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看得见山,看得见水,望得见乡愁

看得见山,看得见水,望得见乡愁


中国情愫在设计中的应用
“匠人营国”中的九经、九纬之道 ,成为国家馆屋顶平台建筑构架的 文化基础。传统建筑中斗拱榫卯穿 插,层层出挑的构造方式,则成为 国家馆建筑形态的文化表达。地区 馆平卧于国家馆之下,为人们的活 动提供了厚重结实的平台。它的四 面或以台阶步道,或以园林小品与 周围环境巧妙衔接;建筑外观上还 镌刻着古代叠篆文字,悬挑在基地 最外侧的环廊立面,印出中国历史 朝代名称,象征中华历史文化源远 流长;而环廊中的建筑小品表面, 则镌刻中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 名称,象征中国地大物博和各地区 间的团结与进取。地方馆屋顶公共 活动平台上承国家馆斗冠顶部九官 格布局,下接景观园林典雅风韵, 使整个中国馆的景观设计体现了中 国文化的意境。
一.乡愁是中国人骨子中无法抹去的情愫
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作为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冥冥之中,文化作为 一种特殊的符号已经烙印在中国人的血液中,日常生活中的举止言谈 ,思维方式,都是中国的。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生活条件改善的一 部分人,在日常选择中,已经远离欧式的尊贵典雅,更多的去选择有 中国味道的产品,这就是中国人在对乡愁的思念,寻找国人的归属性 ,中国传统文化崇尚自然淳朴、宁静淡雅的审美情趣,设计倡导顺畅 自然,和谐共存。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自尊自爱、真善平和的思想 更是值得当代设计师高度重视。我们应该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积极 成分,在物欲横流,商业竞争激烈的现代经济社会,自然朴素的设计 风格给人们带来一股优雅、恬静的清新空气。
二.乡愁是对当地文化的引以为豪的符号
中国地大物博,是幅员辽阔的国家,不同的区域,都蕴有当地特色的 文化,这些文化与故事,通过一代代人传递,每个地域的人们都对当 地的文化传统符号都具有特殊的感情,在外拼搏之时,每当听到那些 熟悉的字眼,都会引发对故乡的思念。 这种乡愁是多元性和复合性的,蒙古的乡愁是“草原”,西北的乡愁 是“大漠”,江南的乡愁是“雨巷”,北方的乡愁是“深宅大院 ”.... 每个地方,都流传着一首歌,在不经意间响起,这就是地域的乡愁。
浅谈“乡愁”在新城镇景观设计中的探索与应用
汇报人:唐怀玉
引语
城市建设水平是城市生命力所在。城镇建 设,要实事求是确定城市定位,科学规划 和务实行动,避免走弯路;要依托现有山 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要融入现代元素,更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 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要融入让群 众生活更舒适的理念,体现在每一个细节 中。要加强建筑质量管理制度建设。在促 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中,要注意保留村庄原 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 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
三.乡愁是生活场景的儿时记忆及原始风貌
乡愁或许真正意义上就是儿时生活的那方圆十里的区域,那个小城承 载着这代人太多感情,不管在其他城市如何风光,家乡的分量只会越 发的沉重,那个充满儿时回忆的地方:那条清澈的河流、那只碧水上 渡口边的老渡船;那幽深古典的老宅、青石板巷,那庭院里的欢声笑 语;那座古老的石拱桥,那颗千年的香樟;那一垄一垄的梯田,那村 头的万亩油菜花开;还有那些熟悉温馨的面孔,那些曾经温和待我的 长辈们„„或许依然停留在原来的那个时空,只是,那个越来越陌生 的熟悉老地方却再也回不去了。 中国城镇化的进程,在取得傲人成就的同时,也付出了代价。远离故 土的我们如一颗炸裂豆荚的种子,一不小心跳到了游子的行列,在众 多的陌生眼神中,我们成了故乡的客人,再也找寻不到萦绕心头的乡 愁。 这些的儿时记忆,化作一幅幅温馨的场景,时常出现在梦中......
儿时记忆在设计中的还原
后工业景观通过对废弃工业用地的场所空间思考,理解该场所对当地 城市发展进程中的作用以及当地市民对于该场所的感情,进行改造利 用,将原有工业设施打散重组,将特有工业符号转变成设计语言,尊 重历史的态度同时解决环境污染、土地荒芜、生态平衡失调等一系列 问题。景观再生强固历史记忆、场所精神,不仅可以改善当地空间及 当地人群的关系,也为没落的产业带来转型的生机,还赋予景观更深 层次的社会意义,来解决富有挑战性的土地置换问题。探索设计在工 业遗产保护与利用、景观整体布局、生态对策、尊重自然演化进程等 方而的设计思想及具体措施。 儿时记忆的乡愁,那个时代的生活方式或许已经满足不了现代的日常 所需,那么通过什么方式景观再生,留住乡愁的诗意,满足现在所需 ,是我们设计师应该思考的问题,可以参考后工业景观的设计方法。 ..”这是王澍喜欢说的一句话,也是他对 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与认同。 王澍,中国美术学院建筑学院院长,一个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建筑设 计师,一直以来在传统的中国建筑中寻找着自己的哲学表达。从中国 美院象山校区到宁波美术馆,再到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他用古 代工匠的建筑手法和生态环保的理念去诠释着自己心中的当代建筑。 在占地800亩的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王澍把中国传统的空间观念、诗 意与审美带入当代建筑,以达到平衡一座规模庞大的校园与一座不甚 高大的山丘的目的。 南方民居中常见的砖、瓦、檐、木,让王澍设计的建筑充满了江南水 乡的灵动。象山校区里的建筑有的用拆房回收的老砖砌墙,有的用回 收来的瓦片搭建重檐。王澍说,做瓦檐的时候,他会想象着学生们看 着雨水顺着瓦檐滴落的曼妙场景。 ....
