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绪论1.人体生理学是研究A.人体物理变化的规律B.人体化学变化的规律C.人体正常功能活动的规律D.人体异常功能活动的规律E.人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2.内环境的稳态是指A.维持细胞外液理化性质保持不变B.维持细胞内液理化性质保持不变C.维持细胞内液化学成分相对稳定D.维持细胞内液理化性质相对稳定E.维持细胞外液理化性质相对稳定3.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指A.体液B.细胞内液C.细胞外液D.组织液E.血液4.维持机体稳态的重要途径是A.神经调节B.体液调节C.自身调节D.正反馈E.负反馈5.神经调节的特点是A.调节幅度小B.反应速度慢C.作用广泛和持久D.调节的敏感性差E.作用迅速、准确和短暂6.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A.反射B.反应C.适应D.正反馈E.负反馈7.下列生理活动不属于反射的是A.风沙入眼引起流泪B.闻到食物香味引起唾液分泌C.天气炎热引起出汗D.肾上腺素分泌过多,使心跳加快E.膀胱贮尿过多,引起排尿8.不属于反射弧的结构是A.感受器B.受体C.传入神经D.中枢E.效应器9.机体处于寒冷环境下,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是由于A.神经调节B.体液调节C.神经体液调节D.局部体液调节E.自身调节10.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相比,下述各项中错误的是A.神经调节发生快B.神经调节作用时间短C.神经调节的范围比较小D.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应E.神经调节起主导作用11.迷走神经传出纤维的冲动可看作是A.反馈信息B.控制信息C.控制系统D.受控系统E.前馈信息12.在自动控制系统中,从受控系统达到控制系统的信息称为A.控制信息B.反馈信息C.干扰信息D.参考信息E.偏差信息13.在人体生理功能的调控过程中,控制部分的功能活动随受控部分发出的信息加强而减弱,这样调控的过程称之为A.自身调节B.反射调节C.正反馈调节D.负反馈调节E.神经分泌调节l.C 2.E 3.C 4.E 5.E 6. A 7. D 8. B 9. C 10. D 11. B 12. B 13. D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1.下列哪种脂质成分几乎全部分布在细胞膜内侧,并与第二信使DG和IP3的产生有关?A.磷脂酰肌醇B.磷脂酰胆碱C.磷脂酰乙醇胺D.磷脂酰丝氨酸E.鞘脂2.下列哪种因素可影响细胞膜的“流动性”A.膜蛋白的含量B.膜蛋白的种类C.膜上的水通道D.脂质分子的排列形式E.糖类的含量和种类3.推测膜蛋白肽链中可能存在的跨膜a螺旋数目,其主要依据是肽链中所含的A.氨基酸总数目B.疏水性氨基酸数目C.亲水性氨基酸数目D.疏水性片段数目E.亲水性片段数目4.细胞膜内、外Na+和K+不均匀分布的原因是A.膜在安静时对K+通透性较大B.膜在兴奋时对Na+通透性较大C.Na+和K+跨膜易化扩散的结果D.Na+-Ca2+跨膜交换的结果E.膜上Na+泵的活动5.关于Na+跨细胞膜转运的方式,下列哪项描述正确?A.以单纯扩散为主要方式B.以易化扩散为次要方式C.