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第一课时二氧化碳
【课前预习】:
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CO2是一种的气体,密度比空气,溶于水。
固体二氧化碳叫。
2.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CO2 。
CO2 能与水反应;CO2 能与氢氧化钙反
应。
3.会引起温室效应的气体有:;防止温室效应的措施:、、、
4.CO2的用途:
等。
课堂练习】:
2.下列图中,体现二氧化碳用途的是(
A.切割金属 B .霓虹灯
3.近年来地球气候逐渐变暖,科学家们认为这是“温室效应”所致。
下列气体进入大气层能导致温室效应的是( )
1.下列有关氧化碳的实验中,只能证明二氧化碳物理性质的是(
)
C .医疗急救
D .灭火
A.CO .CO2 C.SO2 D.NO2
4.某同学经查资料了解到二氧化碳会溶于水并与水发生反应生成酸.该同学设计了以下实验,验证了这一结论.
实验1:取一小块经紫色石蕊溶液浸泡过的干燥的纸(以下简称“纸” ),往纸上滴上几滴稀醋酸,纸变红色。
实验2:取一小块纸.往纸上滴上几滴纯净的水,纸不变色。
实验3:
实验4:将二氧化碳通入盛有水的试管中一会儿,用胶头漓管取其中的溶液滴到纸上,纸变红。
回答下列问题:
(1 )实验2 的目的是:;
(2)补充实验3:
;
(3)写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5.现有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混合气体20 g ,其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64%。
先使该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再通过足量的澄清石灰水中,生成沉淀的质量为。
【课后巩固】:
1.“雪碧”是一种无色的碳酸饮料,将少量“雪碧”滴入紫色石蕊溶液中,然后再加热,溶液颜色变化是()
A.先变蓝后变紫 B .变红后颜色不再改变
C.先变无色后变红色D.先变红色后变紫色
2.下列气体中,参与植物光合作用作用的是()
A.氮气 B .氧气C.稀有气体D.二氧
化碳
3.2011年11月28日到12月11 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7次缔约方会议在南非德班召开,会议讨论了二氧化碳的减排问题。
1)二氧化碳过量排放会导致(填序号)。
A.温室效应B .酸雨C .白色污染D .臭氧层空洞
2)为了增加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可以将二氧化碳与氢气在催化条件下反应生成甲醇。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3H2=X+H2O,则X(甲醇)的化学式为。
4.某化学兴趣小组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做有关C02 气体性质的实验:
是,该现象说明二氧化碳:①
②。
2)李峰同学将收集满C02 气体的试管倒插入紫色石蕊试液里(图乙),并轻轻振荡试管。
①描述产生的现象:;
②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王丽同学轻轻捏丙中胶头滴管(图丙),看到的现象
是,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是。
发生的反应方程式为。
第二课时一氧化碳
【课前预习】:
1.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CO是一种的气体,密度比空气,溶于水。
2.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① 可燃性:反应的现象
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为;② 还原性(以CuO为例):反应的现
1)王亮同学将集气瓶中的二氧化碳缓缓倒人烧杯中图甲),观察到的现象
象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一氧化碳的毒性:煤气中毒即中毒,原因是CO很容易与血液里的血红蛋白结合,使血红蛋白不能很好地与结合,从而造成人体缺氧。
4.CO的用途是和在冶金工业中作。
【课堂练习】:
1.“吸烟有害健康”,我国政府规定:从2011年5月1日起,公共室内禁止吸烟烟草燃烧释放的物质中,能与血红蛋白结合引起中毒的是( )
A.一氧化碳B .二氧化碳C .尼古丁D .焦
油
2.下列有关CO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一氧化碳是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B.在炉火上放一盆水,可以避免一氧
化碳中毒C.一氧化碳中含有氧元素和碳元素,所以它属于混合物D.一氧化碳
能与血红蛋白结合,导致人体缺氧
3.下列物质中,不能用来鉴别CO和CO2 的是( ) A.澄清的石灰水B .蒸馏水C.灼热的氧化铜 D .紫色的石蕊试液
4.仔细观察在煤炉中燃烧的煤,你会发现有如下图所示的现象。
请你指出在图中蓝色火焰处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A.CO2+C2CO
B.2C+O22CO
C.2CO+O22CO
2
D.C+O2 CO2
5.含有硫的煤在火炉中不完全燃烧时,排放出的下列气体组合中都属于大气污染气体的是( )
