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检规三级》考试题库要点

《检规三级》考试题库要点

检规考试题库(三级)单选题:1.接触网的运行与维修,按照( )的原则. [B]A. 预防为主、修养并重B. 周期检测、状态维修、寿命管理C. 精细化、机械化、集约化D. 积极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2.接触网运行检修规程的技术标准作为接触网运行与检修的( )依据。

[A]A. 质量验收B. 供电验收C. 质量保证 D. 供电保证3.接触网的运行与维修, 坚持( )的方针.[A]A. 预防为主、修养并重B. 周期检测、状态维修、寿命管理C. 精细化、机械化、集约化D. 积极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4. 接触网运行检修规程适用于( )接触网的运行和检修。

[B]A. 既有线工频、单相、25kV交流B. 既有线工频、单相、25kV交流及提速每小时200-250kmC. 既有线工频、单相、27.5kV交流D. 既有线工频、单相、27.5kV交流及提速每小时200-250km5.接触网是电气化铁路重要行车设备。

为( ) ,特制订规程。

[B]A. 确保人身、行车安全B. 确保人身、行车和设备安全C. 为保证接触网网可靠地向电力机车供电D. 保证接触网动行安全可靠6.接触网的运行与维修,依靠科技进步,( ),提升接触网维修技术参数的精准度,不断提高接触网运行品质和安全可靠性。

[C]A. 积极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B. 科学管理,改革修制C. 积极采用接触网自动化检测手段和机械化维修手段D. 优化管理,改革个制7.接触线运行速度120km/h≤υ≤160km/h区段,锚段长度在800m及以下时,一个锚段内承力索接头、补强和断股的总数量,不得超过( )个;[B]A. 2B. 3C. 4D. 58.拉杆(压管)或水平腕臂应呈水平状态,允许悬挂点侧仰高不超过()。

[C]A.20mm B. 50mm C.100mm D.150mm9.160km/h以上区段的正线线岔在两工作支接触导线间距()处宜设一组交叉吊弦,使两支接触导线等高。

[C]A. 400~550mmB. 400~600mmC. 550~600mmD. 550~800mm10.在120km/h~160km/h区段,接触线坡度(工作支)坡度变化率,安全值为()。

[D]A.≤1‰ B.≤2‰ C. ≤3‰ D. ≤4‰11.补偿滑轮组应完整无损、转动灵活,没有卡滞现象;定滑轮槽应保持铅垂状态,动滑轮槽偏转不得大于45°,同一滑轮组两补偿滑轮的工作间距,任何情况下不小于()。

[B]A. 300mmB.500mmC.800mmD.1000mm。

12.绝缘部件不得有裂纹和破损,瓷绝缘子的瓷釉剥落面积不大于( ),连接件不松动。

[C]A. 300平方厘米B. 100平方厘米C. 300平方毫米D. 100平方毫米13.棒式及有机合成材料绝缘子裙边距接地体的距离应不小于( )毫米。

[A]A. 50B. 75C. 100D. 30014.瓷及钢化玻璃绝缘子裙边距接地体的距离应不小于( )毫米.[B]A. 50B. 75C. 100D. 30015.接触网带电部分距固定接地物不小于()毫米。

[C]A. 160B. 200C. 240D. 30016.受电弓摆动到极限位置和接触线抬起到最高位置距接地体正常情况下不小于( )毫米。

[A]A. 160B. 200C. 240D. 30017.接触网带电部分距跨线建筑物底部的静态间隙不小于( )毫米。

[B]A. 240B. 300C. 350D. 50018.在桥下及桥、涵、隧道、明洞等出口处的接触网承力索和( )上采取绝缘防护措施。

[B]A. 接触网B. 供电线C. 回流线D. 跨越线19.支柱的侧面限界应符合规定,允许误差( ),但最小不得小于《技规》规定的限值。

[C]A. +100mmB. -60mmC. +100mm、-60mm D. +/-100mm20.每组软横跨两支柱中心的连线应垂直于正线,偏角不大于( );[A]A. 3°B. 6°C. 12°D. 30°21.钢筋混凝土支柱横腹板破损应及时修补,翼缘破损和露筋( )应及时修补使用; [A]A. 不超过两根长度不大于400mmB. 露筋达两根以上但不超过4根且长度不超过400mmC. 露筋超过4根或者露筋长度超过400mmD. 以上都不对22.附加导线包括( )等。

[D]A. 接触线、供电线、加强线、回流线、保护线、架空地线等B. 接触线、承力索、供电线、加强线、保护线、架空地线等C. 承力索、供电线、加强线、回流线、保护线、架空地线等D. 供电线、加强线、正馈线、回流线、保护线、架空地线等23.接触网运行检修工作遵循( )的原则,充分发挥各级组织的作用。

[D]A. 预防为主、修养并重B. 周期检测、状态维修、寿命管理C. 精细化、机械化、集约化D. 统一领导、分级管理24.填方地段的支柱外缘距路基边坡的距离小于( )mm时应培土,其坡度应与原路基相同。

