取、合成、淡入淡出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生探究,体验完成作品的成就感,树立学习的信心。

2.通过作品设计过程,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鼓励学生勇于展示自己的个性。

3.能够通过自我评价,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发现作品中存在的不足,并不断改进。

4.通过展示技能在其他领域的应用,保持学生对音频加工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音频信息的采集、基本加工和合成。

提供微课视频,为学生提供探究学习资源,结合学生互助及教师指导,帮助学生学习。

教学难点:
良好效果的数字化音频的采集和加工。

采用自发小组合作的方式,发挥学生知识和经验互补作用,解决问题。

五、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法、探究法
其中任务驱动法主是整个课堂教学的组织方法,以一个总的任务贯穿其中。

而探究法用在具体的问题分析上,如让学生自主探究:完成某一个加工需要怎样的操作?
六、设计思路:
在本节课上课之前,教师通过循环播放《宝贝交响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在课程中分析该音乐的特点,还原制作过程,引入出本节课的主题:音频信息的采集和加工。

通过学生完成“创作音乐”的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学生以探究学习为主。

我专门建立了辅助学习网站,网站上有软件的操作视频微课和自主评价系统。

学生可以借助网站上的微课进行自主探究学习。

学生能够通过微课多次学习操作难点,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自主评价系统可以帮助学生评价自己的作品,反思自己的探究活动,不断取得进步,亦可以帮助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改进教学。

七、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1.上课之前,教师循环播放《宝贝交响乐》,用奇妙的音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课程开始后,教师和学生分析《宝贝交响乐》的特点,还原制作过程:采集婴儿们的声音,加入配音,选取可用的片段合成《宝贝交响乐》。

3.引入主题——《音频信息的采集和加工》。

(二)了解工具,初步探究
1.教师引导同学们分析常用音频软件的主要功能,发现无法满足教学要求。

2.教师给出解决方案:使用CoolEdit pro完成音频信息的采集和加工。

3.教师给出本节课的任务主题:我是年轻音乐人。

4.教师示范,如何使用CoolEdit软件进行音频的采集和加工。

学生在初步了解CoolEdit软件操作的同时,在创作音乐的方法上也受到启发。

5.教师告知辅学网站“探究和评价系统”的地址和使用方法。

6.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微课学习,利用素材创作音乐。

教师全程监督探究过程,迅速解决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保障探究的顺利实施。

(三)交流与初次评价
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初步探究,作品已经初具雏形。

1.学生初步交流心得。

2.教师点评部分学生的作品,并提出改进意见。

并使其他学生获得启示。

(四)改进与自我评价
1.学生在交流与初次评价后,继续改进自己的作品。

2.学生通过在“自我评价系统”填写自我评价,回顾探究过程,肯定成果并发现不足。

(五)总结与拓展
1.教师通过评价系统总结学生的探究活动。

2.教师通过总结评价系统上学生的意见,结合自己的经验,给出拓展应用:
利用本节课学到的知识,还可以自制歌曲、修复录音文件、视频配音、编制演出配音、制作卡拉OK伴奏等,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和音频有关的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