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性传播疾病病原体检测性传播疾病(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TD)简称性病,是一类能通过各种性行为或类似性行为而传播,主要侵犯皮肤、性器官和全身脏器损害的疾病。
性传播疾病病原体的检测对于性传播疾病监测、诊断或血液筛查,控制性传播疾病的流行,确保优生优育等尤为重要。
一、流行病学和临床类型(一)流行病学1.病原学引起性病病原体的种类繁多,包括细菌(淋病奈瑟菌,杜克雷嗜血杆菌等)、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人乳头瘤病毒,单纯疱疹病毒一I等)、支原体(解尿支原体,生殖支原体等)、螺旋体(梅毒螺旋体等)、衣原体(沙眼衣原体D-K型,L1,L2,L3型等)、真菌(白色念珠菌等)和原虫(阴道毛滴虫等)。
2.传播途径(1)性行为传播:性交是主要传播方式。
(2)间接接触传染:通过污染的衣物、器具,如水杯、浴盆与共用毛巾等传播。
(3)血液与血制品传播:梅毒与获得性免疫缺陷症可以通过此途径传播。
(4)对胎儿与新生儿的传播:主要途径大体分为3种:子宫内传染;在分娩过程中的传染;产后传染。
(5)职业性传播:梅毒可以在接生过程中将病菌传染给未戴橡皮手套的助产士,获得性免疫缺陷症可由医务人员不慎将污染获得性免疫缺陷病毒的针头或手术刀刺伤自己的皮肤,牙医做牙科处置时不慎伤了自己的皮肤而被感染。
(二)常见临床类型1.获得性免疫缺陷症(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通过结合细胞表面的CD4蛋白受体进入易感细胞引起部分免疫系统被破坏,进而导致严重的机会感染和继发性癌变。
其临床表现主要是发生卡氏肺囊虫引起的肺炎,结核分枝杆菌或胞内分枝杆菌引起的结核,慢性隐孢子虫病,弓形虫病和各种病毒性感染等继发性感染。
继发性癌变如Ka-posi 肉瘤和non一Hodgkin’s淋巴瘤。
另外常见营养不良也是合并症之一,由于腹泻、各种感染或肿瘤消耗过多,食欲不振,长时间会造成营养不良甚至恶病质。
HIV感染传播的模式主要有三种:性传播(包括同性和异性之间);经血传播;母婴传播。
2.梅毒(syphilis)是由密螺旋体属苍白球细菌引起的疾病,一般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①初期梅毒:螺旋体穿过黏膜进入淋巴系统,并留下了充满密螺旋体的伤口。
②二期梅毒:初期损伤一旦愈合,新的二期损伤开始出现在皮肤和细胞膜上,损伤表面布满了具有极强传染性的密螺旋体。
③三期梅毒:可在早期感染后的5~40年间出现,密螺旋体可能出现在受严重损伤的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中。
虽然梅毒可通过紧密接触损伤的黏膜传播,但其主要的传播途径是性接触和先天传染,微生物能通过胎盘并感染胎儿。
先天性梅毒患儿有独特的Hutchnson三联征等临床症状。
3.淋病(gonorrhea)是由淋病奈瑟菌(Neisseria gonorrhoeae)引起的泌尿生殖系统的急性或慢性化脓性感染,是发病率最高的性传播疾病。
主要通过不洁性交传播,患淋病的孕妇胎膜破裂,可感染羊膜腔及胎儿。
新生儿通过感染的产道时也可感染导致新生儿眼炎。
患者自身也可由污染了的手指感染眼炎。
少数情况下,也可通过污染过的衣裤、毛巾、浴盆、游泳衣、马桶、床上用具等间接传染。
阴道和子宫颈的淋菌感染可扩散至整个生殖系统,或由血行播散性淋菌感染成关节炎、脑膜炎或心包炎等。
4.非淋菌尿道炎(non-gonococcal urethritis,NGU)是由淋菌以外的其他病原体,主要是沙眼衣原体、解脲支原体等通过性接触所引起的尿道炎症,在西方国家已成为发病人数最多的性病。
该病好发于青少年,25岁以下约占60%,潜伏期比淋病长,平均为1~3周,男性和女性的症状有所不同。