以主动转运为唯一方式D.有易化扩散和主动转运两种方式E.有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两种方式6.葡萄糖或氨基酸逆浓度梯度跨细胞膜转运的方式是A.单纯扩散B.经载体易化扩散C.经通道易化扩散D.原发性主动转运E.继发性主动转运7.安静时细胞膜内K+向膜外移动是通过A.单纯扩散B.经通道易化扩散C.出胞D.经载体易化扩散E.入胞8.运动神经纤维末梢释放ACh属于A.单纯扩散B.原发性主动转运C.继发性主动转运D.出胞E.入胞9.允许水溶性小分子和离子等物质在细胞间通行的结构是A.化学性突触B.紧密连接C.缝隙连接D.桥粒E.曲张体10.在跨膜物质转运中,转运体和离子通道区别错误的是A.被转运物完全不同B.转运速率有明显差异C.有饱和现象D.转运体转运需耗能转E.运体可同时转运多种物质11.在心肌、平滑肌的同步性收缩中起重要作用的结构是A.化学性突触B.紧密连接C.缝隙连接D.桥粒E.曲张体12.下列哪种跨膜物质转运的方式无饱和现象?A.原发性主动转运B.受体介导入胞C.单纯扩散D.易化扩散E.Na+-Ca2+交换13.单纯扩散、易化扩散和主动转运的共同特点是A.要消耗能量B.顺浓度梯度C.需膜蛋白帮助D.被转运物都是小分子E.有饱和现象14. ACh在骨骼肌终板膜上实现跨膜信号转导的结构属于A.化学门控通道B.电压门控通道C.机械门控通道D.酶耦联受体E.G蛋白耦联受体15.下列哪种物质不属于第二信使A.cAMPB.IP3C.Ca2+D.AChE.DG16.以下关于可兴奋细胞动作电位的描述,正确的是A.动作电位是细胞受刺激时出现的快速而不可逆的电位变化B.在动作电位的去极相,膜电位由内正外负变为内负外正C.动作电位的大小不随刺激强度和传导距离而改变D.动作电位的传导距离随刺激强度的大小而改变E.不同的细胞,动作电位的幅值都相同17.峰电位由顶点向静息电位水平方向变化的过程称为A.极化B.去极化C.超极化D.复极化E.反极化18.神经细胞在产生动作电位时,去极相的变化方向是朝向下列哪种电位的变化方向‘?A.K+的平衡电位B.Na+的平衡电位C.Ca2+的平衡电位D.CF的平衡电位E.有机负离子的平衡电位19.在神经轴突膜内外两侧实际测得的静息电位A.等于K+的平衡电位B.等于Na+的平衡电位C.略小于K+的平衡电位D.略大于K+的平衡电位E.接近于Na+的平衡电位20.神经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A.仅有少量K+外流B.仅有少量Na+内流C.没有K+和Na+的净扩散D.有少量K+外流和Na+内流E.有少量K+和Na+的同向流动21.增加细胞外液的K+浓度后,静息电位将:•A.增大B.减小C.不变D.先增大后减小E.先减小后增大22.増加离体神经纤维浸浴液中的Na+浓度,则单根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超射值将A.增大B.减小C.不变D.先增大后减小E.先减小后增大23.单根神经纤维动作电位中,正后电位出现在A.阈电位之后B.超射之后C.锋电位之后D.负后电位之后E.恢复到静息电位之后24.神经纤维上峰电位的持续时间若为2. 0ms,则理论上每秒内所能产生和传导的动作电位数不可能超过A.100 次B.200 次C.400 次D.500 次E. 1000 次25.神经细胞在发生一次动作电位的全过程中,Na+的电化学驱动力A.持续增大B.持续减小C.由大变小而后恢复D.由小变大而后恢复E.没有变化26.