中国情愫在设计中的应用
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核心建筑之一中国馆的景观设计采用中国江南园林风格。建筑周边营造数个 景观园林。中国馆极富中国建筑文化特色的“斗冠”造型以及表面覆以“叠篆文字”的构思,将 无数中国人对于世博会的憧憬和梦想寄托在了独特的建筑言之中。中国馆建筑外观以“东方之冠 ”为构思主题,表达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其设计理念可以概括为:“东方之冠,鼎盛中华, 天下粮仓,富庶百姓。”国家馆和地区馆两部分的空间与取向,分别体现了东方哲学对“天”、 “地”关系的理解。国家馆以“天”。富有雕塑感的造型主体一“东方之冠”高耸其间,形成开 扬屹立之势;地区馆为“地”,如同基座般延展于国家馆之下,形成浑厚依托之态。国家馆居中 升起,形如冠盖;层叠出挑,制拟斗拱。
什么样的情愫是乡愁
中国的传统文化表现在艺术上,可以概括的说就是“含蓄、内敛、不 露锋芒却博大精深”,传统文化元素中是中国人文思想的意向载体, 它所追求的和谐、节制、朴素和含蓄的思想是与中国传统的人文、自 然、哲学观一脉相承,是基于儒、道、释三家互补交融、兼容并蓄的 观念的注解,充分体现中华民族的审美观,更重要的是它们体现了中 国式的智慧、意境和精神,印证着中华民族内在的积养、品行和操守 。廊架、古塔、寺庙、民宅(四合院、窑洞等)、粉墙黛瓦、牌坊、亭 、檐的等建筑艺术形式体现着华夏特殊的建筑文化,是蕴含着中华民 族思想的审美观的表达。中国人的性格以含蓄和内向著称,喜欢借物 抒情,借物言志,以传统文化元素的象征性来表达感情适合不善于直 截了当表达个人的情感与喜好的中国人,婉转的表现,给人以美感和 想象的空间。我们的传统图形也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中形成的,它不 仅仅是对日常生活进行审美上的装饰,也绝不是一个简单的物质化、 对象化的图示,在这些朴素的图形背后有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有着无形的宇宙观;有着更广阔、更生动的人生感悟。这些普性的 文化语言,都是国人对自我回归的乡愁。
四.乡愁景观之我见
乡愁的命题应用于新城镇建设的景观中,为景观设计提供了新的设计 思路,但是本人认为,不能盲目地将乡愁的所有元素都应用其中,首 先应该尊重场地所需要的功能,不能单纯为表现乡愁而本末倒置;其 次,怎么恰到好处的表现出乡愁,并不是单纯地将元素排列进去,思 考使用者需要怎么一个场境,而不是配合有乡愁意境的空间,还是应 该以人为主;最后,乡愁是诗意的,设计者应该有个诗意的心,乡愁 景观设计的核心应是设计师的内在景观,并不是用设计语言“描述” 这一场景,而是“描述”这一过程中所需的诗意状态。
乡愁是什么
乡愁是什么,乡愁是中国人骨 子中无法抹去的情愫,是对当 地文化的引以为豪的符号,是 对故乡熟悉的生活场景,在新 城镇建设中,作为设计师更应 该去了解乡愁,并将乡愁作为 一种设计语言运用其中,使的 居者漂泊的心有地方可以存放 ,是的,在这快速生活节奏的 城市之中,忙碌的人们更需要 停留,需要港湾。
“乡
1 弯成一弯的桥梁倒映在湖面上, 从那头瞧这头是一轮美满, 走过青石板的老街,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斑驳的砖墙是如今的模样, 到不了的都叫做远方, 回不去的名字叫家乡......
过渡页
愁”
-------新型城镇化要求的解读
国家新型城镇化的总要求,关于城镇化的 阐述,一句看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 乡愁,唤醒了国人对乡愁的回忆,是的, 每个人都对故乡有着特殊的回忆,以及触 动心灵的诗意情怀。这些诗一般语言的描 述,是在传达一种信号,那就是我们的新 型城镇化绝非冷冰冰的经济名词和物化手 段,而是能够让人们过上美好诗意生活的 途径。
谢谢观赏!
Thanks!
地域文化特色在设计中的应用
深圳万科第五园虽是住宅小区,但其设计理念非常优秀,万科·第五园的身上有徽派建筑元素和 晋派建筑元素的影子。但是,它并没有简单地复古和照搬,而是将传统与现代很好地嫁接和结合 ,营造出了适合中国人居住的传统居住环境,又符合现代人的生活习惯。个性的粉墙黛瓦、青石 铺就的小巷、密集的青竹林、富有文化色彩的石雕等与现代生活不背离的设计手法得到了继承。 万科·第五园这样独特的建筑表现手法,让曾经居住在此的人容易唤起共鸣,产生归属感,中国 传统文化元素以现代的手法得到提升和进化,与传统中式建筑形态近似而内在神似的的良好效果 形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