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记承天寺夜游优秀课件概要

记承天寺夜游优秀课件概要

记叙 描写 抒情议论
研习课文
教师点拨: 全文共分三层,请用四字短语简要概括。

记叙 ——寻伴夜游

(交代夜游的时间、地点、夜游原因)
天 寺 夜 游
描写 ——庭中月色
(描写庭中月光的澄澈)
抒情 ——月下感叹
议论
(惋惜无人赏月)
二、记叙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 时间: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 地点:
承天寺中庭
记承天寺夜游 随笔式小品文 解题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 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 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位于银川市பைடு நூலகம்西承天寺内,
天 寺
俗称“西塔”,是西夏王朝

的主要佛寺。始建于1050年,
距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塔
通高64.5米,异常俊秀挺拔。
学习目标:
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zǎoxìng qǐn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bǎi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
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自主释词译句通文意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里,
将要
门 高兴的样子 走动
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我)解开衣裳准备睡觉,看见月光照进堂屋的 门户,便很高兴地起来走动。
• 但:古义:只是;

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耳:古义:助词,相当于“ 而已”“罢了”;

今义:名词,耳朵。
• 闲人:古义: 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留连于光景之 人;

今义 与事无关的人
• 月色入户
户:古义:多指门;

今义:住户、人家
• 念无与为乐者 念:古义:考虑,想到;

今义:纪念,思念 ,读
• 五、特殊句子
• 主旨句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
如吾两人者耳。
自学指导一
• 一、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 • 二、按“记叙-描写-抒情”把全文分为三层, • 请用四字短语简要概括其内容。 • 三、记叙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 (小组合作学习,比一比,看哪组效率高)
自学交流: 一、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
写作背景
元丰二年,苏轼由于和当时主张革新、实行新法的 王安石政见不同,作诗讽刺新法,因而被捕下狱。后出 狱,责授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个有职无权的闲差,于是 他在郡城旧营地的东面开荒种地,有时也游乐于山水, 咏唱雄伟江山,感怀英雄人物,写下了许多极其动人的 散文和词,如《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
望海
月上
怀生
远明
》月


, 天

张共
九此
龄时
)

《“ 月举 下杯 独邀 酌明 》月
, ()
李 白
对 饮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古代诗词中含有“月”的诗句
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 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王维《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 石上流。 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解释红色的字词:
当堂检测
1、相与步于中庭 2、欣然起行
4、积水空明
5、藻荇交横
7、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念无与乐者 6、盖竹柏影也 8、怀民亦未寝
• 1、一同,一起;散步,漫步;前院 • 2、高兴、愉快的样子 • 3、想到 • 4、清澈透明 • 5、交叉错杂 • 6、原来是 • 7、只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罢了 • 8、睡觉
1、疏通文意,识记常用的文言词语。 2、欣赏文中清幽宁静的意境,背诵 全文。 3、结合文章的创作背景,品读“闲 人”含义,体会作者乐观旷达的胸怀。
听读课文, 听准字音,听清节奏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jiě
su元ì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
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
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
连词“原来是”
• 盖竹柏影也。
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哪个
地方
•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
只是 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语气词,相当于“而已”“罢了”
•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 一、古今异义
文言知识归纳
•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 _庭_下__如_积__水_空__明__,_水__中_藻__、_荇__交__横_,__盖_竹__柏_影__也__。_ 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
庭中月色(或:月色如水、月色空明)。
苏轼遭遇“文字狱”,被贬为黄州团练副 使,心情抑郁,但是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 借游赏山水等自然美景来消解内心的郁闷, 抚平心灵的创伤,表现了坦荡、旷达、笑对 人生的生活信条。学习本文,在感受庭院月 夜小景的同时,更感受到了他那从容应对苦 难的人格魅力。
古往今来,月亮是古代文学的重 要意象之一,描写月亮的文学作 品不计其数。大家想一想,你能 举出你学过的古诗词中含有“月” 的诗句吗?
主题
文中结尾句流露出作者 怎样的思想情感?
本文以行踪为线索,借景抒情,描 绘了承天寺澄澈透明的美妙月色, 透露出他在贬谪中的感慨深微而又 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全文小结
记 记叙 ——寻伴夜游

天 寺
描写 ——庭中月色

游 抒情 ——月下感叹
赏月的欣喜 人生的感叹 贬谪的悲凉 达观的胸怀
小结:
•盖
古义:原来是,表推测原因;

今义:器物上有遮盖作用的东西。
• 二、词类活用
• 例句:相与步于中庭。步:名词作动词,散步。
• 三、倒装句
• 相与步于中庭: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 (介宾短语后置,应为“相与于中庭步”)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
一样清闲的人罢了。(定语后置)
• 四、省略句 解衣欲睡:(我)脱下衣服准备 睡觉。(省略主语)
• 人物:
“我”和张怀民
• 事情的起因: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 事情的经过: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 事情的结果:相与步于中庭
研习课文
与苏轼对话
品读欣赏,把握情感
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寂寞 无聊,想出去走走; •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 月。
合作探究
• 1、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找出相关的 语句读一读)
积水 空明 藻荇 交横 竹柏影




皎洁、空明、清丽、淡雅、宁静
合作探究 结合全文内容,思考“闲人”含义。 提示:结合写作背景及当时作者的心态
• “闲人”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 你认为哪些语句与“闲”字有关?
答:“月色入户”透露其门庭冷落,“念无与乐者” 透露其交游之稀,“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更是透 露其闲。 • “闲”字的含义:一方面,它反映了作者当时身为“闲” 官的现实,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 同时,还包含着作者对世人忙于名利而辜负了良辰美 景的慨叹。
想 思考 游乐 ……的人 于是,就 到
•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因为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就承天寺寻找 张怀民。
也 睡 共同、一起 散步 庭院
•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清澈透明 水草
交叉错杂
•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 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
猜猜看 宁可食无肉,
不可居无竹。
赤壁 三父子 竹子 八大家
苏轼两游赤壁 父苏洵,弟苏辙 写下《赤壁赋》 并称为“三苏” 家之一
苏轼(1037-1101): 走近苏轼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 其为“苏东坡”。汉族,眉州人( 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 诗人,豪放派词人代表。与父苏洵 ,弟苏辙并称为“三苏” ,为“ 唐宋八大 家”之一。 (唐宋八大家:宋朝的苏洵、苏轼、 苏辙、曾巩、王安石、欧阳修,唐 朝的韩愈、柳宗元。)
• 2、请从修辞手法、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作 者写月的精妙之处。
品味语言 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
•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 竹柏影也
比喻 • 月色—积水 空明
• 竹柏—藻荇 交横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积水空明”来比喻庭院中月 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来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 倒影,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