骨骼肌终板膜上ACh受体阳离子通道与ACh结合而使Na+内流远大于K+外流,是因为A. ACh受体阳离子通道对Na+通透性远大于K+B.细胞膜两侧Na+浓度差远大于K+浓度差C.Na+的电化学驱动力远大于K+的电化学驱动力D.Na+平衡电位距离静息电位较近E.K+平衡电位距离静息电位较远27.神经细胞在接受一次阈上刺激后,兴奋性周期变化的顺序是A.相对不应期一绝对不应期一超常期一低常期B.绝对不应期一相对不应期一低常期一超常期C.绝对不应期一{氏常期一相对不应期一超常期D.绝对不应期一相对不应期一超常期一低常期E.绝对不应期一超常期一低常期一相对不应期28.运动终板膜上的受体是A.M受体B.Nt受体C.N2受体D.p受体E.a受体29.低温、缺氧或代谢抑制剂影响细胞的Na+-IT栗活动时,生物电的改变为A.静息电位值増大,动作电位幅度减小B.静息电位值减小,动作电位幅度增大C.静息电位值增大,动作电位幅度增大D.静息电位值减小,动作电位幅度减小E.静息电位值和动作电位幅度均不改变30.采用细胞外电极记录完整神经干的电活动时,可记录到A.静息电位B.锋电位C.锋电位和后电位D.单相动作电位E.双相动作电位31.阈电位是指一种膜电位临界值,在此电位水平上,神经细胞膜上的A.Na+通道大量开放B.ffa+通道少量开放C.Na+通道开始关闭D.lC通道大量开放E.K+通道开始关闭32.一般情况下,神经细胞的阈电位值较其静息电位值A.小40~50mVB.小10〜20mVC.小,但很接近D.大10〜20mVE.大40〜50mV33.关于终板电位的叙述,正确的是A.只有去极化,不出现超极化B.终板电位的大小与ACh的释放量无关C.终板电位是由Ca2+内流产生的D.有不应期E.是全或无的34.安静时阻碍肌动蛋白同横桥结合的物质是A.肌齊蛋白B.肌凝蛋白C.肌纤蛋白D.钙调蛋白E.原肌凝蛋白35.肌细胞中的三联管结构指的是A.每个横管及其两侧的肌节B.每个横管及其两侧的终末池C.横管、纵管和肌质网D.每个纵管及其两侧的横管E.每个纵管及其两侧的肌节36.当神经冲动到达运动神经末梢时,可引起接头前膜的A.钾离子通道开放B.钠离子通道开放C.钙离子通道开放D.氯离子通道开放E.氯离子通道关闭37.兴奋通过神经-肌肉接头时,ACh ,受体结合使终板膜A.对Na+、K+通透性增加,发生超级B.对Na+、K+通透性增加,发生去级化C.对Ca2+、K+通透性增加,发生超级化D.对Ca2+、K+通透性增加,发生去级化E.对ACh通透性增加,发生超级化38.关于骨骼肌收缩机制,下列哪条是错误的A.引起兴奋-收缩親联的离子是Ca2+B.细肌丝向粗肌丝滑行C.Ca2+与横桥结合D.横桥与肌动蛋白结合E.肌节缩短39.在骨骼肌细胞兴奋-收缩耦联过程中,胞浆内的Ca2+来自A.横管膜上电压门控Ca2+通道开放引起的胞外Ca2t内流B.细胞膜上NMDA受体通道开放引起的胞外Ca2+内流C.肌质网上Ca2+释放通道开放引起的胞内Ca2+释放D.肌质网上Ca2+栗的反向转运E.线粒体内Ca2+的释放40.有机磷农药中毒时,可使A.Ach合成加速B.Ach活性降低C.Ach释放量增加D.Ach水解减慢E. Ach受体功能变异41.重症肌无力患者的骨豁肌对运动神经冲动的反应降低是由于A.递质含量减少B.递质释放量减少C.胆碱酯酶活性增高D.受体数目减少或功能障碍E.微终板电位减小42.下列哪种毒素或药物能阻断骨II肌终板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A.河豚毒素B.阿托品C.筒箭毒D.心得安E.四乙铵43.引发微终板电位的原因是A.神经末梢连续兴奋B.神经末梢一次兴奋C.几百个突触小泡释放的AChD.