A.SO2、CO2 B.CO2、CO、SO2 C.CO、CO2 D.CO、SO2 6.木炭燃烧时能生成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
① 木炭和一氧化碳虽然是两种不同的物质,但它们的化学性质有许多相似之处,例如,
它们都能与反应.请写出木炭与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② 由于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的分子构成不同,所以其化学性质不同.请写出区分它们的化
学方程式.(写一个即可)
【课后巩固】:
1.CO是一种无色、无味、具有可燃性的有毒气体.有科学家利用一种复杂的金属复合物研制出新型高灵敏度的CO探测器,它能通过颜色变化来探测空气中是否含有
CO.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无色、无味、具有可燃性,都是CO的物理性质B.CO探测器用于空气质量监测,可以让人们及时了解空气质量状况C.CO有毒,是因为易与血红蛋白结合,影响血液对氧气的输送
D.发现有人CO中毒时,应将病人迅速转移到清新的空气中
2.鉴别O2、CO、CO2 三种气体,可行简便的方法是( ) A.将气体分别通入澄清石灰水
B .将气体分别通入石蕊试液
C.试验三种气体在水中溶解性D .用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瓶内
3.木炭、一氧化碳在一定条件下都能与CuO发生反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反应中C、CO都得到氧,发生氧化反应
B. 反应前后C、Cu、O三种元素的化合价都发生了变化
C. 反应都必须在加热或高温的条件下才能进行
D. 反应导出的气体都有毒, 需进行处理以防止空气污染
4.现有A和B组成的黑色混合物,按以下图示进行实验:
根据实验推断,并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
A.________ ,B.______ ,C.______ ,D.______ ,E._______ 5.某同学设计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试回答:
1)该装置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是:改进措施是。
2)实验开始时,是先加热氧化铜,还是先通入一氧化碳?
(3)实验过程中,图中A 处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A 处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B 处观察
到的实验现象是.
(4)实验过程中,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反应不仅能生成铜,还可能生成中间产物氧化亚铜(一种暗红色固体,化学式为Cu2O).如果要对反应后A 处残留固体的组成进行探究,试猜想残留固体的组成有哪几种可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
课题 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第一课时二氧化碳
课前预习:
1.无色无味,大,能,干冰。
2.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CO2+H2O===H 2CO3;CO2+Ca(OH)2===CaCO 3↓ +H 2O 。
3.CO 2,O 3,CH4 和氟氯代烷,减少使用化石燃料、使用清洁能源、大力植树造林、严谨乱砍乱伐等。
4.灭火,做制冷剂,气体肥料,化工原料。
课堂练习:
1. D 2. D 3. B 4.(1)说明水不能使紫色石蕊变红;
(2)将干燥纸放入CO2 中,干燥纸不变色;
(3)CO2+H2O═H2CO3 。
5.思路解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碳元素的质量不变,得
20 g×(1-64%)=m(CaCO3)×12% 则m(CaCO 3)=60 g。
答案:60 gCO2+H2O═H2CO3
课后巩固:
1.D 2.D 3.(1)A (2)CH 3OH(或CH4O) 4.(1)蜡烛自下而上依次熄灭,①密度比空气大,②不支持燃烧。
(2)①试管中液面上升,试管中液体呈红色;② CO 2+H2O═H2CO3。
(3)烧瓶内溶液变浑浊,气球逐渐涨大;澄清石灰水吸收烧瓶内的二氧化碳气体生成难溶于水的碳酸钙沉淀,同时,烧瓶内压强减小,外界空气进入气球,使气球涨大;Ca(OH)2+CO2═CaCO3↓ +H2O。
第二课时一氧化碳
课前预习
1.无色无味,略小,难
2.①产生蓝色火焰,放出大量的热,
2CO+O 2 2CO2;②黑色粉末变红,CO+CuO Cu+CO 2。
3.CO,O2
4.作燃料,还原剂。
课堂练习:
1.A 2. D 3.B 4.C 5.D
6.①氧气(或氧化铜),C+O2 CO2(或)CO+CuO Cu+CO 2.
② CO2+Ca(OH)2=CaCO3↓ +H2O.(写一个即可)
课后巩固:
1.A 2. D 3.A
4. C CuO CO2 Cu CO 5.(l)缺少尾气的处理装置;把尾气点燃,
(2)先通一氧化碳。
(3)黑色粉末逐渐变红;CO+CuO Cu+CO 2;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4)全部为铜,铜和氧化铜的混合物,铜和氧化亚铜的混合物,氧化铜、氧化亚铜的混合物,铜、氧化铜和氧化亚铜的混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