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管理学复习提纲第一章绪论1、在土地管理学中如何理解土地这一实体?答:土地管理学中的土地是地球表面的陆地和水面的总称,是由气候土壤地貌水文岩石植被等构成的自然历史综合体,并包含人类活动的成果(物化劳动和活劳动),以上要素都是土地的一部分,土地的质量和用途取决于全部构成要素的综合影响。
此外,对土地含义的进一步解释:A、土地是有限的、稀缺的自然产物(资源),涉及生态保护,可持续发展B、土地是稀缺的自然产物,在人类的利用中赋予其经济属性。
会产生经济收益,凝聚劳动使土地增值C、土地也是不动产,是有形的土地实体与无形的土地权利的统一体。
必须准确界定其产权关系,包括产权类型、归属和期限等D、不光是地表,还有地上空间和地下空间。
在土地管理中要准确界定土地的四至和上下空间,地上地下空间的权属关系,地上的通行、采光等关系等。
E、主要是陆地和内陆水域。
2、如何理解土地的职能?答: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理解:A、土地作为资源的职能:具养育、支撑、储藏等功能,是人类的立足场所,生存条件,是实现任何生产所必需的物质条件。
B、土地作为资产的职能,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a:能为拥有者产生收益或增值。
土地所有权乃是一切财富的最初源泉。
b:土地作为财产能体现拥有者的经济和社会地位。
不动产,始终是利益集团和个人追求的对象。
c:土地作为财产可作为投资的手段:招商引资,抵押融资,不动产的融资信用。
3、按土地用途分,土地可分为三大类:农用地、建设用地、其他用地4、土地管理:土地管理是国家的基本职能之一,国家通过立法机构将意志规范化并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并由国家管理机关(各级人民政府和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来保证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从而达到国家管理土地的目的。
5、土地管理的主要内容有:地籍管理、权属管理、市场管理、利用管理、督察管理、税务管理。
其中地籍管理是基础,利用管理是核心。
6、土地管理的方法有:行政方法、法律方法、经济方法和技术方法等。
其中行政方法有:行政命令、规定、通知、指示法律方法有:法律、法规和条例经济方法有:价格、税收、信贷、利息、利润、工资、资金、罚款等技术方法有:测量、计算、统计、分析、评估、预测等7、土地资源配置:它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分配将不同程度地影响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结构和比例关系。
有关部门、经济组织和个人,以不同的权利,带着不同的目的,参与这个过程,他们的合力最终决定土地资源的配置。
8、1991年确定了每年的6月25日为全国土地日。
第二章土地制度与土地政策1、土地制度:是国家关于土地的所有、使用和管理的,由法律体系所规范的关于土地的社会行为准则。
通常包括土地所有制度、土地使用制度和土地管理制度。
土地管理制度:也叫土地管理体制,是指土地管理机关的设置、行政职能权限的划分及土地管理的基本运行方式和原则的总称。
2、中国现行的土地所有制: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分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两种形式。
全民所有土地的所有权由代表国家行使。
国务院3、哪些土地属国家所有?哪些土地属农民集体所有?答:宪法第10条规定:城市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
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也属于集体所有。
宪法第9条规定: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资料,都属于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由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除外。
4、土地所有权可以买卖吗?答:在我国现行的土地公有制条件下,土地所有权是不能买卖的,也不能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
我国土地所有权的转移只有一种形式的单向流动,即国家通过对集体土地的征收,集体土地所有权转移为国家所有。
5、简答我国的土地使用制度。
答:A、我国城镇国有土地使用制度:土地(有限期)有偿使用与行政划拨方式并存的土地使用制度。
a、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土地仍属国家所有,采取拍卖、招标、挂牌等方式将土地使用权有偿、有限期地出让、出租、抵押或者用于其他经济活动,合法权益受国家法律保护。
b、土地行政划拨制度:将国有土地无偿划拨给各企事业单位或个人使用,或将集体土地通过征收转变为国家所有,再将土地使用权划拨给国家企事业单位使用。
B、我国农民集体土地的农用地使用制度:1953-1978年,是农民集体所有,农民集体使用;1978年以后,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属农民集体所有,但归农民家庭(以户为单位)使用;2002年十七次代表大会以后,我国实行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允许土地经营承包权流转。
C、我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使用制度:基本为行政划拨式,用于农民住宅、乡镇企业和村镇基础设施。
涉及到权属变更的,要到土地登记机关进行登记和变更。
但目前某些试点地区允许农民集体建设用地进入土地交易市场,与城镇建设用地同地同价同权。
6、简述我国土地制度的历史变迁。
答:不同时期土地制度不同,具体如下:A、原始社会时期:不存在国家,虽然氏族部落可能有一些对土地的管理措施,但不存在对土地的行政管理。
B、奴隶社会:夏至商朝,逐渐形成井田制:土地归国王和奴隶主所有,一定程度上算国有,平民均可从国家领到一定量土地,老死交回。
国家通过土地将人口拴附在土地上,不得买卖土地。
C、进入封建社会后,国有和私有并存,国有主要为山林荒滩等未利用地。
土地均分和兼并的矛盾斗争与循环往复。