男性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有尿道分泌物和尿道红肿,尿道口发痒、刺痛或烧灼感,其疼痛程度比淋病为轻,有些病人无症状或症状不典型,有相当多的病人在初诊时易被漏诊。
女性常表现不明显,不特异或无症状。
宫颈为女性主要感染部位,其症状为黏液脓性宫颈内膜炎,尿道口可有潮红和肿胀,常发生异位性充血和水肿。
此病的合并症有前列腺炎、精囊精索炎、附睾炎、Reiter综合征及急慢性盆腔炎、前庭大腺炎和直肠炎。
5.生殖器疱疹(genital herpes)和尖锐湿疣(condyloma acuminatum)生殖器疱疹主要是由单纯疱疹病毒一I(HSV-I),少数由单纯疱疹病毒一Ⅱ(HSV一Ⅱ)所引起的一种性传播疾病,表现为生殖器部位的成群小水痘,破溃形成糜烂、溃疡。
初发症状较重,易复发。
孕妇感染后可引起流产或死胎;新生儿感染后症状严重,病死率非常高。
尖锐湿疣是由生殖器人乳头瘤病毒引起的皮肤黏膜良性新生物,主要通过日常生活用品如内裤、浴巾、浴盆而传染,与生殖器肿瘤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该病在16~25岁的年轻人多见,潜伏期3周至8个月,易发生于慢性淋病患者,亦易发生于女性滴虫性白带多及男性包皮过长者。
巨大型尖锐湿疣是发生在阴茎的病变,好发于龟头和包皮,也可见于女阴和肛门,黏膜色或淡红色扁平状菜花样肿瘤,为恶性病变。
6.软下疳(chancroid)软下疳由杜克雷嗜血杆菌感染而引起,潜伏期3~7天。
病损主要发生于性接触中组织易损伤的部位,男性多在冠状沟、包皮、龟头、会阴等处;女性多在小阴唇、大阴唇和后联合处。
生殖器外可见于肛门、大腿上部、口腔和手指部。
初发为外生殖器部位的炎性小丘疹,1~2天后迅速变为脓疱,破溃形成疼痛性溃疡,溃疡呈圆形或卵圆形,边缘不整,可潜行穿凿,周围皮肤潮红。
约50%的患者发生急性、疼痛性腹股沟淋巴结炎(横痃),表面皮肤红肿,可破溃。
由于自身接种,感染也可播散到身体其他部位的皮肤和黏膜。
二、检查项目和临床应用STD的诊断包括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测,三者缺一不可,其中实验室检测是性病诊断的重要依据,尤其是特异性病原学检查,即使患者否认性乱史时也可作为确诊的依据。
(一)AIDS病原体测定1.抗HIV-1和抗HlV-2的检测(1)颗粒凝集实验:此法操作简单,结果出现快,不需任何仪器设备,适用于大批量初检,但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酶联免疫法差。
(2)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EIA):此法敏感性高,但容易出现假阳性结果,故阳性者需用其他试剂盒重复1次,2次均阳性则可判为阳性或进一步作蛋白印迹法确诊。
(3)免疫荧光法:此法敏感性高,但也存在非特异性,且结果的判定人为因素影响大,客观性差。
(4)蛋白印迹法:通常作为检测抗HIV-1和抗HIV-2的确诊实验,该法敏感性和特异性皆好。
2.抗原检测(1)病毒培养:病毒培养是检测HIV感染最精确的方法,一般采取培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的方法进行HIV的诊断。
该方法检测HIV专一性强,不会出现假阳性,对于确认那些抗原/抗体检测不确定的个体和阳性母亲新生儿是否感染HIV有着重要的意义。
但是需要有一定数量的感染细胞存在才能培养和分离出病毒来,因而敏感性差、操作时间长、操作复杂,必须在特定的P3实验室中才能进行,且费用较高,不适用于临床。
(2)p24抗原检测:p24抗原检测能够在病毒开始复制后检测到血液中的可溶性p24抗原,但易出现假阳性。
因此,阳性结果必须经中和试验确认,该结果才可作为HIV感染的辅助诊断依据。
HIV-1 p24抗原检测阴性,只表示在本试验中无反应,不能排除HIV感染。
