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老北京城的城门“里九外七皇城四”你能都清楚排列出来嘛?里九:里九中的南面是三个门,正中是正阳门[俗称前门],左边是崇文门[俗称哈德门],右边是宣武门[俗称顺治门],然后北边有还有两个门,东边是安定门,西边是德胜门,再有东面是两个门,北边是东直门,南边是朝阳门[俗称齐化门],最后是西边的两个门,南面是阜成门[俗称平则门],北边是西直门。
外七:南面正中是永定门,左是左安门[俗称江擦门],右是右安门[俗称南西门],东面是广渠门[俗称沙锅门],西面是广安门[俗称彰仪门]。
另外在外城与内城东西衔接处附近各有座向北的城门,东是东便门,西是西便门。
皇城四:南面是天安门,北面是地安门[俗称后门],东面是东安门,西边是西安门。
街巷篇--里九外七皇城四,九门八点一口钟明清北京城是三重,从里往外说,第一重是紫禁城,就是现在的故宫,有四门,南门是午门,北面是神武门,东面是东华门,西面是西华门。
第二重是皇城,南面是天安门,北面是地安门(俗称后门),东面是东安门,四面是西安门。
在南面凸出个帽子城,就是天安门前还有个端门。
第三重是京城,南面是三个门,正中是正阳门(俗称前门),左边是崇文门(俗称哈德门),右边是宣武门(俗称顺治门),北边有两个门,东边是安定门,西边是德胜门,东面是两个门,北边是东直门,南边是朝阳门(俗称齐化门),西面有两个门,南面是阜成门(俗称平则门),北边是西直门。
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又在京城南边建外城,有七个门,南面正中是永定门,左是左安门(俗称江擦门),右是右安门)俗称南西门),东面是广渠门(俗称沙锅门),四面是广安门(俗称彰仪门)。
另外在外城与内城东西衔接处附近各有座向北的城门,东是东便门,西是西便门。
如图,北京里城九个门,外城七个门,皇城四个门(南面的天安门为主门,其他门不算)。
过去,不管是紫禁城、皇城,还是京都城都是早上天明开启,晚上关闭。
里城九个门,除崇文门外,其余八个门早开门,晚关门都是敲击一种叫“点”的乐器,崇文门敲种。
“点”是铜质,扁平形似朵云,因之称“云牌”,俗名“点”。
话说京城“五坛”老北京人都知道北京有“五坛”和“八庙”。
什么是坛呢?说白了就是古代举行祭祀、誓师等大典设的台子,多用土和石头等建成。
北京是六朝古都,历朝历代的皇上为祭祀设的坛不少,但这“五坛”却非常有名。
时过境迁,如今这“五坛”已成为京城重要的文化遗产和名胜古迹。
由于老北京的坛不止这五个,加上有的坛现在已改为公园,所以,您如果问现在的北京人,他未准能把这“五坛”说全。
前不久,在电视台播放的一个介绍北京历史文化的节目中,一位特邀嘉宾说到这“五坛”时,就把永定门外的先农坛归为“五坛”。
显然,这是张冠李戴了。
“五坛”是哪几坛呢?南城的天坛、北城的地坛,东城的日坛,西城的月坛,皇城的社稷坛。
从老北京城的版图上看,您会发现这“五坛”是按《周易》的理论设立的,南北东西都是相互对应的。
体现了天地日月人的关系。
说明古人设坛是非常有讲究的。
里九外七皇城四老北京有“里九外七皇城四”一说,这些数儿指的是城门。
想当年,北京的城有四道,每一道都有城墙和城门。
先说最里边的紫禁城,就是现在的故宫。
紫禁城有四个门,南边的是午门,北边的是神武门,东边的是东华门,西边的是西华门。
第二道城叫皇城。
前些天,人们在西黄城根进行市政施工时,挖出了当年城墙的墙基,曾引起新闻媒体的关注。
皇城在内城的中央,明成祖永乐四年,在元宫故址改建,也有四门,南边的叫承天门,北边的叫北安门,东边的叫东安门,西边的叫西安门。
清朝顺治八年,把承天门改为天安门,北安门改为地安门。
皇城在民国初年因市政工程便开始拆毁。
内城的大体方位就是现在地铁环线的位置,南面有三个门,正中是正阳门,俗称前门,东边是崇文门,过去叫哈德门,西边是宣武门,从前叫顺治门。
北面有两个门,东边是安定门,西边是德胜门。
