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2019-2020年华师大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6课闭关锁国练习题二十
二
第1题【单选题】
在中国古代有“士农工商”四民的说法,请问到明末时,位居第二的是哪一个阶层( )
A、商人
B、知识分子
C、农民
D、手工业者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明朝中期以后,中国的社会性质是( )
A、奴隶社会
B、封建社会
C、资本主义社会
D、社会主义社会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下图描述了哪朝何地的商业繁荣景象( )
A、明中后期北京
B、清代初期北京
C、明代初期南京
D、清代中期南京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清朝以夜郎自大的文化心态,试图构筑起一道隔绝中外的“防线”,却使中国长期处于落后的状态。
这道“防线”指的是( )
A、设立军机处
B、大兴文字狱
C、重本抑末
D、闭关锁国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在此思想影响下,统治者实行( )
A、君主专制
B、重农抑商
C、闭关锁国
D、对外贸易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神宗实录》记载:“吴民生齿最繁,恒产绝少,家杼(zhu)轴而户纂组。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
依为命久矣。
”史料中的“机户”是( )
A、地主
B、农民
C、早期的资本家
D、早期的雇佣工人
【答案】:
【解析】:
第7题【填空题】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空前活跃。
______和______是全国性商贸城市。
【答案】:
【解析】:
第8题【问答题】
( )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到清代丝织业中心是( )。
【答案】:
【解析】:
第9题【问答题】
读图解析题:(1)图中施复夫妇和其他人各自的身份是什么?他们被称为什么?(2)他们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性质的生产关系?(3)出现这种关系的前提是什么?
【答案】:
【解析】:
第10题【问答题】
阅读下列图片和材料:材料一:图二的人物曾说:“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距,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
请回答:1)图一事件中、图二中的人物分别是谁?2)图一中的人物所带领的船队最远到达什么地方?3)图二中的人物的主要事迹是什么?4)简述图一人物下西洋的历史意义?5)明代图一中的人物下西洋以后,为什么中国海外贸易停滞不前,国力日益衰退?
【答案】:
【解析】:
第11题【材料分析题】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措施的调整关乎国计民生。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唐太宗认为“夫欲盛而费广,费广而赋重,赋重则民愁,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耶”。
为此,他沿用唐初的以庸代役制度……它规定:凡不愿服劳役的丁男,均可以拿绢或布代替,每天折合绢三尺,这叫做庸……此外,唐太宗还多次下诏减免赋税。
如627年,山东遇大旱,他下令免除当年租税。
628年关中发生旱灾,次年又命免去关中两年租税。
——摘自中学历史教师教学用书
材料二:清朝前期,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大量荒地被开垦,耕地面积由1645年的400余万顷增加到1724年的680余万顷;兴修水利,治理黄河和淮河;实行精耕细作,粮食产量有了明显提高,玉米、番薯等高产作物得到普遍种植;棉花、烟草、茶树、甘蔗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经济作物。
——摘自中学历史课本七年级下册
根据材料一归纳概括唐太宗为减轻农民负担所采取的措施。
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作用。
根据材料二回答这一时期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的原因。
【答案】:
【解析】:
第12题【材料分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盛唐从习俗风尚到思想文化都体现出胡汉交融和中西贯通的特点,展示了博大开放、汇纳百川与充满创新活力的时代精神。
——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七下)
材料二:宋朝政府积极鼓励海外贸易,在一些重要港口开设专供外商居住的“蕃坊”,并设有“藩市”“藩学”,还先后在广州、杭州等地设置市舶机构管理海外贸易……宋代海外贸易范围很广…… ——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七下)
材料三:使明代初期显得与众不同,但又同汉、唐、宋等朝代初期业绩典范相称的举措,是将帝国的骄傲播向四方,尤其是他们惊人的海上远征。
——罗兹·墨菲《亚洲史》
材料四:乾隆皇帝在给英王的信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以通有无”。
…… ——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七下)
请回答: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例唐代中外交往的典型事例。
材料二中导致“宋代海外贸易范围很广”这种情况出现跟四大发明中哪项发明有关系?
材料三中明代初期“惊人的海上远征”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远征”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乾隆帝的话在现实中演化成了什么政策?该政策在客观上有何积极的影响?
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从唐至清,中国古代对外政策变化的轨迹。
【答案】:
【解析】:
第13题【材料分析题】
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经历了一个由开放到封闭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张骞通西域后,绵延数千里的漫长古道——丝绸之路贯穿欧亚大陆,成为中外交往的见证。
到了唐朝时期,中外文化的交流与传播进入繁盛时期。
1405——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加强了我国与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
材料一概述了哪些朝代对外交往的情况?这些朝代的对外交往有什么共同的积极作用?
用史实说明“唐朝时期,中外文化的交流与传播进入繁盛时期”。
(两项)
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什么地方?郑和下西洋有哪些历史意义?
清朝前期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这种政策对中国产生了什么消极影响?
通过对以上材料的分析,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答案】:
【解析】:
第14题【材料分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汉唐虽然也有边患,但魄力毕竟雄大,人民具有不至于为异族奴役的自信心,或者竟毫未想到。
凡取用外来事物的时候,就如将彼俘来一样,自由驱使,毫不介怀。
材料二:郑和七下西洋,长驶远驾,“示中国富强”。
如此盛大的远航,却突如其来,悄然而去。
它在经济上挥霍民生财富,在政治上挥霍天朝理想。
在郑和的伟大远航中,有人看到辉煌,有人看到辉煌中的荒唐,甚至是悲凉。
材料三:清政府闭关锁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列举汉唐时期对外交往的史实各一例。
明代郑和下西洋的影响有哪些?(正反两方面)
对比汉唐的繁荣和清朝的落后,你对外交政策有何启示?
【答案】:
【解析】:
第15题【材料分析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顺治初年,为了对付东南沿海及台湾的抗清势力,清政府实行海禁,“片板不准下海”。
材料二:洋船至宁波者甚多,将来番船云集,留住日久,将又成一粤省之澳门矣。
材料三: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请问:
材料一中反映清朝实行“海禁”的最初目的是什么?
材料二中反映18世纪中期清政府实行“海禁”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材料三中反映清朝统治者的什么观念?
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给近代中国带来什么影响?
【答案】: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