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社会政策:是政府或其它组织在一定的社会性价值的指导下,为达到其社会性目标而采取的各种 福利性社会性服务行动的总和。
1) 社会性价值:是指在社会中具有广泛代表性的价值体系,或者是能够代表大多数人利益的价 值述求,而不是只反映少数群体的价值立场。
2) 社会性目标:是指它一般不是为了直接促进经济发展或整个社会物质财富的增多,而是为了 通过更加公平地分配各种资源而满足大多数人(尤其是下层群体)的各种基本需要,以增强社会 的整合和稳定,解决社会问题,提高社会生活质量,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
3) 社会性行动:是指社会政策是社会成员广泛参与的行动。
社会保障政策:是政府通过公共行动向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政策体系。
公共医疗卫生政策:是政府或其它组织开展的公共卫生事业和和为社会成员提供医疗服务的政策。
__1) 公共卫生:是指在向社会提供预防性卫生服务方面采取的公共性行动,其中包括疾病控制、预 防接种和卫生知识普及等方面的公共行动。
2) 医疗服务政策:是政府为社会成员提供医疗服务的政策。
公共住房政策:是指由以福利性方式为社会成员提供公共住房或住房补贴的政策。
公共教育政策:是指由政府或其他组织兴办教育事业一向社会成员提供教育服务的政策。
劳动就业政策:一般指政府或其他组织为劳动者提供就业机会,合理地分配就.业机会、解决失业. 问题和保护劳动者权利而采取的各种公共行动的总和。
社会福利服务政策:是指由政府或其它组织为提供社会福利服务而采取的政策。
社会福利服务是 指直接面向社会成员,尤其是社会中的具有特殊需要的个人或群体而提供的福利性服务。
社会福利:一般指不以直接商业性交换为原则,而是按照人们的实际需要来提供物质产品和服务 … 的制度。
更具体说,就是在公共资金的支持下向社会成员无偿或抵偿提供物质服务或产品的制度 和过程。
社会保护:Social Protection 是指由政府或其它社会组织建立各种保护性的制9度和措施,以避免或 减弱某些社会群体在社会经济变迁(包括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制度和结构变化)过 程中所受到的利益损害。
10. 社会保障:是指由社会(主要是政府)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其他一些社会福利的方式向失去 劳动能力和劳动机会的公民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
11. 社会保护分为预防性和治疗性。
1) 预防性两大原则:基本权利保护和增能。
增能,Empowerment 即通过教育培训、增大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政治能力等途径而增强弱势群体自身的能力。
2) 治疗性两大原则:补偿原则和社会关照原则。
12. 社会行政(Social Adminstration —般指政府行政机构在其职权范围内代表国家在社会事务方面—_ 米取的各种行动的总和。
三层含义:1)代表着政府管理社会事务的领域。
2)代表管理社会事务的政府机构。
3)代表政府 管理社会事务的规则和程序体系。
13. 完全积累制:智力20世纪80年代新的养老保险制度。
以个人资本为基础,实行完全的个人账户 制,并由私人养老基金管理公司负责经营管理,保险费完全由个人缴纳,雇主不需要承担供款义 务。
14. 社会行动政策的管理:是指通过合理的组织体系,有效的规章制度和合格的管理人员来保证社会 政策行动有序地进行,以便高效率地到达社会政策预期目标的过程。
三个层次:1) 社会政策行动的行政管理层次(即社会行政管理):是指政府对社会政策行动的宏观管理体系。
2) ,..行业管理层次:是指在与社会政策相关的行业中建立的社会服务管理体系。
3) …社会服务机构管理层次:是指政府对社会服务机构(即向社会成员提供各种社会服务的机构,包括学校、医院、养老院等)建立的管理体系。
15. 社会政策行动管理的对象:内部管理和外部管理。
1. 2. 3. 4. 5. 6. 7. 8. 9.1)内部管理:是指对相关机构内部运行过程的管理,包括有关机构内部的组织设置、人员编制及培训、内部规章制度的制定等方面的工作。
2)是指对服务对象的管理。
16.政府管理体制:是指社会福利项目直接有政府机构管理。
这种体制存在于“国家福利”的社会政策模式中。
社会政策行动的管理机构和大量的执行机构都属于政府所有。
政府的职能部门在其业务范围内一直管理到最基层机构和人员。
17.政府与民间组织的合作管理体制:这种体制多存在于民进组织大量参与社会政策行动的模式下。
政府只负责社会政策的宏观管理,而将社会政策实施中对机构内部活动的管理和对受益者的管理等大量具体的管理工作交给了参与其中的民间组织。
民间组织一方面自行负责对其机构业务活动的管理,一方面在行业管理上发挥重要作用。
18.单位管理体制和社区管理体制:多存在于我国。
社会福利政策交给企事业单位或者城乡社区组织。
19.社会服务机构管理体制:是指各类独立的社会服务机构受政府的委托,在社会政策行动中担当一定的社会服务管理职能。
医院、学校等机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等社会服务机构在社会政策体系中的基本角色是社会服务的提供者。
但各国政府都在不同程度上要求这些社会服务机构在其业务邻域中承担一定的社会服务职能,对福利项目和受益者实施一定的管理。
20.福利漏洞:是指在社会政策实践中因管理不善而造成的社会福利资金流失和浪费。
21.经济导向型模式:各国在强调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在社会政策选择方面的模式之一。