东面有两个门:东直门和朝阳门,过去叫齐化门。
西面也有两个门:阜成门,过去叫平则门,西直门。
北京划定的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主要集中在内城。
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又在京城南边建了外城。
外城共有七个门,即左安门、右安门、永定门、广渠门、广安门、东便门、西便门。
您从这些城门的设立和名称上,就能看出当初北京城的设计者对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上是极其考究的,一切都是按照古代“城”的定制来设计的,北京的“五坛”,实际上也是照着这种规矩来设的。
社稷坛在中山公园社稷坛,在中山公园内。
一般的北京人都知道中山公园,但是往往把社稷坛给忽略了。
社稷一词中的社,指的是土神,稷,指的是谷神,中国的古代是农业大国,人们把土神和谷神看得相当重要,古代的帝王都祭社稷,后来,社稷成了国家的代名词。
古人一般是在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约在春分前后,祭祀社神。
这一天也叫“社日”。
早年间“社日”是一个重要节日,除了祭神,祈求丰收年景,乡邻之间还要聚会宴饮。
祭社要立社坛。
皇上给自己立的社叫“五社”,皇上给老百姓立的社叫“大社”。
“五社”按古代“天圆地方”的说法,坛顶分东、南、西、北、中五个部分,铺着青、红、白、黑、黄五色泥土,象征着五方的土地。
您现在在中山公园内的社稷坛,依然能看到这五色土。
社稷坛是中山公园的主体建筑,坛是用汉白玉石砌成的正方形二层平台,坛中铺五色土。
1925年,孙中山先生在北京逝世后,曾在此停灵,1928年,更名为中山堂。
每年的孙中山先生逝世纪念日,都要在此举办纪念活动。
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后,于民国三年(1914年),把社稷坛改为中央公园,是京城最早向公众开放的公园之一。
1928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改为中山公园。
天坛原来是两个坛人们一说到天坛,必然会想到祈年殿,好像祈年殿就是过去皇上祭天的地方。
其实,这是不对的。
您也许不知道,天坛,不是一个坛,而是圜丘坛和祈谷坛两个坛放在一起的总称。
天坛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跟社稷坛是同一年建的。
它最初叫天地坛。
当初,天坛有两道坛墙,分为内坛墙和外坛墙。
圜丘坛,也叫祭天台,是天坛的主要建筑,是明清两代皇上举行祭天大礼的地方。
真正意义上的天坛是圜丘坛。
祈谷坛在内坛的北部,坛面正中是祈年殿,初名大祀殿,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改建。
为圆攒尖顶的三重檐圆形大殿,当时祈年殿的三层檐为三色瓦,从上至下依次为蓝,代表昊天;黄,代表皇帝;绿,代表百姓。
清乾隆年间再次整修,才把三层檐瓦一律改为蓝色。
象征着天。
天坛在1961年就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解放以后,北京市政府经过几次大规模的修葺和绿化,现在已成为京城旅游胜地。
地坛是京城第一个体育场地坛,因为从1985年起,历年春节在此举办大型庙会而闻名。
地坛是明清两代帝王祭祀皇地祗的地方,最早叫方泽坛。
嘉靖十三年(1534年)重新修葺后改叫地坛。
跟天坛一样,地坛也分内坛和外坛。
坛内也设有神厨、神库、宰牲亭、钟楼、斋宫等。
值得一说的是地坛的坛面所铺的石头数均为偶数,古人以偶数为阴数,且有“天为阳,地为阴”的说法。
上层坛面中心铺砌的是36块方形石,按纵横各6块排列。