—个突触小泡释放的AChE.自发释放的一个ACh分子44.肌张力最大的收缩是A.等长收缩B.等张收缩C.单收缩D.不完全强直收缩E.完全强直收缩45.短时间的一连串最大刺激作用于肌肉,当相继两次刺激间的时距小于绝对不应期,后一刺激则出现A.—连串单收缩B.—次单收缩C.无收缩反应D.不完全强直收缩E.完全强直收缩46.平滑肌中与Ca2+结合并引起肌丝滑行的蛋白质是AJI钙蛋白BJI凝蛋白C.肌纤蛋白D.钙调蛋白E.原肌凝蛋白47.多单位平滑肌的主要特点是A.静息电位不稳定B.具有自律性C.不受外来神经的支配D.不受化学递质的影响E.各细胞活动时各自独立48.平滑肌细胞被刺激时,钙离子来自A.钙调蛋白B.肌钙蛋白CJI质网D.细胞外液E.肌质网和细胞外液49.下列哪项不是平滑肌的特性A.横桥激活的机制需要较长时间B.细肌丝中含有肌钙蛋白C.活动所受的调控多种多样D.肌质网不发达E.肌丝结构不像骨髂肌那样整齐、规律和有序50.肌丝滑行理论的直接证据是骨骼肌收缩时A.明带和H带缩短,暗带长度不变B.明带缩短,暗带和H带长度不变C.暗带长度缩短,明带和H带不变D.明带、暗带和H带长度均缩短E.明带、暗带和H带长度均不变51.生理情况下,机体内骨骼肌的收缩形式几乎都属于九等张收缩B.等长收缩C.单收缩D.不#全强直收缩E.完全强直收缩52.骨骼肌细胞的钙释放通道主要位于下列处膜结构上A.连接肌质网B.纵形肌质网C.横管D.运动终板E.线粒体53.肌肉收缩中的后负荷主要影响肌肉的A.兴奋性B.初长度C.传导性D.收缩力量和缩短速度E.收缩性54.与骨骼肌收缩机制相比,平滑肌收缩A.不需要胞浆内Ca2+浓度升高B.没有粗、细肌丝的滑行C.横桥激活的机制不同D.有赖于Ca2+与肌钙蛋白的结合E.都具有自律性55.下列有关平滑肌收缩机制的各个环节中哪一环节与骨骼肌收缩相类似A.钙-钙调蛋白复合物的形成B.肌球蛋白轻链激酶的激活C.肌球蛋白轻链磷酸化D.横桥与细肌丝肌动蛋白结合EJI球蛋白轻链脱磷酸,粗细肌丝解离1.A2.A3.D4.E5.D6.E7.B8.D9.C 10.D 11.C 12.C 13.D 14.A 15.D 16.C 17.D 18.B 19.C 20.D 21.B 22.A 23.D 24.D 25.C 26.C 27.D 28.C 29.D 30.E 31.A 32.B 33.A 34.E 35.B 36.C 37.B 38.C 39.C 403 41.D 42.C 43.D 44.E 45.C 46.D 47.E 48.E 49.B 50,A 51.E 52,A 53.D 54.C 55.D第三章血液1.某一体重60kg健康成年人,其体液量为A. 25 kgB. 36 kg C, 45 kgD. 56 kgE. 42 kg2.全血的比重主要取决于A.白细胞数量B.渗透压的高低C.红细胞数量D.血浆蛋白含量E.血小板数量3.构成血浆晶体渗透压的主要成分是A. NaClB.KC1C. CaCl2D. MgCl2E.白蛋白4.血衆胶体渗透压的生理作用是A.调节血管内外水的交换B.调节细胞内外水的交换C.维持细胞正常体积D.维持细胞正常形态E.决定血浆总渗透压5.下列哪项为等张溶液A. 0. 9%NaCl溶液B. 10%葡萄糖溶液C. 1. 9%尿素溶液D. 20%甘露醇溶液E. 0. 85%葡萄糖溶液6.成年人的造血组织是:A.肝脏B.脾脏C.胸腺D.所有骨髓腔的骨髓E.扁骨及长骨近端骨骺处骨髓7.某患者在胃大部分切除后出现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原因是对哪项物质吸收障碍A.蛋白质B.叶酸C.维生素B12D.脂肪E.