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常见中医治疗方法

常见中医治疗方法


肾盂:位于腰部,在第二腰椎棘突旁开1.5寸处。 大抒穴:在背部,当第一胸椎脊突下,旁开1.5寸
注意事项: 1.贴敷期间的饮食应清淡,应慎食海鲜、牛羊肉及 辣椒、蒜、葱、姜等辛辣刺激性食物和肥甘滋腻之 品。 2.应慎食冷饮和冰冻食品,宜少喝酒、少抽烟。 3.要保持贴敷局部清洁。去掉贴剂后宜洗温水澡, 不易洗冷水澡。对于贴敷处皮肤及残留药膏等,只 可用温水洗涤,不可用肥皂、浴液等搓洗。 4.贴敷期间宜穿干净、柔软、宽松、透气衣衫。贴 敷期间最好不要使用空调,避免皮肤遇凉后毛孔收 缩,影响有效成分吸收。 5.要保证充足睡眠。入睡前一定要将穴位贴敷治疗 贴揭除。 6.贴敷后不要过分活动,以免大量出汗或穴位贴敷 治疗贴移动脱落。
中医认为茯苓性味甘淡平,入心、肺、脾经。 具有渗湿利水,健脾和胃,宁心安神的功效。
茯苓可治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痰饮咳逆、呕 逆、恶阻、泄泻、遗精、淋浊、健忘等症。茯 苓之利水,是通过健运脾肺功能而达到的,与 其它利水的中药不同。
车前子性味甘,微寒。 作为中药,其主治功能是清热利尿;渗湿止泻;明目;祛痰。 主小便不利;淋浊带下;水肿胀满;暑湿泻痢;目赤障翳;痰 热咳喘。 制法:车前子适量、粗盐适量混合缝制成包。 用法:加热后置于神厥穴。
吴茱萸其性热味苦寒,有散热止痛、降逆止呕之功,用 于治疗肝胃虚寒、阴浊上逆所致的头痛或胃腕疼痛等
功能主治 ::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用于厥阴头痛, 寒疝腹痛,寒湿脚气,经行腹痛,脘腹胀痛,呕吐吞酸,五更泄 泻,外治口疮;高血压. 其降压作用主要是使外周血管扩张而减低了外周血管的 阻力,且与组胺释放有关。
【颈椎病】 大椎穴: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百劳穴) 肩井:当大椎穴(督脉)与肩峰连线的中点取穴,前直乳中, 即乳头正上线与肩线交接处。 云门:位于胸部,锁骨下窝凹陷中,肩胛骨喙突内缘,前正中 线旁开6寸(适用于咳嗽、气喘、胸闷、肩背痛) 手三里:正坐,侧腕,伸直前臂,曲肘的取穴姿势,手三里穴 位于前臂,手肘弯曲处向前3指宽处,在阳溪与曲池连线上,曲 池穴下2寸处。 【肩周炎】 肩髃穴:在肩峰前下方,当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凹陷处;将 上臂外展平举,肩关节部即可呈现出两个凹窝,前面一个凹窝 中即为此穴;或者垂肩,当锁骨肩峰端前缘直下约2寸,当骨缝 之间,手阳明大肠经的循行线上处取穴。 肩前:在肩部,正坐垂臂,腋前皱襞顶端与肩髃穴连的中点。 肩贞:在肩关节后下方,臂内收时,腋后纹头上1寸。
一.中医认为,人的五脏六腑均可以在耳朵上找到相应的位置,当人体有病 时,往往会在耳廓上的相关穴区出现反应,刺激这些相应的反应点及穴位, 可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这些反应点及穴位就是耳穴。 二、耳穴压豆的关键是选准穴位,即耳廓上的敏感点,常用的选穴方法有 以下几种: 1.直接观察法。对耳廓进行全面检查,观察有无脱屑、水泡、丘疹、充血、 硬结、疣赘、色素沉着等,出现以上变形、变色点的相应脏腑器官往往患 有不同程度的疾病,可以用耳穴贴压治疗。 2.压痛点探查法。当身体患病时,往往在耳廓上出现压痛点,而这些压痛 点,大多是压豆刺激所应选用的穴位。方法是,用前端圆滑的金属探捧或 火柴棍,以近似相等的压力,在耳廓上探查,当探捧压迫痛点时,病人会 呼痛、皱眉或出现躲闪动作。 三、操作方法:定穴:术者一手持耳轮后 上方,另一手持探棒由上而下在选区内找 敏感点。皮肤消毒,埋籽:将菜籽小方块 胶布贴于所选穴位上,用拇、食指腹按压 1~3min。观察:有无酸、胀、痛等“得 气”感,教会病人或家属按压的方法。每 穴轮流按压10次,每穴每次1~3min,术后 1-4h分别再按压1次。
