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推进商事登记等一系列法律制度改革的探索与研究】商事登记制度的分类

【推进商事登记等一系列法律制度改革的探索与研究】商事登记制度的分类

【推进商事登记等一系列法律制度改革的探索与研究】商事登记制度的分类为有效破解企业注册难问题,大力深化行政审批改革,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今年4月初,顺德区开始进行商事登记改革的可行性调研和制度设计,5月正式启动了商事登记制度改革至今已经6个多月。

目前改革总体情况良好,各项工作有序推进,社会反响热烈。

一、顺德商事登记改革试点的主要做法。

一是大力打造“三分离三构建”的审批监管模式。

“三分离”是指实行商事主体资格与经营资格相分离,登记住所与经营场所审批相分离,注册资本认缴登记与实缴备案相分离。

“三构建”是指构建商事主体信息公示平台,构建并联审批体系和一体化审批体系以及构建“宽进严管”的市场监管体系。

通过三分离三构建,进一步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允许“零首期”、“一址多照”、“一照多址”,放宽了企业住所权属证明限制,使前置许可变后置,另外同步推进外资登记改革,对于我国产业政策中1亿美元以下的鼓励和允许类外商投资项目由审批许可改为事后备案,一系列的改革措施解决了因资金和住所条件而引致的登记难问题。

二是积极压减审批事项。

审批许可无论是前置还是后置,始终都要办理,因此,审批事项优化和压减才是解决办照难的根本。

顺德在2012年3月就向省政府报送了建议取消和优化审批事项目录共548项,占现有审批事项的三分之一,其中市场安全监管建议优化压减审批事项179项,占73.7%。

同时区市监局今年对全系统行政审批事项进行了再梳理、分析,共清理和标准化审批事项245项,优化审批事项201项,压缩审批时限196项,减少审批环节146项。

目前我局有179项实现窗口综合受理,窗口直接审批161项,占受理总数的90%,综合受理压缩审批时限51.38 %。

三是简化完善审批流程。

顺德实施商事登记改革后,取消验资报告和前置审批手续,申请材料由11项简化为8项;办理流程由4个压减为3个;审查项目由11项缩减为7项;出照时间由原来7个工作日缩短为4个工作日,最快可做到1至2日甚至当场办结出照。

四是积极转移、下放政府职能。

结合商事登记改革,我们进一步推进审批和监管事项下放和转移工作,将“组织机构代码办理”、部分文体、餐饮的许可登记权限下放到各镇(街),同时,积极向法定机构和社会组织转移职能,将食品许可实地核查、企业产品标准备案等专业性较强、事务性工作较多的项目转移给事业单位及中介机构,目前全区各部门已经成功向社会组织转移了31项职能事项。

另外13个部门也已经确定了76项拟向社会组织转移的职能事项。

这些事项都已制定了转移方案,将于近期启动转移审核程序。

五是推出“双轨制”服务措施。

顺德商事登记营业执照保留了传统模式,但执照上的内容与传统登记存有比较大的差异,如经营范围是按大类核定,住所有可能是住宅(只作为法律文件送达地),实收资本有可能为零等等。

为保证我区企业在外地办理业务的连续性,我们还推出了双轨制服务措施,企业可以选择办理商事登记,也可以选择传统登记模式;商事主体需登记机关证明其具体经营范围的,商事登记机关有义务提供相应的证明或特殊登记服务。

六是强化网上审批和部门信息互通。

目前顺德已建设覆盖区、镇(街道)、社区(村)三级的网上审批服务大厅。

该平台于2012年7月1日投入运行,目前区属部门上线审批事项250项,镇(街)上线事项120项,该大厅可提供网上办理审批事项432项以及约600项审批业务的结果查询。

商事登记改革后,区市场安全监管局也将有关的业务平台和数据并入该审批大厅,并同步推进并联审批,与其他部门实现商事主体数据和情况共享,在网上为市民提供全天候的受理、进度查询、结果展示等审批服务。

七是建设“宽进严管”的市场管理体系。

一方面按照“谁审批许可、谁监管”的原则,以《实施办法》的形式明确各审批部门的职责分工,共同构建权责一致的后续管理模式。

另一方面建立技术审查与形式审查相统一的准入标准。

如将食品许可的实地核查、企业产品标准备案、质量专业资格证书注册登记等审批事项,委托专业机构覆行,由具有资质的专业机构提供技术意见和支撑,减轻商事登记改革后人力不足的监管压力。

同时强化电子化监管手段。

完成“市场安全监管综合业务平台”建设,加快建设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建设,专门设置了“顺德区企业经营资格审批事项目录”,该目录作为商事登记重要信息平台发挥着“两大告知”作用:包括将商事登记数据及监管情况通过并联系统向其他部门告知;将商事登记基本情况向商事登记申请人告知,为后续监管提供技术保障。

另外,商事登记改革后,我们建立了“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加强标准制订和后续监管”的工作思路,以审批事项管理系统和通用审批操作系统为依托,编制每一项行政审批事项的要件标准、流程标准和裁量标准,最终实现“无差别化审批”。

二、顺德商事登记改革的初步成效。

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系统地解决了注册难、投资难问题,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和热烈追捧:一是通过商事登记改革使行政审批改革突破困局,开始形成良好的效应。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作为顺德三大改革的龙头于2011年7月率先推出,顺德区政府一直在内部酝酿改革方案,并向省委省政府提出取消优化548项的审批事项。

但由于这些事项很多都是涉及法律法规,省委省政府以及省直属部门需要比较长时间研究,不可能一下子批准同意同步取消或者优化,尤其是有相当一部分事项,省委省政府还要向国务院请示。

