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语文高一《项脊轩志》课堂实录

高中语文高一《项脊轩志》课堂实录

《项脊轩志》课堂实录安徽省怀远第一中学姚锋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明代散文家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学习本文,首先解决三个问题:重点字词、特殊句式、文中承上启下的句子和关键词。

课件展示以下问题:1、边读边参照注释或查字典、词典给生字词注音,并标出活用、古今词义有差别的词语及特殊句式、难理解的句子。

2、文中有一个句子在全文结构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请找出来,并根据这句话中的两个关键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3、文中提到“项脊轩”时,除了“轩”这个名称,还有别的的名称吗?作者这样称呼,是随便使用,还是有所寄托?课件展示字词的读音、难读的句子的断句、重要实词和虚词及重点语句的翻译等练习,指导学生逐一解决。

(内容:略)点评:重点字词的读音,难句的断句,重要实、虚词及重点语句翻译。

学生活动充分,可见预习工作做得很好,这应该和教师平时注重学习方法指导有关系。

师:明人王锡爵说《项脊轩志》“一唱三叹,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

溢于言语之外”。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作者归有光是如何来表达他的“欢愉惨恻”的。

请自由地诵读全文,找出文中承上启下的句子和其中的两个关键词。

点评:这个问题,既从结构上,又从情感上,提领了全篇。

生1:“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关键词是“喜”与“悲”。

师:文中提到“项脊轩”时,除了“轩”这个名称,还有别的的名称吗?作者这样称呼,是随便使用,还是有所寄托?生2:南阁子。

生3:百年老屋。

师:注意这里所说的“别的名称”应该是跟“轩”一样贯穿全文的。

生4:室。

师:项脊轩原是一间普通的屋子,作者在其中读书后才成了他的专用“书房”。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此前是“室”,此后是“轩”。

“轩”,包含了作者的特殊感情。

文章结尾又称为“室”,是因为“轩”荒废了。

点评:这一字体现出的情味可谓十足,对同一间屋子的不同称呼,涵盖了内容方面的转换。

至此,两个问题的设置帮助学生从三个方面总体把握了文章,教者的匠心可见一斑。

师:项脊轩,这个特殊的生活场所给归有光带来了哪些特殊的生活内容?(一生朗读第一段。

)生5:归有光笔下的项脊轩,让我们想到“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虽然居室狭小,但陶渊明却怡然自得。

生6:“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刘禹锡身处陋室,却自由自在。

生7:陶、刘、归三人的境界和感受应该是:远离尘嚣,怡然自得,恬然自安。

点评:答案出人意料,学生能有这种知识迁移的能力,教者应该会很欣慰吧!作者如转世再生,也当会引为知己。

师:陶渊明与刘禹锡能够忘情地陶醉于个人的小天地,归有光可以吗?他有没有完全超然于物外呢?(生齐读关于庭院变迁的描写。

)生:不能。

项脊轩给归有光带来了乐趣,也让他体会到了人间悲情。

师:让作者感到悲伤所涉及的对象有哪些?生9:母亲,祖母,妻子。

师:还有补充吗?生10:大家庭。

师:你是怎么看出大家庭也是他感到悲的一个原因? 请结合具体的语句。

生11:文中说“庭中通南北为一。

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庭本来是南北相通,构成一体的,后来到处都是小门墙,这前后的变化,说明大家庭不和睦了。

