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代施肥技术

现代施肥技术

合理施肥与不合理施肥产生的效应?【合理施肥:1、施肥的增产效应2、施肥能改良土壤和提高土壤肥力3、施肥能改善农产品品质4、施肥能增强植物净化空气的能力5、施肥能有效减轻农业灾害【不合理施肥:1、导致土壤质量下降2、引起大气污染3、引起农产品污染及减产4、引起地下水污染5、引起水体富营养化施肥的科学体系、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科学体系:针对不同的施肥对象,以施肥的理论为指导,以实现作物高产、优质、高效和无污染为目的,形成的一套综合施肥技术和方法。

【研究内容:1、作物营养和施肥理论研究2、肥料效应研究3、施肥技术研究【研究方法:1、调查研究2、统计研究3、试验研究(田间试验、盆栽试验——土培法、沙培和水培、灭菌培养法)4、化学分析研究施肥的基本原理:养分归还学说、最小养分律、报酬递减律与米氏学说、因子综合作用率养分归还学说:李比希英国【内涵:1、随着作物的每次收获,必然要从土壤中带走一定量的养分,随着收获次数的增加,土壤中养分含量会越来越少2、若不及时归还作物从土壤中失去的养分不仅土壤肥力逐渐下降而且产量会越来越低3、为了保持元素平衡和提高产量应该向土壤施入肥料【对指导施肥的意义:是施肥的基本原理,是保持土壤固有水平的基础,大大提高了肥力【生产上的应用:指导施肥促进化肥工业最小养分律:植物为了生长发育需要吸收各种养分但是决定植物产量的却是土壤中相对含量最小的有效植物生长因素,产量也在一定限度内随着这个因素的增减相对地变化,因而无视这个限制因素的存在即使继续增加其他营养成分也难以再提高植物产量。

【基本内容:1、土壤中相对含量最少的养分制约着作物产量的提高2、最小养分会随条件改变而变化3、只有布施最小养分才能提高产量【对指导施肥的意义:正确选择肥料种类的基本原理,是合理施肥的基本原理【生产上的应用:指导施肥种类促进化肥工业【延伸为:限制因子律、最适因子律报酬递减律与米氏学说:【报酬递减律:从一定面积土地所得到的报酬随着向该土地投入的劳动和资本数量的增加而增加,但达到一定限度后随着投入的单位劳动和资本的增加而报酬的速度却在逐渐递减【米氏学说:只增加某种养分单位量时,引起产量增加的数量是以该种养分供应充足时达到的最高产量与现在的产量之差成正比dy/dx=c(A-y)即为y=A(1-e^-cx). y:施一定量肥料所得产量A:施足量肥料所获得的最高产量或极限产量x:肥料用量e:自然对数c:常数/效应系数【实质内涵:1、总产量按一定渐减律增加并趋近于某一最高产量极限2、增施单位量养分的增产量随养分用量的增加按一定比例递减3、在一定条件下任何单一因素都有最高产量,在条件改变时该因素可能达到的最高产量也变化【指导施肥的意义:1、反映了技术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投入和产出的关系,作为一个经济法则广泛用于农业工业畜牧业等生产领域2、米氏方程首次用严格的数学方程式表达了作物产量与养分供应量之间的关系,并作为计算施肥量的依据,开创施肥有经验到定量的新纪元3、是有限的肥料发挥了最大的增产效益因子综合作用率:【基本内容:作物高产是影响作物生长发育的各种因子如空气温度光照养分水分品种以及耕作条件等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必然有一个起主导作用的限制因子,产量在一定程度上受该种限制因子的制约,产量常随这一因子克服而提高,只有各因子再最适状态产量才会提高。