铁8.低温C存较久的血液,血浆中哪种离子浓度升高A. Na+B. K+C.C1—D. Ca2+ e! HC03'9.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是由于人体内缺乏A.铁B.铁和蛋白质C.维生素B12和叶酸D.促红细胞生成素E.维生素B610.下列哪种物质是制造血红蛋白必需的?A.维生素B12B.维生素KC.叶酸D.铁E.内因子11.造血微环境不包括下列哪个因素?A.基质细胞B.造血干细胞C.细胞外基质D.造血调节因子E.神经和血管12.血管外破坏红细胞的主要场所是A.肾和肝B.脾和肝C.胸腺和骨髓D.淋巴结E.肺13.红细胞悬浮稳定性差时,将发生A.溶血B.血栓形成C.叠连加速D.脆性增加E.凝集反应14.在白细胞中数量最多的是A.淋巴细胞B.单核细胞C.中性粒细胞D.嗜酸性粒细胞E.嗜碱性粒细胞15.止血栓能正确定位于血管受损部位,依赖于血小板的A.粘附B.聚集C.收缩D.吸附E.释放16.内源性凝血的始动因素是A.凝血因子IV被激活B.因子XI被激活C.血小板破裂D.凝血酶的形成E. III因子被激活17.血凝块的回缩是由于A.纤维蛋白收缩B.红细胞叠连C.白细胞变形D.血小板收缩蛋白收缩E.红细胞破裂18.肝硬化病人容易发生凝血障碍,主要是由于A.血小板减少B.某些凝血因子合成减少C.维生素K减少D.抗凝血酶III减少E.血中抗凝物质增加19.枸橼酸钠抗凝的机制是A.与血浆中的Ca2+结合形成可溶性络合物B.去掉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C.破坏血浆中的凝血酶原酶激活物D.与血浆中的Ca2+结合而沉淀E.可抑制丝氨酸蛋白酶的活性20.可加强抗凝血酶III活性的物质是A.柠檬酸钠B.草酸钾C.维生素KD.肝素E.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21.通常所说的血型是指A.红细胞膜上特异性受体类型B.血浆中特异性凝集素类型C.血浆中特异性凝集原类型D.红细胞膜上特异性凝集原类型E.红细胞膜上特异性凝集素类型22.与临床关系最为密切的血型系统是A. AB0血型和Rh血型B. MNSs血型C. Kell血型D. Lewis血型E. Kidd血型23.新生儿溶血性贫血可能发生在A.Rh阳性母亲所生Rh阳性婴儿B.Rh阳性母亲所生Rh阴性婴儿C. Rh阴性母亲所生Rh阳性婴儿D.Rh阴性母亲所生Rh阴性婴儿E.B和D都可能24.某人的血细胞与B型血的血清凝集,其血清与B型血的血细胞不凝集,此人的血型为A.A型B.B型C.0型D.AB型E. A亚型25.输血的原则为A.只要血型相同,可不做交叉配血B.紧急情况下可大量输0型血给其他血型的受血者C.只要交叉配血主侧不凝集便可大量输MD.输同型血并交叉配血试验,主侧和次侧都不凝集E.如第1次配血相合输血顺利,第2次接受同一献血员血液不必做交叉配血26.在我国,哪种血型的人难以找到供血者A.AB型,Rh阴性B.AB型,Rh阳性C.A型,Rh阴性D.B型,Rh阳性E.0型,Rh阳性l.B 2.C 3. A 4. A 5. A 6. E 7. C 8. B 9. C 10. D 11. B 12. B 13. C 14. C 15. A 16. B 17. D 18. B 19. A 20. D 21. D 22. A 23. C 24. D 25. D 26. A第四章血液循环1.关于心动周期的论述,哪项是错误的A.心室开始收缩,作为一个心动周期的开始B.通常心动周期是指心室的活动周期而言C.舒张期大于收缩期D.房室有共同收缩的时期E.