所以在前段时间,顺德的审改工作可以说处于一个改革的困惑期,难以寻求突破。

今年4月,省工商局及省委省政府在听取了顺德的汇报后,决定给予顺德商事登记改革的试点机会,让顺德在商事登记改革率先突破,使我们整个改革找到了突破口,找到了出路,让顺德的行政审批改革走出了前一阶段的困局,并获得了社会各方面的认同,使我们改革的外部环境越来越好。

二是商事登记改革使顺德的营商环境进一步与国际接轨。

传统的登记模式和体系是非常严谨和全面的,但也存在着登记环节多,登记所需要提供的材料烦琐、登记所需要的时间较长的缺点,通过商事改革简化了很多手续,减少了许多申报的材料,目前顺德在审批的时间基本上能够跟得上香港的节奏,可以说,商事登记改革使顺德营商环境全面与国际接轨提供一个前提。

三是商事登记改革为顺德其他领域的改革提供了一个典范。

顺德改革的最终目的是打造地区的核心竞争力。

顺德的核心竞争力是市场、经济发育得比较早,也发育得比较好。

顺德通过商事登记改革将使社会、市场活力释放得更加充分,使我们对社会和市场活力原有的一些约束制度(如住所和资金的约束)可以有效冲破,商事登记改革虽然只有短短两个月,但它的效应、成效已经初步显现出来了。

据统计,5-10月共办理商事登记1269户。

改革前,全区每月申请新设立的公司约430户,而改革后仅9月份申请设立的公司就有636户,改革前后对比增长了47.9%。

商事登记的改革模式还为其他的改革提供了一个典范和模式,目前顺德正在着力推动的投资管理体系改革正是商事登记改革延续和补充。

四是商事登记改革提升了顺德改革的整体形象,为转变政府职能提供了一个契机。

商事登记改革增加了政府与企业、群众的互信度,大幅提升广大经营者的幸福指数。

对于商事登记改革,社会是高度认同的,广大投资者、经营者是同声赞好的。

今年9月,全省推广顺德南海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现场会在顺德召开,顺德行政审批事项改革及商事登记改革作为其中一个亮点在会上作了经验介绍和推广,得到了汪洋书记、朱小丹省长的高度肯定。

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媒体及各地政府、企业考察团亦纷纷到顺德考察学习。

三、顺德商事登记改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顺德商事登记改革试点在探索中推进,取得初步成效,但在相关法律法规未出台、后续监管措施未到位的情况下,仍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困难和问题:一是部门审批许可制度改革仍需进一步加快。

改革前,行政许可是作为企业登记的前置审批项目,经营者不办理就拿不到营业执照。

改革后,我们一方面大幅度削减一般类不必要的前置审批项目,另一方面将特殊经营项目的许可审批改为后置。

但是究其根本,企业在办理完商事登记后仍然需要办理相关审批项目。

不论前置还是后置,根本结果是一样的,都未能改变目前特殊经营项目需要进行许可审批的本质。

实行商事登记制度后,市场主体数量增长迅速,对许可审批部门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亦延伸出一种令人忧虑的情况,如果相关许可的审批通过率不高或手续仍然复杂,一些经营户在没有办全所有审批许可手续的情况下就“抢跑”开业,势必造成极坏的社会影响。

所以,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才是真正促进商事登记制度改革产生化学反应的根本力量。

唯有政府放手,市场才能归位,社会才能成长。

二是由下而上推动的改革面临着一定的法律风险。

现行的登记制度是建立在民法、行政许可法及相关法律法规、条例的基础上,各类市场主体的经营资格的认定也都是散见于国务院各部委部门规章或规范性文件中。

现行的登记制度有着极为庞大的法律、法规根系,从根本上扭转这一局面非常困难。

目前顺德的商事登记改革仍未得到省人大立法支持,有关改革措施法律效力尚未明确,相关民事诉讼会否因为外地法院判决登记行为无效而引起国家赔偿的情况尚无判例支撑,我局发放商事登记执照是否存在不依法行政的履职风险,也需要时间来检验。

三是审批及监管体系重构困难重重。

这次改革对现行一系列法律法规确立的审批格局和日常监管格局产生了严重影响、冲击,同时重构新的审批及监管体系也面临困难重重,特别是一些利害关联巨大、影响深远的行业,如金融、外资领域准入审批权限仍然在国家层面,在推行商事登记改革的过程中,我们难免触及一些雷区,例如外资的商事登记办理,由于海关是根据物品的明细,即经营范围的小类核定来确定关税的,目前我们商事改革的经营范围是核中类,造成了外资企业办理商事登记存在困难,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目前只能增加一个“含进出口贸易的补充说明”。

又如申请设立金融机构,这其中必然要求验资或相关资产证明,这跟我们实行的注册资本认缴制相冲抵,也和目前的金融管理制度冲抵,这些都是重构新的审批与监管体系过程中所面临无法调和的矛盾。

四是部门协调沟通及信息化建设仍有待加强。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商事登记制度改革触动各部门利益,改革仅靠一个部门来推动是不可能的,而应该靠整个政府各部门的力量来推动,因此,政府部门之间的合作、协调是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

以准入的信息化整合为例,要实现“面对面”到“键对键”难度十分巨大。

目前审批制度涉及的各部门使用的信息系统都较为封闭,统筹整合难度大。

即使在全国信息化试点地区--东莞改革中建设的“登记信息交换系统”也只是大朗镇使用,与全市相关部门仍未实现对接。

在信息共享和审批部门认领中由于不再由工商部门把关,造成了审批部门要加大力量投入,对是否属于自己监管范围的企业进行二次甄别。

同样,电子登记系统面临举步维艰的局面,企业使用电子证书、电子签名及电子审批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有待完善和确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