【综合因子分类:1、对农作物产量产生直接影响的因子2、对农作物产量并非不可缺少但对产量影响很大的因子【内涵:1、作物丰产是诸多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2、利用因子间的交互效应提高肥效【对指导施肥的意义:是合理施肥的基本原理施肥的基本原则:培肥地力的可持续原则、协调营养平衡原则、增加产量与改善品质相统一额原则、提高肥料利用率的原则、减少生态环境污染的原则施肥的目的:1、为了营养作物,提高产量和改善品质2、为了改良和培肥土壤培肥地力的可持续原则:【肥料、地力、可持续农业之间的关系:1、培肥地力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2、施肥是培肥地力的有效途径【有机肥在培肥地力中的作用:1、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理化性质2、增强土壤生物活性促进土壤养分有效化,提高土壤有效养分含量【化肥在培肥地力中的作用:直接作用、间接作用协调营养平衡原则:【与施肥的关系:1、施肥是调控作物营养平衡的有效措施2、施肥是修复土壤营养平衡失调的基本手段增加产量与改善品质相统一的原则:【施肥与作物产量:增产作用,但不同国家和不同养分的生产系数变异很大主要受各种养分肥料的使用历史和使用量的影响,随着施用时间的延长和施用量的增加,所施养分的生产系数有下降趋势【施肥与作物品质:养分平衡是提高品质的基本保障,但供肥水平适当会明显提高作物产品品质,供肥过量反而降低其品质【施肥与产量和品质的关系:1、随着施肥量的增加最佳产品品质出现在达到最高产量之前,例如施用氮肥时糖类甜菜含糖量和产量菠菜硝酸盐含量2、随着施肥量的增加最佳产品品质出现在达到最高产量之后,例如禾谷类作物、饲料作物中蛋白质含量和产量3、随着施肥量的增加最佳产品品质与达到最高产量同步出现,例如薯类【提高产量和品质的选择原则:1、在不至于使产品品质显著降低或对人畜安全产生影响时以实现最高产量为目标2、在不至于引起产量显著降低时以实现最佳品质为目标3、产品和品质矛盾较大时,在有利于改善品质前提下提高产量提高肥料利用率原则:【肥料利用率也称肥料利用系数或肥料回收率,指当季作物对肥料中某一养分元素吸收利用的数量占施用该养分元素总量的百分数【施肥与肥料利用率关系:1、在相同生产条件下随施肥量增加肥料利用率下降2、施肥方法的影响:3、不同品种肥料的影响施肥方法:养分平衡法、营养诊断法,肥料效应函数法养分平衡法:【概念:是根据作物计划产量需肥量与土壤供肥量之差估算施肥量的化学方法,也称为目标产量法,其核心内容是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所需养分是土壤、肥料两方面提供【依据:养分归还学说【美国曲劳【公式:施肥量=<<计划产量所需养分总量—土壤供肥量>>/<<肥料中养分含量*肥料中该养分利用率>> 【因计算土壤供肥量的方法不同而区分为地力差减法、土壤有效养分矫正系数法地力差减法:【概念:根据作物目标产量与基础产量之差求得实现目标产量所需肥料量的一种方法参数确定:【基础产量:指不施肥的作物产量。

确定方法:1、空白法优点:接近生产实际,操作容易缺点:周期长基础产量偏低2、田间试验法:优点:符合土壤实际状况,准确性高缺点:周期长,费工费时3、用单位肥料增产量推算:实际产量—单位施肥增产量特点:不是一个定值、是随土壤肥力的提高和施肥量的增加逐渐减小的变量,快捷可变粗放【目标产量:实际生产中预计达到的作物产量确定方法:1、以地定产法优点:较为准确把经验性估产到计量水平缺点:只能在土壤无障碍因子及气候雨量正常的地区应用2、以水定产法:3、前几年平均单产法:一般利用施肥区前三年平均单产和年递增率为基础确定的方法。

=(1+年递增率)*前三年平均单产【形成100kg经济产量所需养分含量(查表)【肥料利用率的确定方法:1、示踪法2、田间差减法=(施肥区农作物吸收养分量—不施肥区)/(肥料施用量*肥料养分含量)【肥料中有效养分含量:(查表)概念:依存率——作物对土壤养分的关系一般为土壤肥力水平越高土壤养分效应越大,肥料养分效应越少,这种作物对土壤养分的依赖程度为依存率。