心动周期持续的时间与心率有关2.在心动周期中,占时间最长的是A.心房收缩期B.等容收缩期C.等容舒张期D.射血期E.充盈期3.心动周期中,心室的血液充盈主要取决于A.胸内负压促进静脉血回流B.心房收缩的挤压作用C.心室舒张时的“抽吸”作用D.骨豁肌的挤压作用促进静脉血回流E.血液的重力作用4.射血分数的概念与下列哪个因素有关A.回心血量B.心输出量C.等容舒张期容积D.心室收缩末期容积E.心室舒张末期容积5.在一次心动周期中,室内压升高速度最快的是A.心房收缩期B.等容收缩期C.快速射血期D.减慢射血期E.等容舒张期6.心动周期中,在下列哪个时期左心室容积最大A.等容舒张期末B.快速充盈期末C.快速射血期末D.减慢射血期末E.心房收缩期末7.在等容收缩期A.房内压>室内压>主动脉压B.房内压<室内压>主动脉压C.房内压=室内压>主动脉压D.房内压<室内压<主动脉压E.房内压>室内压<主动脉压8.第一心音的产生主要是由于A.半月瓣关闭B.半月瓣开放C.房室瓣开放D.房室瓣关闭E.血液冲入心室,前起心室壁振动9.房室瓣开放发生在A.等容收缩期末B.心室射血期初C.等容舒张期初D.等容收缩期初E.等容舒张期末10.第二心音的产生主要是由于A.心室收缩时,血液冲击半月瓣引起的振动B.心室收缩时,动脉_突然开放时的振动C.心室舒张时,动脉管壁弹性回缩引起的振动D.心室舒张时,半月瓣迅速关闭时的振动E.心室收缩时,血液射入大动脉时冲击管壁的振动11.在心动周期中,房室瓣关闭至房室瓣开放的时程相当于A.心房收缩期B.心室收缩期C.心室舒张期D.心室舒张期+等容收缩期E.心室收缩期+等容舒张期12.正常人心率超过180次/分时,引起心输出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A.等容收缩期缩短B.快速射血期缩短C.减慢射血期缩短D.等容舒张期缩短E.心室充盈期缩短13.左心与右心相比,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左心室的搏功大于右心室B.肺动脉压仅为主动脉压的1/6C.左心与右心的搏出量基本相等D.右心室的后负荷大于左心室E.右心室的压力变化幅度小于左心室14.健康成年男性静息状态下,心输出量约为A. 3-4. 5L/minB. 5-6L/minC. 6. 5-8L/minD. 7. 5-9L/minE. 9-10L/min15.心室肌的前负荷可以用下列哪项来间接表示A.收缩末期容积或压力B.舒张末期容积或压力C.等容收缩期容积或压力D.等容舒张期容积或压力E.舒张末期动脉压16.下列关于异长调节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A.通过异长调节可使静脉回流量与搏出量重新平衡B.搏出量取决于心室舒张末期容积C.通过改变心肌兴奋一收缩耦联的过程来调节心脏泵血机能D.通过肌小节长度改变来调节心脏泵血机能E.可以防止心室舒张末期压力和容积发生过久和过度的改变17.正常心室功能曲线不出现降支的原因是-A.心肌的静息张力较小B.心肌肌浆网的钙储备较少C.心肌的伸展性较小D.心肌的贮备能量较多E.心肌收缩的潜在能力较大18.心室功能曲线反映下述哪两者之间的关系A.每搏输出量和心输出量B.每搏功和心室舒张末期压力C.每搏输出量和心率D.每搏功和心率E.心输出量和每搏功19.在去甲肾上腺素作用下,心室功能曲线移位的方向是A.正上方B.左上方C.左下方D.右上方E.右下方20.在心肌的前负荷和收缩能力不变的情况下,增加后负荷可使A.等容收缩期延长B.射血期延长C.等容舒张期延长D.心室充盈期延长E.