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启用并使用完毕前2018年威海市高考模拟考试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宋代城市的社会救助陈国灿中国古代的社会救助在很长时期里主要局限于官方主导的赈灾救荒和民间宗族的内部互助,两者均以乡村地区为重点,多属于对特定对象的临时性、应急性举措。
进入宋代,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城市社会救助日趋活跃,不仅打破了原有的救助格局,而且引发传统救助结构与模式的一系列变革。
宋代城市社会救助是政府面对城市转型和社会变革所作出的一种反应。
入宋以后城市发展空前兴盛,日益突破原有政治和军事性质所构成的限制,开始形成具有一定自主性的文明形态和社会体系。
但城市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社会关系的快速变化,也带来激烈的社会竞争,导致居民贫富分化日趋严重,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政府不得不调整政策,结合城市社会的特点,探索有别于传统荒政的救助体制。
嘉佑二年,宋仁宗下诏,令天下设置广惠仓,用以救助各地“在城老幼贫乏不能自存者”。
这是宋廷首次颁布面向全国的城市救助政策,也是首个全国性的城市救助机构,由此形成以广惠仓救助城市、常平仓救助乡村的格局。
此后,宋廷又陆续颁行一系列救助政策和措施,包括针对无业流浪人员的“惠养乞丐法”、针对鳏寡孤独疾病残废人员的“居养令”、针对各类穷困居民的“助葬之法”等。
及宋徽宗即位,进一步加强官方救助力度,推进救助活动的制度化,形成了济、养、赈结合的较为全面和系统的城市救助体系。
与传统荒政侧重于对灾荒民众的临时性救助不同,围绕城市建立的官方救助,以日常性的贫困救济和生活保障为重点,其救助对象涉及各种城市“贫民”和“穷民”。
所谓“贫民”,包括资产微薄的坊郭下等主户和没有资产的客户等,“一日失业,则一日不食”,极易陷入破产困境;所谓“穷民”,包括老幼孤寡、疾病残废、流浪乞丐等,需要依靠救助才能生存。
从救助类型来看,除了临时赈济,更主要的是预防性救助和补偿性救助。
民间救助是宋代城市社会救助体系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随着市民阶层的发展壮大和市民社会意识的不断增强而兴起的。
从救助活动主体来看,参与城市民间救助的涉及工商业者、官僚士人、佛道人员等众多社会群体。
相对而言,作为市民阶层主体的工商群体最值得关注。
他们以积极的姿态参与各种社会救助,固然与传统施恩思想和官方政策鼓励有关,但更主要的是出于社会责任和义务意识。
从救助活动内容来看,城市民间救助主要是对贫乏困顿之人的饥寒救济,以帮助他们维持最基本的生活。
在部分城市,由大家富室轮流救济,形成连续性的常规活动。
从表面看,宋代城市社会救助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不过是官方主导、官民结合的传统救助模式由乡村向城市的移植。
但实际上,城市和乡村对社会救助有着不同的需求,城市救助活动既有别于此前历史上的传统形态,也与乡村民间救助存在很大的差异,它表现为救助对象的开放性和广泛性,救助活动的日常性和系统性,救助行为的组织性和规范性等。
(选自《光明日报》2018年3月,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进入宋代,日趋活跃的城市社会救助打破了原有的救助格局,引发传统救助结构与模式的变革。
B.宋代城市救助政策和救助机构始于广惠仓的设置,由此形成以广惠仓救助城市、常平仓救助乡村的格局。
C.宋代城市官方救助以日常性的贫困救济和生活保障为重点,其类型包含了临时赈济、预防性救助和补偿性救助。
D.宋代城市民间救助突破了民间宗族的内部互助,其参与主体涉及工商业者、官僚士人、佛道人员等众多社会群体。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关于宋代城市社会救助体系,文章先交代其背景和成因,然后阐述了其两大组成部分,最后总结了这一体系的主要特点。
B.全文按时间顺序,论述了宋代城市社会救助体系形成、发展的过程,其中重点论述了城市官方救助体系建立和完善的过程。
C.对宋代城市官方社会救助,文章主要围绕救助政策、措施、对象等进行论述,而对民间救助则重点介绍了救助活动的主体和内容。
D.文章运用对比论证法,将传统荒政救助体制与宋代城市社会救助体制进行对比,论述了救助体制在宋代的发展与变革。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宋代城市发展空前兴盛,开始形成具有一定自主性的文明形态和社会体系,这促使政府调整政策,探索新的救助体制。
B.宋代围绕城市建立的官方救助,以城市贫民和穷民为救助对象,这意味着乡村地区已不再是宋代社会救助的重点。
C.如果不是市民阶层社会意识不断增强,即便有传统施恩思想以及官方的鼓励政策,宋代城市民间救助也无法兴起和发展。
D.宋代城市社会救助看似沿用了官方主导、官民结合的传统救助模式,但其救助结构已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很大改变。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 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桃花源在哪里?梁衡中国文学史上有许多的游记名篇,也造就了许多的山水品牌,成了今天旅游的新卖点。
但让人吃惊的是,一个虚构的桃花源却盖过了所有的真山水,弄得国内只要稍微有一点姿色的风景,就去打桃花源的牌子,难辨真伪。
桃花源成了风景的偶像。