[C]A. 100B. 300C. 500D. 100025.定位环应沿线路方向垂直安装,定位管上定位环的安装位置距定位管根部不小于( )。

[C]A. 20mmB. 30mmC. 40mmD. 50mm26.接触线接头、补强处过渡平滑,该处接触线高度不应低于相邻吊弦点,允许高于相邻吊弦点( ) 。

[A]A. 0-10mmB. 10-50mmC. 20-50mmD. 0-50 mm27.接触线运行速度120km/h<υ≤160km/h区段,锚段长度在800m 以上时,一个锚段内接触线接头、补强和断股的总数量,不得超过( )个;[C]A. 2B. 3C. 4D. 528.接头距悬挂点应不小于( ) m,同一跨距内不允许有两个接头。

[C]A. 0.5B.1C. 2D. 329.吊弦偏移安全运行值:在极限温度时,顺线路方向的偏移值不得大于吊弦长度的( )。

[D]A. 1/10B. 1/7C. 1/5D. 1/330.整体吊弦预制长度应与计算长度相等,误差应不大于( )。

[A]A. ±2mmB. ±5mmC. ±7mmD. ±10mm31.吊弦高差安全运行值:120km/h≤v≤160 km/h时,相邻吊弦高差≤( )。

[B]A. 10mmB. 20mmC. 50mmD. 100mm32.横向承力索的弛度应符合规定,最短吊弦的长度为400mm,允许误差( )。

[D]A. +/-50mmB. +/-100mmC. +/-200mmD. +50mm,-200mm33.上、下部定位索应呈水平状态,允许有平缓的负弛度,5股道及以下者负弛度不超过( )。

[B]A. 50mmB. 100mmC. 200mmD. 500mm34.下部定位索距工作支接触线的距离不得小于( )。

[D]A. 50mmB. 100mmC. 150mmD. 250mm35. 上、下部定位索应呈水平状态,允许有平缓的负弛度,5股道以上者负弛度不超过( )。

[C]A. 50mmB. 100mmC. 200mmD. 500mm36.电分段锚段关节转换柱处两悬挂的垂直距离、水平距离,安全值为( )。

[C]A.设计值+30mmB.设计值+/-30mmC.设计值+50mmD.设计值+/-50mm37.中心柱处接触线等高点接触线高度不应低于相邻吊弦点,允许高于相邻吊弦点( )。

[A]A. 0-10mmB. 10-50mmC. 20-50mmD. 0-50m m38.机械分段锚段关节两悬挂各部分(包括零部件)之间的距离在设计极限温度下应不少于( )。

[C]A. 20mmB. 30mmC. 50mmD. 100mm39.机械分段锚段关节转换柱处,两接触线的水平距离,安全值为( )。

[C]A. 50mmB. 100mmC. 50-250mm D. 0-250mm40.分段绝缘器应位于受电弓中心,一般情况下误差不超过( )。

[B]A. 50mmB. 100mmC. 200mmD. 300mm41.锚支接触线在其垂直投影与线路钢轨交叉处,应高于工作支接触线( )以上。

[C]A. 50mmB. 100mmC. 300mmD. 500mm42.中心锚结线夹处的接触线高度比两侧吊弦点高出( )。

[A]A. 0-20mmB. 0-50mmC. 0-100mmD. 20-100 mm43.正线线岔,两接触线相距500mm处的高差,安全值为当两支均为工作支时,侧线接触线比正线接触线高( )。

[C]A. 0mmB. 0-30mmC. 10-30mm D. 50mm44.隔离开关引线距接地体的距离应不小于( )。

[B]A. 250mmB. 330mmC. 450mmD. 500mm45.在每小时160 km及以下区段,对单开道岔的交叉线岔,道岔定位支柱应位于道岔起点轨缝至线间距( )的范围内。

[C]A. 500mmB. 600mmC. 700mmD. 800mm46.在每小时160 km及以下区段,单开道岔交叉点位置安全值为:交叉点位于道岔导曲线两内轨距( )范围内的横向中间位置。

[D]A. 630-760mmB. 630-800mmC. 630-960mmD. 630-1085mm47.保护线、回流线、架空地线对居民区及车站站台地面的距离不小于( )。

[B]A. 5000 mmB. 6000 mmC. 6500 mmD. 7000 mm48.交叉跨越线索间等位线应与被连接线索材质相同,截面积不少于( )。

[A]A.10平方毫米B.25平方毫米C.79平方毫米 D.110平方毫米49.每小时160 km及以下区段,线岔两接触线相距500mm处的高差,其安全值为:非工作支接触线比工作支接触线抬高( )。

[D]A. 0-30mmB. 0-50mmC. 30-80mmD. 50-100mm50.每小时160 km及以下区段,线岔两工作支中任一工作支的垂直投影距另一股道线路中心()的范围内,不得安装任何线夹。

[A]A.550-800mmB.630-800mmC.630-1250mm D.550-1250mm51.极限温度条件下,交叉跨越线索间距不足()的处所应加装等位线。

[C]A. 50mmB. 100mmC. 200mmD. 300mm52.电联结线夹处接触线高度不应低于相邻吊弦点,允许高于相邻吊弦点()。

[A]A. 0-10mmB. 0-30mmC. 10-30mmD. 10-5 0mm53.转换支柱处两定位器能分别自由转动,不得卡滞,非工作支和工作支定位器、管之间的间隙不小于()。

[D]A. 3mmB. 10mmC. 30mmD. 50mm54.腕臂的安装位置允许误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