每搏输出量不变21.心室肌的后负荷是指A.心房压力B.快速射血期心室内压C.减慢射血期心室内压D.大动脉血压E.等容收缩期初心室内压22.心肌的等长调节是通过改变下列哪个因素来调节心脏的泵血功能A.心肌初长度B.肌小节的初长度C.横桥联接的数目D.心肌收缩能力E.心室舒张末期容积23.有关心力贮备,以下哪项说法是错误的A.心力贮备也称栗功能备B.收缩期Jt!备大于舒张期贮备C.心力JC备取决于心率贮备及搏出量C备D.若甲、乙二人在静息时心输出量相同,则他们的心力贮备也应一致E.心力贮备是指心输出量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加的能力24.形成心室肌动作电位平台期的离子流包括A.Na+内流,K+内流B.Ca2+内流,K+外流C.K+内流,Ca2+外流D.Ca2+、Na+内流,K+外流E.Ca2+外流,Na+内流25.区分心肌快、慢反应细胞的主要依据是A.静息电位的大小B.0期去极化的速率C.平台期的长短D.动作电位复极化的速度E. 4期有无自动去极化26.心室肌细胞与浦肯野细胞动作电位的主要区别是A. 0期去极化的速度和幅度B.1期复极化的速度C.平台期复极化的机制D. 3期复极化的机制E. 4期自动去极化的有无27.下面关于心室肌细胞Na+通道的描述,哪一项是错误的A.是电压依从性的B.激活和失活的速度都很快C.选择性较强,只有Na+可以通过D.是形成快反应细胞动作电位0期的离子流E.在去极化到一40mV时被激活28.关于心室肌细胞Ca2+通道的描述,下面哪一项是错误的A.是电压依从性的B.选择性高,只允许Ca2+通透C.激活的阈电位水平约为一40mVD.激活、失活以及再复活所需时间均比Na+通道长E.可被维拉帕米所阻断29.快反应自律细胞4期自动除极主要是由于A.If通道开放使Na+内流逐渐增强B.T型钙通道的激活和Ca2+内流C.持续的钾离子内流D.钾离子外流减少E.氯离子外流30.轻度高血钾引起心肌兴奋性升高的原因是A.静息电位绝对值减小,距阈电位水平的差距缩小B.阈电位水平下移C.细胞膜对钾的通透性减小D.静息电位绝对值增大,距阈电位水平的差距增大E.细胞膜对钠的通透性增大31.当血钾逐步升高时,心肌的兴奋性A.逐步升高B.逐步降低C.先升高后降低D.先降低后升高E.不变32.下面关于窦房结细胞动作电位的描述,哪项是不正确的A.最大复极电位为-70mVB.阈电位为-40raVC.无明显的复极1期和平台期D.除极幅度小于浦肯野细胞E. 0期除极时程比浦肯野细胞短得多33.窦房结能成为心脏正常起搏点的原因是A.最大复极电位仅为-70mVB.阈电位为-40raVC.0期去极速度快、D.动作电位没有明显的平台期E. 4期去极速率快34.下述关于超速驱动压抑的描述,哪一项是不正确的A.频率差别愈大,抑制效应愈强B.高频起搏点驱使低频起搏点进行低频率搏动C.窦房结停搏后,首先由受压抑程度较小的房室交界起搏D.窦房结对心室的控制中断后,可出现一段时间的心室停搏E.需暂时中断人工起搏器时应逐步减慢其驱动频率35.房室延搁的生理意义是'A.使心肌动作电位幅度增加B.使心肌有效不应期延长C.使心室肌不会产生完全强直收缩D.增强心室肌收缩能力E.使心房和.心室不会同时收缩36.在下述关于心肌传导性的描述中i一项是错误的A.心肌细胞直径细小,传导速度慢B.动作电位幅度大,传导速度快C.动作电位0期去极速率慢,传导速度慢D.邻近细胞阈电位水平下移,传导速度快E.心肌处在超常期内,传导速度快37.心室肌有效不应期的长短主要取决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