水量效应指数:每10mm 降水可左右的产量土壤有效养分矫正系数法:【土壤有效养分校正系数:土壤有效养分利用率【测定步骤:1、布置田间试验2、土壤有效养分的测定3、系数计算4、回归统计5、编制土壤有效养分校正系数换算表营养诊断法:【概念:利用生物化学或物理等测试技术、分析研究直接或间接影响作物正常生长发展的营养元素丰缺、协调与否,从而确定施肥方案的一种施肥技术手段。

【按诊断对象分为土壤诊断和植株诊断按诊断手段分为形态诊断、化学诊断、施肥诊断、酶学诊断土壤诊断的依据:1、养分供应强度因素:是土壤养分有效性大小的一个量度,为土壤溶液中养分浓度2、养分供应数量因素,也叫有效养分总含量植株诊断依据:1、作物体内养分分布特性2、作物体内养分含量特点——作物潜伏缺素期:植株体内某种养分浓度少到足以抑制生长并引起减产的阶段3、作物体内养分再利用规律4、土壤供肥-作物吸肥-作物生长的关系土壤诊断方法:1、幼苗法(K值法)--利用植株幼苗敏感期或敏感植物来反映土壤营养状况K=B/A B:缺素时幼苗生长量A:完全养分时幼苗生长量2、田间肥效试验法:在田间划成面积相同或不同小区采取不同施肥处理观察长势长相,最后收获产量从而进行比较的方法3、微生物法:采用某种真菌细菌对某种元素的敏感性来预知某一种元素的丰缺状况4、化学分析法:分为常规分析法和速测法。

植株诊断方法:一、形态诊断:通过外形观察或生物测定了解某种养分丰缺与否的手段1、症状诊断:根据作物体内不同营养元素的生理功能和移动性各异,缺乏或过剩时会表现出各种特有症状,只要用肉眼观察就能判断作物某营养元素失调的方法2、长势长相诊断:利用生物测定或观察植株形态的方法二、化学诊断:1、叶分析法:以叶片为样本分析各种养分的含量,通过与参比标准比较判断作物养分丰缺的方法2、叶片营养诊断标准a、临界值法b、标准值法c、平衡指数法d、养分比值法3、DRIS法4、相对产量法:指不施某种养分的产量占施足该养分产量的百分率DRIS法的原理和方法步骤是什么?【概念:DRIS法也叫营养诊断施肥综合法,是用叶片养分诊断技术,综合考虑营养元素之间的平衡状况和影响植株生长的因素,从而确定施肥次序的一种诊断方法。

【原理:植物的生长量是叶片中各种营养元素的浓度和它们之间的平衡两个变量的函数,在不同的养分浓度下,各元素间将有复杂的比例,但是只有在最是浓度和最好平衡条件下,才能获得最高的生长量或产量。

【步骤:(1)确定诊断标准:1、通过大田或盆栽试验,获得大量的作物产量与叶片养分含量的资料,按产量高低,将叶片养分含量数据划分为高产组和低产组2、将叶片养分分析测定结果以尽可能多的形式表达,3、分别计算高产组及低产组各养分表示形式的平均值、标准差、变异系数4、以低产组方差大变量,高产组方差为小变量进行方差分析5、选出方差比差异显著或极显著,且方差比较大的作为重要参数,并把高产组的这套参数的平均值、标准差及变异系数作为实际应用时的诊断标准(2)确定需肥次序1、图解法2、指数法植株化学诊断取样?【用施肥植株与未施肥植株每一器官中元素的百分含量的差数对其误差的比值作为选择指示器官的一种方法,其比值为t=(k1-k2)/SE1+SE2的方根。

K1:不施肥器官中某元素含量K2:施肥器官中元素含量SE1:K1的取样差数标准差SE2:K2取样差数标准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