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2019-2020年高考新课标培训:新高考改革及其对高中教学的影响-新高考政策解读-精品随心
2019-2020年高考新课标培训:新高考改革及其对高中教学的影响-新高考政策解读-精品随心
5.组织考试是深化考试招生制度 改革的重大举措,各地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精心组织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对学业水平考试进行统一管理。要 明确各相关部门职责,理顺工作关系,加强协调配合。要 确保命题、阅卷、考务等方面的经费投入以及人员配置。
考试招生制度取得的成绩: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考试招生制度不断改进完善,初步形 成了相对完整的考试招生体系,为学生成长、国家选才、社 会公平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对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国民素质 、促进社会纵向流动、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发挥了不可替代 的重要作用。这一制度总体上符合国情,权威性、公平性得 到社会认可。
新高考改革 及其对高中教学的影响
国家政策 纲领性文件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 意见》(教基二〔2014〕4号) 《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 (国 发〔2014〕35号) 《教育部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教基 二[2014]10号) 《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 见》(教基二〔2014〕11号)
一、新高考改革的十大亮点 二、新高考制度对高中教学的影响 三、高中教育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四、新高考新课程对高中历史教师的新挑战
一、新高考改革的十大亮点
(一)高中不分文理,高考计分“3+3” (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覆盖所有科目,避免偏科,一年两考(初考和补考) (三)建立和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办法,作为高校录取学生的重要参考 (四)东部高校为中西部学子预留专门名额,部属高校严控属地招生比例 (五)加分项目大“瘦身”,取消体育、艺术特长生加分 (六)重点高校定向招收“贫困生” (七)高职院校相对分开招生 (八)自主招生严控规模,且安排在高考后进行 (九)志愿在成绩公布后填报,逐步取消录取批次
1.重要意义
学业水平考试是根据国家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和教育考试规定, 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的考试,主要衡量学生达到国家规定 学习要求的程度,是保障教育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制度。考试成绩 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重要依据。实施学业水平考试,有利于促进学 生认真学习每门课程,避免严重偏科;有利于学校准确把握学生的学 习状况,改进教学管理;有利于高校科学选拔适合学校特色和专业要 求的学生,促进高中、高校人才培养的有效衔接。
(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覆盖所有科目,避免偏科,一年两 考(初考和补考)。 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是检验学生学习程度、避免严重偏科的 一项制度设计,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重要依据。学业水平 考试覆盖国家规定的所有学习科目,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 按国家课程标准和考试要求统一组织实施。并以此作为学 生获得学分、能否毕业的主要依据。我省从2012年开始实 施普通高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
(十)加大对考试、招生全程监督和违规查处力度
一、新高考改革的十大亮点
(一)高中不分文理,高考计分“3+3”
本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在考试科目设置方面明确规定,高中将不 再分文理科,高考总成绩改由两部分组成。 第一个“3”(大三科)是全国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 个科目的成绩,每科150分的分值不变。其中,外语科目提供两次 考试机会,可选其一计入总分。 第二个“3”(小三科)是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 生物6科中自主选择3个科目的成绩,计入高考总分。其他学科“学 完即考”、“一门一清”,在高考中就不必重新再考。合格考与选 考
(2)考试成绩使用。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合格,作为普通高中学生毕业以 及高中同等学力认定的主要依据。要将学生学业水平考试所有科目 成绩提供给招生高校使用,具体要求和使用办法由各省及高校确定 。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学业水平考试结果的研究与分析,做好 教学反馈与指导,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根据学 业水平考试成绩给学生排队,不得仅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校和教 师的依据。
2.基本原则
坚持全面考核,促进学生完成国家规定的各门课程的学习 。 坚持自主选择,为每个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促进学 生发展学科兴趣与个性特长。 坚持统筹兼顾,促进高中改进教学,服务高校选拔学生, 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和学习压力。
3.考试科目与内容
(1)考试科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所设定的科目均列入学业水 平考试范围。语文、数学、外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 学、生物等科目考试,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艺术(或音乐、 美术)、体育与健康、通用技术、信息技术考试,可由省级教育行政部 门制定统一要求,确定具体组织方式。 在实行高考综合改革的省(区、市),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的学业水 平考试3个科目,由学生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在思想政治、 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选择。学生可以在完成 必修内容的学习,对自己的兴趣和优势有一定了解后确定选考科目。
(2)考试内容。各省(区、市)根据国家发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 案和课程标准的规定及要求确定考试内容。要对相关科目 的实验操作、外语听力和口语的考试提出要求。命题应紧 密联系社会实际与学生生活经验,在全面考核学生基础知 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注重加强对能力的考查。
4.考试成绩呈现与使用
(1) 考试成绩呈现方式。考试成绩以“等级”或“合格、不合格”呈 现。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的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成绩以等级 呈现,其他科目一般以“合格、不合格”呈现。 以等级呈现成绩的一般分为五个等级,位次由高到低为A、B、C、 D、E。原则上各省(区、市)各等级人数所占比例依次为:A等级 15%,B等级30%,C等级30%,D、E等级共25%。E等级为不合格 ,具体比例由各省(区、市)根据基本教学质量要求和命题情况等确 定。
存在问题
存在一些社会反映强烈的问题,主要是唯分数论影响学生 全面发展,一考定终身使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区域、城乡 入学机会存在差距,中小学择校现象较为突出,加分造假 、违规招生现象时有发生。
总体目标
2014年启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2017年全面推进,到 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形成分类 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健全促进公平 、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体制机制,构建衔接沟通各级各类 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终身学习“立交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