围绕着中心石四周向外砌出8圈,最外一圈是92块,最内一圈36块,这样上层坛面共512块石,加上36块中心石共548块,这些数都有讲头。
皇帝祭祀皇地祗的日子是每年的夏至,为了表示对神祗的虔诚,在祭祀的前三天开始斋戒,前两天在紫禁城,第三天住在坛内的斋宫。
由于祭祀的礼仪极其繁琐,加上夏至是北京最热的时候,乾隆十八年(1743年)祭祀时,一位执事在皇上祭祀时:“咕咚”一个跟头倒地,中暑而死,这才破了惯例,改为皇上在宫中斋戒三日后,直接到地坛行祭礼。
现在人们在庙会上看到的皇帝祭地仪式,不过是一种表演。
1925年,当时的京兆尹(类似现在的市长)薛笃弼征得内务部同意,把地坛改为京兆公园,同时安装了一些体育设备,建成了北京第一个体育场。
1928年,京兆公园改名为市民公园,后因经费困难,加上驻军肆意破坏,公园逐渐荒废。
北京解放后,政府在1957年4月把这个废弃的园子经修整辟为公园。
东有日坛西有月坛日坛与月坛,一个在东一个在西,您在北京地图上能看到二坛遥遥相对。
日出东方,当然日坛要设在东边,日落月升,自然月坛应安排在西边。
您瞧,这“五坛”建得多有讲儿吧。
日坛又名朝日坛,建于明代嘉靖九年(1530年),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太阳的地方,太阳在古代称为大明明神,祭祀太阳的时间是每年的春分,日坛是直径10丈的圆形建筑,正中有一座方台,叫做拜神台,边长16米,高1.89米,面砌红琉璃砖,象征太阳,清代重修时改为方砖。
坛址保存相对完整,解放后,政府投资将日坛重新修葺,现在它已成使馆区的一处幽静公园。
月坛与日坛是同时建的,又名夕月坛。
您想当初日坛叫朝日坛,月坛当然得叫夕月坛了,朝夕相对嘛。
月坛是明清两代皇上祭祀月亮和天上诸星宿神 的地方。
月坛为一层,汉白玉石砌成,高有1.50米,14米见方,面积196平方米。
与其他坛一样,月坛也有神厨、神库、宰牲亭、祭器库等建筑。
不过,到北京解放时,月坛基本上已荒弃,坛内杂草丛生,到处是废墟。
1955年,政府投资将废园修整,辟为公园,但公园很小,类似现在的街心花园,游人可以自由出入。
上世纪60年代,在坛址建起了电视发射塔。
1983年,月坛公园进行了扩建,将原来的果园并入园内,修了天香庭院、揽月亭、爽心亭等景观。
遗憾的是祭月的坛已不复存在。
北京原有内城和外城之分。
内城是明朝永乐年间在元代大都城的基础上修建而成的,共有九个城门,其中有七个城门是在元代城门旧址上加以扩建或改建的,有的城门被废弃了,如北部的健德门、安贞门,有的被砌在了新的城门之下,如和义门。
明清两代的内城即里城(北京土语将“内外”称为“里外”)的九个城门是:居于皇宫中轴线上,坐北朝南的最高大巍峨的城门叫正阳门,元代称丽正门,老百姓俗称前门。
前门往东三里有一城门叫崇文门,元代称文明门;前门往西与崇文门遥相对称的是宣武门,元代称顺承门。
在里城的东半边,靠南边的叫朝阳门,元代称齐化门;靠北边的叫东直门,元代称崇仁门。
里城西半边两个城门与东边的东直门遥遥相对叫西直门,元代称和义门;与朝阳门遥相呼应的叫阜成门,元代称平则门。
在里城的北部有两个城门,西北边的叫德胜门,东北边的叫安定门。
里九门以前门为起点,经东往北往西往南依次为正阳门、崇文门、朝阳门、东直门、安定门、德胜门、西直门、阜成门、宣武门。
正解:baidu了一下。
外城有七个城门,是明朝嘉靖年间为加强北京城的防卫而匆匆建成的,由于财力不支,只修了南部,使整个北京城形成了“凸”字型。
外城的城门以城市南北中轴线为中心,南部正中的城门叫永定门,东边有左安门、东便门、广渠门,西边有右安门、西便门、广安门。
在北京的内城里边还有一座皇城。
皇城中又有紫禁城,形成了“大圈圈套小圈圈,小圈又套黄圈圈”的城市格局。
皇城的四个城门分别为天安门、地安门、东安门和西安门,这就是老北京常说的“里九外七皇城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