凡偶像都代表一种精神,而精神的东西是既无形又可幻化为万形。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一处风景,但绝不是单纯的风景,它是被审美的汁液所浸泡,又为理想的光环所笼罩着的山水。
桃花源不是小石潭、滕王阁,也不是月下赤壁、雨中西湖。
它是神秘山口中放出的一束佛光,是这佛光幻化的海市蜃楼。
《桃花源记》是一个多棱镜,能折射出每一个人心中的桃花源,而每一个桃花源里都有陶渊明的影子,一处桃源一陶翁。
我见到的第一个桃花源是在福建武夷山区。
当游人气喘吁吁地翻过名为“天游”的石山顶,自天而降,或溯流而上,游完九曲,弃筏登岸时,身已累极,心乏神疲,忽眼前一亮,见一竹篱小墙。
穿过篱笆小门,地敞为坪,青草如茵,草坪尽处一泓碧水如镜,整座红色的山崖倒映其中,绿树四合,凉风拂衣,汗热顿消。
正是陶诗“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
凯风因时来,回飙开我襟”的意境。
这时席地而坐,仰望“天游”之顶,见人小如蚁,缘壁而行;俯视池水之中,蓝天白云,悠然自得。
这武夷山里不知过往了多少名人。
明代大将军戚继光在南方抗倭之后又被调到北方修长城,曾路过此地,在这里照影洗尘,竟激动得不想离去。
他赋诗道:“一剑横空星斗寒,甫随平虏复征蛮。
他年觅得封侯印,愿与君王换此山。
”而陆游、辛弃疾在不得志之时,甚至还在这里任过守山的官职。
他们在绚烂过后更想要一个平淡,做一个桃花源中人。
辛词写道:“今宵依旧醉中行。
试寻残菊处,中路候渊明。
”我看到的另一处桃花源是在湖北恩施。
这里是湘、鄂、黔交界的武陵山区,《桃花源记》正好说的是武陵人的事。
当地人以此附比桃花源也算言之有据,比别处更多一点骄傲。
况且,这里地处偏远,至今还保有极浓的世外桃源的味道。
武陵山区多洞,这洞大得让你不敢去想,而洞深几许到现在也没有探出个所以。
这比陶渊明说的“桃林夹岸,山有小口,豁然开朗”更要神秘。
那天我们就在山洞里的一个千人大剧场看了一台现代武陵人的歌舞演出,真是恍若隔世,不知梦在何处。
最动人的是情歌演唱。
男女歌手分别站在舞台两侧的两个山头上引吭高歌。
还有哭嫁歌。
婚嫁本是喜事,但女儿出嫁要哭,大哭,不舍爹娘,不舍闺友。
哭,且能成歌,有腔有调,有情有韵。
这是桃花源中的歌。
是在武陵山中的时光隧道中听到的魏晋声、秦汉韵啊。
那天演的又有丧葬歌。
人之大悲莫过于死,但这么悲伤的事却用唱歌来表达。
你看那个主唱的男子,击鼓为拍,踏歌而舞,众人起身而合,袖之飘兮,足之蹈兮,十分地洒脱。
生死有命,回归自然,仿佛到了一个生死无界,喜乐无忧的神仙境界。
在歌声中我听到了陶渊明那首自己拟的《挽歌》:“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
”武陵人这洒脱的《丧歌》,那源头竟是陶公的《挽歌》啊,你不得不承认这山洞里的桃源世界确实还在继续着陶渊明所创造的那个生命境界和审美意境。
一日,我们来到一处万亩桃林。
正是开花季节,晚照中红浪滚滚,一直铺向天边。
我们随意选了一处半山腰的“农家乐”,在院子里摆桌吃饭。
席间喝米酒,唱古老的歌,摔酒碗。
主人对我们这些山外来人更是十分亲热。
有如《桃花源记》所言:“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又如陶诗:“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得欢便作乐,斗酒聚比邻。
”他们不知道什么戚继光曾经要用功名换山水。
但他们知道这里就是桃花源,是他们的家,祖祖辈辈都这样自自然然地生活着。
桃花源不只是风景,而是一种生活符号,一种文化标记。
(节选自梁衡《心中的桃花源》,有删改)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A.桃花源成为风景的偶像,是因为它不同于一般的风景,它寄托着人们对理想状态的向往,是一种意蕴丰富的文化标记。
B.作者将桃花源比作“佛光幻化的海市蜃楼”,体现了桃花源的虚无缥缈和无迹可寻。
C.文章大量引用陶渊明诗文,以此体现“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不一样的桃花源”,突出桃花源的文化意味,使文章更富文采。
D.文章记叙现代武陵人唱歌、跳舞、喝酒等生活场景,与《桃花源记》描写的生活形成对比,突出了现代武陵人生活的富足和欢乐。
5.文中写到的两处桃花源,各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5分)6.结合文本,谈谈以“桃花源在哪里?”为题有什么好处。
(6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网购成为一种新潮的购物方式,这种购物模式有着不同于传统商品交易的特点,它的方便快捷、物美价廉、省时省力成为吸引消费者的最大优势。
然而,随着互联网交易的发展,网购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主要表现在:网上商品的描述与图示和实物不符,导致买家实际收到商品与网上认购商品存在较大差异;网上交易安全缺乏保障,可能出现网络诈骗、消费者信息泄露等安全隐患;而一旦产品出现问题,由于地域不同、信息不对称等可能造成责任主体不明确、证据不足等情况,从而出现消费者索赔困难等问题……如何维护网购消费者的权益成为网民争相讨论的热点话题。
(摘编自张玉来《论网络购物中消费者权益的法律保障》)材料二:2016年关于Array网购消费者维权情况的部分调查数据(资料来源于中国消费者协会《网购诚信与消费者认知调查报告》)材料三:《人民周刊》:在您看来,当前网购消费者维权的难点在哪?刘俊海:当前,以网购为代表的互联网消费越来越活跃,但是由于创新有余、诚信不足,发展有余、规范不足,导致网购领域维权事件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