一朝初平时,在恢复生产时鼓励土地分散经营,土地配置相对较均衡,但随着国家经济的稳定,土地私有和集中便开始加剧,阶级矛盾加剧。
唐宋至清时,在土地税收和测量方面,改革甚多,唐时出现两税法(人口和土地分别交税,户税和地税)、方田均税法、经界法等。
开始重视对土地的丈量清查工作。
D、建国后:城市土地最初属国有和私有并存,对公有地收地租,1953年以后地租大幅下滑,后渐属国家所有,土地无偿使用。
农用地则变化较大,1949-1953年是农民土地所有制(土地私有);1953-1957年土地由农民私有转向集体所有;1957-至今,农民集体土地所有制。
1978年以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所有权归集体,但使用权归农户。
1987年深圳国有土地第一次公开拍卖,国有土地开始有偿使用,1988年,国务院决定在全国城镇普遍实行收取土地使用费(税),试行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定期出让土地使用权。
并在宪法修正案中将有关不得出租土地的条文修改为:土地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
同年修订通过的土地管理法,也确定了土地所有权与土地使用权相分离的原则,土地使用权可依法转让的原则,实行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原则。
1990年5月,国务院颁布了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外商投资开发经营成片土地暂行管理办法,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在全国推开。
但此时出现耕地减少速度增快现象,1997年起,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的通知》,开始实施世界上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措施。
此后不断出现新的土地有偿使用方面的尝试和规章,减少土地协议出让和划拨。
农村建设用地和农用地的入市等思想的出现和实现。
7、简述我国的土地管理制度。
答:我国土地管理制度的历史演变,表现为由多头管理到垂直集中管理。
1982年以前,我国土地管理属多头分散管理,农业部、建设部、水利部、林业部等,这期间乱占滥用、浪费土地现象非常明显、严重。
1957-1078年,我国减少1245万公顷耕地,每年平均减少26万公顷。
这时土地现状表现为:土地资源数量不清,权属混乱,乱占滥用现象严重。
此时土地管理的主要内容:农村进行土地改革,查清土地数量和质量,分配土地,颁发土地证书及处理纠纷。
提倡精耕细作,改善灌溉条件,鼓励开荒。
城市为地籍清理和土地登记,依法收地产税,绘制1:500的产权图,建立地籍档案,编制公地和无主地册等工作;制定各种土地管理的法规,开展农业土地规划,进行城市规划试点,1963年第一次全国土壤普查工作。
至后期农村耕地锐减,破坏污染和水土流失。
城市土地私自买卖、租赁现象严重。
1982年在农牧渔业部内设土地管理局,依法统一管理全国土地。
不足是级别低,管理权限不足;1979-1986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
1986年国务院下设土地管理局,1998年设国土资源部,履行全国国土资源的规划、管理、保护与合理利用及监督检查职能。
确定了五级土地管理机构的设置:国土资源部、省级国土厅、地市级国土局、县级国土局、乡级土管所。
土管部门为地方政府的的工作部门,人员编制由地方政府管理,任免由上级土管部门和地方共同决定。
中央制定政策,地方执行政策,中央给地方提供业务指导。
确定了我国土地管理的目的:促进土地资源的有效配置,支持社会可持续发展。
根本目标:保护耕地、限制建设用地扩张,保护生态。
1984-1996年全国第一次土地调查。
从其他国家的国土机构设置来看,多种形式并存,但总体看来,存在由多头向集权的发展。
8、土地政策:政府机构制定的,和土地有关的各种法规、条例、决定、通知等,所有国家都将土地政策作为治国安邦的重要政策。
9、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指通过调控土地供给数量、供给结构、供给方式、供给时序等对宏观经济运行施加影响。
发达国家很少采用土地政策进行宏观经济调控。
成熟市场国家基本上采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工具,几乎没有采用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先例。
当然其会利用城市规划或土地规划对经济和土地利用进行控制,但其基本属于微观管制。
其原因是发达国家土地私有,政府对土地市场的控制间接而薄弱。
但中国由于特殊的中国现实和中国国情,存在土地政策参与宏观经济调控的必然性和可能性,表现在:a、耕地保障的严峻性;b、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阶段,土地利用结构正处于急剧转型时期;c、正处于市场化转轨时期,市场机制不完善,政府调控缺乏经验,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传导机制不顺畅,经济手段的调控不显著;d、中国政府对土地及土地市场的近乎完全的掌控。
通过对全国土地供应总量和供应结构(各年度、各地区、分用途的供地量),对土地市场、房地产市场乃至宏观经济产生重要影响。
e、经济是否过热,与房地产业的状况及地方政府主导的部分地区、行业的投资过度有关,土地是关键因素。
10、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典型做法:A、将土地供给政策与产业政策协调配合:即依据国家产业政策来供地,凡国家鼓励类项目,要积极供地;国家限制类项目,要限制供地;国家禁止类项目要禁止供地。
B、通过财政传导渠道实现,其调控过程表现为:土地供给增加,土地收入增加,财政支出增加,带动宏观经济增长。
反之亦然。
我国于2003年尝试使用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
第三章地籍管理(可不看)1、地籍:记载土地的位置、界址、数量、质量、权属和用途等基本状况的簿册、图。
自古已有,但古略今详,叫法不一,初为田赋清册,砧基簿、明朝时名鱼鳞册。
古地籍多只为税收服务,今还涉及制定土地利用总规、城市规划、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开展土地保护和产权保护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