近年来发展的p24抗原测定法免疫复合物解离(immune-complex disassociate,ICD)是将血清中免疫复合物解离后通过TSA信号放大系统使用ELISA进行检测,使p24抗原检测的最小检出值由原来的10pg/ml降低到0.5 pg/ml,在HIV-1抗体阳性母亲所生婴儿早期的诊断中与RNA检测相当,与HIV核酸检测具有可比性,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3)HIV RNA检测:通常是通过检测HIV RNA水平来反映病毒载量,直接反映病情进展,病毒核酸检测方法可用于HIV的早期诊断,如窗口期辅助诊断、病程监控、指导治疗方案及疗效测定、预测疾病进程等。
目前常用的测定方法有逆转录PCR实验(RT-PCR)、核酸序列扩增实验(NASBA)、分支DNA杂交实验(bDNA)等。
使用高灵敏度的实时荧光PCR技术,能够在HIV感染的前两周检测到病毒核酸。
3.其他实验室检查①CD4细胞计数。
②其他机会性感染病原体病原或抗体的检测如卡氏肺囊虫,隐孢子虫,弓形虫、病毒性肝炎及巨细胞病毒等抗体,细菌,真菌和Ka-posi’s 肉瘤、淋巴瘤的检查。
(二)梅毒病原体测定1.暗视野显微镜检查是诊断早期梅毒唯一快速、可靠的方法,尤其对已出现硬下疳而梅毒血清反应仍呈阴性者意义更大。
除此法外,还有直接荧光素标记抗体检查法及涂片染色检查法。
多功能显微诊断仪(multifunctional microscopy diagnostic instrument,MDI)是近年来国外开发的一种综合相差对比、暗视野及偏振光的可变投影显微镜,其特点是待检查标本不需染色及任何加工处理,而是将“活的”真实的样品直接进行观察,具有直接、方便、快速的优点。
但整套仪器价格昂贵,很难普及到各个梅毒检测实验室。
2.梅毒血清学试验诊断梅毒常要依靠血清学检查,潜伏期梅毒血清学诊断尤为重要。
人体感染梅毒螺旋体后,可产生抗梅毒螺旋体抗体IgM及IgG,也可产生反应素,用不同的抗原来检测体内是否存在抗梅毒螺旋体抗体或反应素以诊断梅毒。
①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试验:目前常用性病研究实验室试验(venereal disease research laboratory test,VDRL)、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apid plasma regain circle card test,RPR)及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反应素试验(syphilis toluidine red untreated serum test,TRUST)。
②梅毒螺旋体抗原试验因抗原是梅毒螺旋体,检测血清中梅毒螺旋体抗体,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现常用荧光螺旋体抗体吸收试验(fluorescent treponemal antibody-absorption test,FTA-ABS)及梅毒螺旋体血球凝集试验(treponema pallidum hemagglutination assay,TPHA)。
3.脑脊液检查对神经梅毒,尤其是无症状性神经梅毒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均有意义。
检查项目包括淋巴细胞≥10×106/L,蛋白量50mg/dl,VDRL试验阳性等有诊断价值。
脑脊液PCR检测,可以快速准确的诊断神经性梅毒。
4.基因诊断技术检测梅毒螺旋体(TP-PCR)TP-PCR检测梅毒螺旋体DNA,特异性很强,敏感性很高,是目前诊断梅毒螺旋体的先进方法。
PCR检测梅毒螺旋体的DNA,其敏感性、特异性均优于血清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