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关系
摘要:自19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与科学技术一直是两股最活跃的力量而且两者之间的联系非常密切。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自然科学为自己的建立和发展奠定基础,而自然科学则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方法论的指导,进入20世纪后科技革命继续蓬勃发展“并以信息化生态化和全球化的最新态势深刻地影响着整个人类社会”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考验后也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他们之间又可以相互作用。
关键字:科学技术新兴科技生产生活理论实践生产力信息化
正文: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科学技术伦理观
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利用唯物史观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使人们对历史和自然的研究真正成为科学,为人类主动创造自己的历史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是实践性、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活动及其规律的知识体系,以及为获得这些知识体系所从事的认识活动和所建立的社会建制。
技术是人们为了社会需要,利用自然规律,在改造和控制自然的实践活动中所创造的劳动手段、工艺方法和技能体系的总和。
科学技术是人类改造自然、控制和调节社会的一种重要手段,其基本特征是:它始终以客观事实和规律为依据,以实践为准绳;它始终以继承为基础,以创新为灵魂;它是一项特殊的社会事业,具有特殊的社会建制。
恩格斯说:“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马克思把科学首先看成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看成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科学技术是息息相关,相互作用推动历史前进的催化剂。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科学技术的理论观
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技术是历史上对社会发展起巨大推动作用的进步的力量,在当代社会,科学技术的作用更为重要,因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但是生产力对社会的作用要通过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通过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来展开的。
生产力的作用与社会制度以及人的价值观念是分不开的。
因此我们在坚持先进生产力对社会的巨大推动作用的同时,必须坚持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坚持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科学的发展要与人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发展、环境的发展统一起来,只有在科学技术、社会、人的相互作用的系统中,我们才能全面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
科学悲观主义和科学乐观主义的共同问题,就是只见物不见人。
马克思主义要求见人见物,并要由人来控制物的发展,使科学技术的发展受到人的控制。
随着近些年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新兴科技已经成为了全球的不可忽视的力量,科技是改变人类生活的最根本的技术支持,可以说科技在新的人类生活中正在改变着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正在逐步的取代传统的手工制造业等。
以往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正是新兴科技的作用,不断地加快了人民的生产方式,减少了大量的生产时间,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相当有一定的理论是和实践的支持的。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思想,在马克思《资本论》《经济学手稿》等著作中多处可见。
马克思在谈到资本的发展时,明确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并且说,“固定资本的发展表明,一般社会知识,已经在多么大的程度上变成了直接的生产力。
”马克思在谈到资本利用科学、占有科学使之称为发财致富的手段时,也强调了这一观点。
可见,马克思主义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支持。
三、科技发展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
(1)自然的简单性与复杂性
传统科学认为:自然的本质是简单而不是复杂的,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物质构成上的简单性,二是物质运动上的简单性。
近现代科学—系统论、混沌学、协同学、自组织理论等,考察它们对自然界中复杂性现象的研究后发现:自然界中存在大量的模糊性、非线性、混沌、分形等复杂现象。