并且,这种不和睦越演越烈,“始为篱,已为墙”,由篱变墙,可见矛盾在加深。

还有“东犬西吠”、“鸡栖于厅”,庭院杂乱而喧闹。

大家庭分崩离析让他感到很悲伤。

师:关于庭院变迁的描写,告诉了我们什么?生12:原先完整和谐的在家庭,现在分崩离析,混乱不堪了。

归氏家族家道中落了。

师:面对家道中落,长期接受传统思想教育的归有光有何感受?为家族命运担忧的还有谁?生13:痛惜、失落而又无耐。

祖母。

课件展示:吾家自高、曾以来,累世未尝分异。

(明中叶的昆山归氏家族是名门望族)……为吾子孙,而私其妻子求析生者,以为不孝,不可以列于归氏。

——归有光《归氏世谱后》归氏自有光之生而日益衰。

……率百人而聚,无一人知学者;率十人而学,无一人知礼义者。

——归有光《家谱记》8生:“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

则可待乎?”她的自言自语说明她对这个孙子有殷切的期待。

而“顷之,持一象笏至”中“顷之”一词,指时间很短,则说明她的一种急切的心情。

至于“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则是真切的叮咛与勉励。

师:不错。

祖母对他有期待有勉励。

那大家如何理解这句话:“何竟日默默在此。

大类女郎也?”说这个孙子怎么像个女孩子?生14:这话表面上是责怪,实际上是怜爱。

首先“过余”课后注解是:“到我这里。

”这个“过”解释成“到”应该是“拜访”义项的灵活翻译,就是说她来这儿是特意来的,不是正好路过;其次“久不见若影”一个“久”字表现出祖母对这个孙子的记挂关心,正因为久不见,才特意来看他;再次,临去的时候“以手阖门”是轻轻地关上门,说明她是赞赏孙子在轩中认真读书的;最后送给他象笏则是最好的鼓励了。

师:讲得有条有理,很有说服力。

想起这些,再“瞻顾遗迹”,归有光“长号不自禁”啊!同样是感情的外露,可为何前面是“余泣”,而此处是“令人长号不自禁”呢?生15:母亲早逝,“儿寒乎?欲食乎?”是听乳母转述的,且只是对子女日常生活的关心。

生16:祖母则除了有日常生活的关心,还对自己寄予了复兴家族的厚望。

课件展示:有光七岁,与从兄有嘉入学。

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恋恋,不得留下也。

孺人中夜觉寝(睁着眼睛睡卧),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龃龉,乃喜。

——归有光《先妣事略》师:赡顾遗迹,往事涌上心头。

一方面是家庭的衰落,一方面是祖母的期望,一方面是时间流逝而自己功名未就,他为辜负了祖母的期望而深深自责,他无力去重振家风,光耀门楣。

这种悲是很沉痛的。

师:面对家道的中落、长辈的厚望,归有光有没有复兴家族的实际行动?生17:有。

闭门苦读。

生18:从“余自束发读书轩中……殆有神护者”这段文字中可理解体会到。

师:对第4段“轩凡四遭火……”这段文字该如何理解?课件展示本文被编者删除的内容: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

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隆中。

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

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师:这段文字对理解全文非常重要,不知编者出于什么意图把它删了。