作用:祛风除湿,消肿止痛 操作方法:
1.局部清洁皮肤,四黄散涂于 皮肤上,不宜过厚 (0.2~0.3cm),用绷带包扎, 不宜过紧。床上铺好中单,保 持床铺清洁。 2.涂药后注意观察有无过敏现 象,保持清洁干燥。告知病人 使用后会出现皮肤蓝色色素沉 着,为正常现象,过段时间会 自物的合称,也是中药材的 名称。在中国地区的文献里, “大黄”指的往往是马蹄大黄。
五倍子,味酸、涩,性寒;归肺、胃、大肠、 肝、肾经。 敛肺;止汗;涩肠;固精;止血;解毒。主 肺虚久咳;自汗盗汗;久痢久泻;脱肛;遗 精;白浊;各种出血;痈肿疮疖
功效与主治:活血消炎,用于痔科手术后病人。 用法:2袋处方汤药加温水,坐浴10分钟。
中药热盐包是以包内的艾草和粗盐,通过加热敷在人体 皮肤表面上方实行热灸。借其湿热的作用,渗透肌肤层,通 过经络的传导、扶正祛邪、温通经络、调畅脏腑气血、活血 化瘀、破血行气、舒经活络、消肿止痛、祛风除湿、补肾助 阳、养血益气等,它是一种对机体毫无损伤且具有独特保健 功能的中医外治法。
【腰突症】 命门:位于人体的腰部,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处。 腰眼:当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约3.5寸凹陷中。 环跳:在臀外下部,当股骨大转子最凸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 1/3与中1/3交点处。 承山穴:当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时,腓肠肌肌腹下出现的尖角 凹陷处即是。 承筋:在小腿后面,当委中与承山的连线上,腓肠肌肌腹中央, 委中下5寸。 【膝关节病】 鹤顶:在膝上部,屈膝,髌底的中点上方凹陷处。 膝眼穴:在髌韧带两侧凹陷处;内侧的称内膝眼,外侧的称外 膝眼。 委中穴:位于膝后区,腘横纹的中点。 三阴交:在小腿内侧,足内踝尖直上三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功效与作用:
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 大黄能增加肠蠕动,抑制肠内水分吸收,促进 排便;大黄有抗感染作用,对多种革兰氏阳性 和阴性细菌均有抑制作用,其中最敏感的为葡 萄球菌和链球菌,其次为白喉杆菌、伤寒和副 伤寒杆菌、肺炎双球菌、痢疾杆菌等;对流感 病毒也有抑制作用;由于鞣质所致,故泻后又 有便秘现象;有利胆和健胃作用;此外,还有 止血、保肝、降压、降低血清胆固醇等作用。
尿潴留病人取穴: 神门、皮质下、膀胱、肾、三焦、尿道。
耳穴压豆注意事项:
1.贴压耳穴应注意防水,以免脱落。 2.夏天易出汗,贴压耳穴不宜过多,时间不宜 过长,以防胶布潮湿或皮肤感染。 3.如对胶布过敏者,可用粘合纸代之。 4.耳廓皮肤有炎症或冻伤者不宜采用。 5.对过度饥饿、疲劳、精神高度紧张、年老体 弱、孕妇按压宜轻,急性疼痛性病症宜重手法强 刺激,习惯性流产者慎用。
拔罐常见的禁忌:
1.首先,要确定拔罐者的体质。如体质过于虚弱者就不宜拔罐, 因为拔罐中有泻法,反而使虚者更虚,达不到治疗的效果。 2.孕妇及年纪大且患有心脏病者拔罐应慎重。因孕妇的腰骶部及 腹部是禁止拔罐部位,极易造成流产。在拔罐时,皮肤在负压下收 紧,对全身是一种疼痛的刺激,一般人完全可以承受,但年老且患 有心脏疾病的患者在这种刺激下可能会使心脏疾病发作。所以此类 人群在拔罐时也要慎重。 3.局部有皮肤破溃或有皮肤病的患者,不宜拔罐。 4.拔罐时不易留罐时间过长(一般拔罐时间应掌握在8分钟以内), 以免造成起泡(尤其是患有糖尿病者,应尽量避免起泡所带来的感 染几率)。 5.若在拔罐后不慎起泡,一般直径在1毫米内散发的(每个罐内少 于3个),可不用处理,自行吸收。但直径超过1毫米,每个罐内多 于3个或伴有糖尿病及免疫功能低下者,应及时到医院处理。 6.注意罐子的清洁。如1人应专用1套罐具,一般每使用5次后应 对罐具进行1次清洗。以防止感染。 7. 儿童是否适用于拔罐,目前没有系统性研究,因儿童皮肤娇嫩, 且发育未完全,拔罐前需要咨询临床中医师,确保安全。