自然界存在结构的复杂性、边界的复杂性、运动的复杂性,具体体现在:不稳定性、多连通性、非集中控制性、不可分解性、非加和性、涌现性、进化过程以及进化能力的多样性上。
(2)时空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牛顿的绝对时空观认为:时空是欧氏时空,时间与空间无关,是独立的存在,时间是一条直线,具有同时性的绝对性,时间虽然以物质的运动来量度,但不依赖于任何外部事物;空间是平坦的,是物质运动的场所,但它又不受物质及其运动的影响。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认为,时间并非处处相同,而是随运动的情况不同而不同。
对于整个宇宙来说,不存在同一的时间,是否“同时”与所选择的参照物有关,当参照系变化时,不同时的事件可能变得同时,同时的事件也可能变得不同时。
时间与空间不可分离。
时间离不开空间,时间通过空间变动来测量。
(3)自然的构成性与生成性
构成论的基本思想是:宇宙及其万物的运动、变化、发展都是宇宙中基本构成要素的分离和结合。
康德的星云演化学说、达尔文的进化论冲击着这种自然观,相对论量子力学所揭示的客体性质与其环境的整体关系中的生成性,粒子物理和场论所揭示的大多数基本粒子的不稳定性和生灭转化性,非平衡态热力学所揭示的系统开放和远离平衡态条件下借以形成新的稳定的宏观有序结构的自组织性,尤其是大爆炸宇宙论在对宇宙早期热历史的“考古”中所揭示的物质的种种形式(如粒子、辐射、真空等)和性质(不对称、时空等)的生成和演化,都回应了古希腊“自然”一词的本义,并成为生成论转向的标志。
四、科技发展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影响
科技给人类社会生活带来的便捷、舒适和全新的生活形式,人们由此将现代社会称为科技社会。
近代以来,科技活动主要以工业化的形式在世界各国渐次展开,观念、制度与技术的加速创新成为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人类社会出现了世俗化、科学化和民主化的时代潮流。
我们应该看到:
(1)由于缺乏对科技加速物质生产效应的反思,人类社会被拖入了盲目扩大生产和高消费的恶性循环之中,这显然是全球性生态危机的主要诱因。
(2)由于传统的价值判断受到科学实证思维模式的冲击,社会价值体系出现了世俗化的趋势,但是在打破了原有价值体系之后,现代社会尚未建构起能够取代传统伦理价值体系功能的新体系,因此出现了多层面的价值危机。
其中,有许多问题是由科技发展提供的新的可能性导致的,如避孕手段的出现和生殖技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性关系、婚姻和家庭问题的复杂化与社会性危机。
(3)工业化使现代社会成为一种高度技术化和组织化且人难以控制的世界,究竟是技术、组织在为人服务,还是人已异化为它们的奴隶?这是现代人的最大困惑之一。
此外,工业化的现代社会生产中的标准化思维模式已经渗透到人们物质乃至精神生活的所有方面,人的个性有被这种结构化、系统化、划一的形式所吞噬的危险。
(4)社会的知识化和专业分工趋势与社会生活民主化的潮流构成矛盾的两个方面,知识社会中知识的可共享性和知识垄断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知识分子的地位和作用成为一个敏感的话题。
其中,知识分子的专业权威性在伦理判断中的决定性影响如何与社会应对他们采取的监督相互协调,是一个尤为复杂的问题,而这个问题显然是与不同社会中的传统和现实相关的。
在西方,已经有条件讨论弱智者的权利和社会对他们的关怀;而在中国,正确树立
知识分子的权威性还是一桩需要努力的工作。
(5)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人类的交往方式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电视、电话、计算机网络的相继出现使地球成为一个村落,人们尚未理清大众传媒操纵舆论的是非曲直,就开始面对电脑网络空间中的虚拟现实,全球网络化的前景迫使人们反思新的数字化生存方式下社会结构的嬗变和人际关系的演进,广域性、虚拟性、匿名性和随机性的网际交往中的行为规范,已成为科技伦理实践的新问题。
五、总结离开开罗
虽然现代科技革命最早发端于资本主义国家,其发展“给资本主义带来了许多新变化”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但“现代科技革命的发展和应用”同样给社会主义带来了极为深刻的影响和变化。
我国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正是摆在面前的实例,通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我国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逐步的超越了众多发达国家经济水平,以往的传统手工制造业得到了大力发展,新兴科技正在国民生活生产中逐步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科技的发展正在改变我国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对我国在国际中的发言权奠定着重要的作用。
我们试图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和科技史观相统一”的前提出发对现代科技革命给社会主义国家带来的机遇、面临的挑战和社会主义的未来振兴,特别是现代科技革命与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等问题进行客观的论述和评价,为人们正确认识发展、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树立社会主义必胜信念,奉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资本论》《经济学手稿》》,《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