那么,归有光为什么要写到蜀清和诸葛亮这两位古人呢?他们之间有什么共同点?归有光从他们身上看到了什么?生19:“百年老屋”,虽简陋,但有“神护”。

生20:列祖列宗的神灵护佑着项脊轩,护佑着这个家族,自然也护佑着年轻的归有光。

作者当时处境虽不太好,但对前途充满了希望,坚信自己终将会像蜀清与孔明一样名扬天下。

课件展示:归有光的九世祖宋朝时的归道隆曾经居住在太仓县项脊泾,在那里有过一番作为,成就过一番功名。

归有光以“项脊”二字作为自己的书斋名和别号,既有追念祖先的意思,又表明他从小就立下了远大志向,要博取功名,光宗耀祖,成为家族振兴的脊梁。

师:“项脊轩”是作者在昆山时的书斋名,以此为名,评论界有这样几种看法。

一是说它窄小,如在颈脊之间;一是因作者远祖归道隆曾在江苏太仓县的项脊泾住过,有纪念意义,含有怀远追宗之意。

同时,“项脊”二字,含有脊梁的意思,作者自号“项脊生”,也可理解为归有光要博取功名,光宗耀祖,成为家族中顶天立地的脊梁骨的人生理想。

师:前四段是作者二十岁之前写的,总的说来,作者的情感经历了“喜—悲—喜”的变化过程。

这一过程中,充满了对亲人的思念和复兴家族的责任感。

课件展示归有光生平简历。

(内容:略)点评:这一段课件展示内容很多,补足了课文中虚漏部分,也用铁的事实力证了作者的真男儿本色。

但是,如果教者想让学生领悟这一点,其实大可不必引用这些,课文节选内容也能体现出这些,所以,我以为这段展示意义不大。

师:事隔多年之后,归有光又补写了《项脊轩志》的后两段,根据课文内容可以推断出后两段约补写于什么时候?为什么要补写这两段?(学生朗读后两段。

)生21:约35岁左右。

生22:主要为了表达对亡妻的怀念之情。

课件展示:所为抒写怀抱之文,温润典丽,如清庙之瑟,一唱三叹,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怛之思,溢于言外。

——明•王锡爵《归公墓志铭》予读震川文为女妇者,一往情深,每以一二细事见之,使人欲涕。

盖古今事无巨细,唯此可歌可泣之精神,长留天壤。

——明末清初·黄宗羲借一阁以寄三世之遗迹。

——清·梅曾亮生23:最后一段写妻子已死,而她亲手所种的枇杷树却已亭亭如盖,作者睹物恩人,而物在却人非。

看似平常的语言中,“手植”和“今已”却说出了无限怅惘之情。

师:有人曾用八个字来评价这个结尾“余韵徐歆,悠悠不尽”。

无限思念、怅惘、痛苦就在这“亭亭如盖”的枇杷树。

生24:第一节写到修葺后的喜,而这儿写“吾妻死,室坏不修”形成反差,“不修”,是因为内心异常痛苦,没有心思去修。

师:只是没有心思去修吗?请大家注意他的婚姻生活怎样?生25:婚姻生活应该是很幸福。

两人相亲相爱,感情深厚。

师:请具体分析。

点评:开放式的问题可以开启学生的生活体验,具体要求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实际的分析判断。

好的课堂语言就是这样既简洁,指令又明确。

学生能有精彩的回答,跟教师的巧妙引导是息息相关的。

生26:“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时”,说明妻子经常来轩中,“问”、“学”对应的应该有“答”、“教”,两人相处融洽,亲密无间。

生27:诸小妹的话也表明他们夫妻感情好。

诸小妹会问,肯定是妻子向诸小妹讲过在轩中“问古事”“学书”的事,可以想象妻子在讲的时候是如何的甜蜜。

而作者时隔多年还记得这样一句生活中的平常话,是不是也说明他对妻子的在意与爱呢?师:好,那你说说他为何“室坏不修”?生28:很明显,“室坏不修”一方面是内心痛苦没心思去修,另一方面是因为他怕啊,怕睹物思人,因为轩中有太多与妻子甜蜜生活的回忆。

因此,作者写“室坏不修”有对妻子早逝的无限伤感,而写轩中两人的幸福生活也是写其无限伤感,正所谓“以乐衬哀”。

师:弘一法师的手迹里,有一幅极有名气,其中有四个字:悲欣交集。

这不也正是归有光的真实人生吗?“厚重”从哪儿来?从真实的人生来,从“悲欣”二字来。

本文通过对琐事、细节的描绘来表现作者的悲喜,可谓事细而情深。

“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

师:注意学习文中选取生活小事来叙事、抒情,表达对亲人的怀念之情的写法。

课外阅读阅读归有光《先妣事略》,加深对本文的理解。

点评:既没有古文教学常有的单调、枯燥,也没有公开课课堂上多见的刻意、花哨,它朴实用心,深浅相宜。

两课时的教学,一气呵成,在教者巧妙流畅的引导下,学生走入文本,在思考和交流中有了亲切而深刻的体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