基本倾向是强调通过发展经济去满足人民群众的各种需要,并解决各种社会问题。
22.福利导向型模式:各国在强调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在社会政策选择方面的模式之一。
基本倾向是认为单靠经济增长难以解决各种社会问题,尤其是难以满足下层社会成员的各种需要,并常常使穷人的境况更糟,因此需要政府强化社会政策,扩大社会福利供给,提高社会保护水平,以满足广大社会成员,尤其是低收入阶层的各种需要。
23.发展型社会政策模式:认为社会政策的目标应该是在坚持维护社会公平和平等的基础上,同时也能促进经济发展,并且特别强调社会政策和经济发展的协调性。
24.政府购买服务:政府代表社会公共利益为满足其社会成员,尤其是弱势群体的服务需要而向社会服务机构购买服务。
25.住房政策:是社会政策的一个分支,是政府为解决居民购房问题而制定的政策。
26.就业社会政策的基本含义、基本目标和意义:含义:就业社会政策又称劳动就业政策,简称就业政策,是指政府或其他组织为劳动者提供就业机会、合理分配就业机会、解决失业问题和保护劳动者权利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和。
基本目标:满足劳动者就业的需要,维护与就业有关的合法权益。
意义: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就业政策的实质是政府通过公共行动对劳动力市场的干预。
通过适当的就业政策去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以更加有效地满足劳动者的就业需要。
27.社会政策方案:是指社会政策行动的具体项目的行动计划,包括政策行动项目的基本内容、规模和水平、受益对象、资源调动方式、运行机制、组织方式及具体的实施方案。
28.“试点”:是指决策者为了验证社会政策方案的可行性,发现其存在的缺陷,而在正式实施该方案之前先在局部区域或组织内将社会政策的方案做实验性的实施,并在此过程中掌握有关社会政策实施过程及其效果的实际情况。
简答1 .2.3 .4.5 .6.社会政策运行机制的重要性:1)通过有效的运行机制可以规范社会政策行动中各个行动者的行为。
2)..可以兼顾社会政策行动公平与效率的目标。
3)..可以兼顾公共服务方式与个人自由选择。
社会政策行动中资金提供的两种模式:需要导向型和预算约束型。
1)需要导向型:社会福利主管部门倾向于按照社会对福利的实际需要来计划社会政策行动方案以及所需要的财政支出,然后要求政府财政部门提供相应的经费。
2)预算约束型:政府财政部门事先在财政总支出的计划中给社会政策各个领域划分了一定数额,然后社会福利等部门在事先的预算总额内安排具体的行动和资金使用方案。
社会政策行动的服务传递模式:社会政策行动中涉及三个方面一一服务受益者(如学生、病人、老人等),是服务的需求方;服务机构(如学校、医院、老人院等),是服务的提供方;政府或民间资助者,是服务项目的付费方。
这三者关系有多种模式:模式一:政府直接经营社会服务机构(付费方与服务供应合一)。
模式二:政府补贴供应方。
包括一般地补贴服务机构和按服务项目而向服务机构提供专门性补贴。
模式三:政府补贴需求方。
“纯福利模式”要点(内容):1)福利性社会事业完全由政府管理,或者由政府委托的“准政府”部门管理。
2)社会事业中广泛实施再分配和收入转移。
3)几乎所有的福利性社会服务都由政府的公共资金支持,受益者可获得无偿的福利性服务而无需支付费用。
“纯福利模式”的优缺点:优:可以在最大程度上体现社会公平,并满足各类人群的福利需要,尤其是弱势群体。
缺:1)降低了社会事业的运行效率,导致大量浪费。
2)使福利性社会服务的实际收效降低。
3)政府的垄断损害了人们的自由选择。
4)可能导致受益者的福利需要的不合理增大,进而导致政府部门的开支不合理增加,造成严重财政负担。
准市场机制”的基本要点:在公共部门和福利性项目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打破在福利性服务中的垄断,通过服务机构之间的横向竞争而提高机构和项目的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
改变政府拨款方式:将面向机构的“按人头拨款”方式改为按服务项目的数量和质量来拨款,并进一步转向面向服务对象的“政府购买服务”方式。
增大受益者的选择:扩大服务对象,对服务机构的自由选择通过服务对象“用脚投票”的效果来促进服务机构重视效率和质量。
1)2)3)7 .8 .4)增加福利使用者的付费,通过使用者的付费一方面体现受益者的个人责任,并约束其福利需要;另一方面也增加服务机构的资金来源,并降低政府财政负担。
5)加强对服务机构的业绩考核和评估,并在其中强化效率和质量。
在社会政策实践中引入市场机制的优点和问题。
优:对政府1)最大好处可以降低服务性机构的财政负担。
2)限制服务对象不合理的接受服务行为,并约束其过度的服务需要。
3)降低社会福利服务中的浪费和减少政府的社会支出。
对受益者:1)可以使受益者在享有服务方面有更多地自由选择,并获得更优质的服务。
2)要负担更多的个人费用。
缺:损害对贫弱人群的保护。
社会政策的制定过程:1)确立政策议程2)设计政策方案3)可行性研究与试点4)审批与通过社会政策5)发布政策文本9.可行性研究的方法特点:1)实证性研究与规范性研究相结合。
2)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
3)民众的意见、领导人意见、部门意见、专家意见相结合。
4)多学科和多种具体方法的结合。
10.社会政策试点的一般程序和要求:程序:包括选点、展开试点工作、试点工作的总结及效果评估等环节。
要求:1)在选点过程中应该注意选出的点具有代表性,即在其主要的社会特征方面能够在最大限度上与更大范围的社会相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