足三里属足阳明胃经.位于小腿的前外侧,在犊鼻下 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 。 足三里是胃经的主要穴位.具有调理脾胃.健运脾阳, 温中散寒,补中益气,调和气血.宣通气机,导气下行, 补虚强身的作用。现代研究认为艾灸足三里穴.能调节 高血压病初期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具有降血压的作用. 能使纤维蛋白降解产物下降,可以改善血液出黏滞度. 并有扩张血管,降低血液凝聚的作用,可以预防脑血 管意外的发生。艾灸足三里,还能增强消化吸收能力 , 改善铜、锌代谢.减少动脉硬化和冠心病的发生。 艾灸足三里,对消化系统的胃肠功能低下、食欲不 振,消化吸收不良、急慢性胃炎、口腔及胃溃疡、胃 下垂、腹泻、便秘,对心脑血管系统的高血压、低血 压、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心绞痛、脑血管意外, 对呼吸系统的感冒、肺结核,对泌尿生殖系统的尿频 遗尿、小便不通、遗精,阳痿、早泄等也均有防治作 用。艾灸足三里还能增强体力,解除疲劳,调节神经, 有较强的延缓衰老的作用,是养生保健的重要方法。
注意事项:
(1)体位须适当,局部皮肉如有皱纹、松弛、疤痕凹凸不平及体位移动等, 火罐易脱落。 (2)根据不同部位,选用大小合适的罐。应用投火法拔罐时,火焰须旺,动 作要快,使罐口向上倾斜,避免火源掉下烫伤皮肤。应用闪火法时,棉花棒 蘸酒精不要太多,以防酒精滴下烧、伤皮肤。用贴棉法时,须防止燃着棉花 脱下。用架火法时,扣罩要准确,不要把燃着的火架撞翻。用煮水罐时,应 甩去罐中的热水,以免烫伤病人的皮肤。 (3)在应用针罐时,须防止肌肉收缩,发生弯针,并避免将针撞压入深处, 造成损伤。胸背部腧穴均宜慎用。 (4)在应用刺血拔罐时,针刺皮肤出血的面积,要等于或略大于火罐口径。 出血量须适当,每次总量成人以不超过10ml为宜。 (5)在使用多罐时,火罐排列的距离一般不宜太近,否则因皮肤被火罐牵拉 会产生疼痛,同时因罐子互相排挤,也不宜拔牢。 (6)在应用走罐时,不能在骨突出处推拉,以免损伤皮肤,或火罐漏气脱落。 (7)起罐时手法要轻缓,以一手抵住罐边皮肤,按压一下,使气漏人,罐子 即能脱下,不可硬拉或旋动。 (8)拔罐后针孔如有出血,可用干棉球拭去。一般局部呈现红晕或紫绀色 (淤血),为正常现象,会自行消退。如局部瘀血严重者,不宜在原位再拔。 如留罐时间过长,皮肤会起水泡,小的不需处理,防止擦破引起感染;大的 可以用针刺破,流出泡内液体,涂以龙胆紫药水,覆盖消毒敷料,防止感染。
适应症: 颈肩关节肌肉酸痛、腰腿痛等; 跌倒损伤引起的局部淤血、肿痛等; 风湿痹症引起的关节冷痛、麻木、酸胀等。 禁忌症: 热性病、高热、神昏、出血性疾病患者禁用; 皮肤炎症或湿疹、皮肤过敏患者禁用; 孕妇禁用; 过饥、疲劳、体弱、感觉迟钝患者慎用。
拔罐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火、抽气等方法产生负压,使之吸附于体表,造 成局部瘀血,以达到通经活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祛风散寒等作用的疗法。 (1)材料玻璃罐由耐热玻璃加工制成,形如球状,下端开口,小口大肚,按罐口 直径及腔大小,分为不同型号。罐口光滑,质地透明,便于观察拔罐部位皮肤充血、 瘀血程度,从而掌握留罐时间;是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的罐具,特别适用于走罐、 闪罐、刺络拔罐及留针拔罐。 (2)操作方法:先用干净毛巾,蘸热水将拔罐部位擦洗干净,然后用镊子镊紧棉 球稍蘸酒精,火柴燃着,用门火法,往玻璃火罐里一闪,迅速将罐子扣住在皮肤上。 (3)留罐时间:过去留罐时间较长,有从10分钟留到30分钟以上的,这种长时间 留罐,容易使局部黑紫一片,郁血严重,增加吸收困难,因此,现在留罐时间一般 较前缩短了,根据身体强弱的浅层毛细血管渗出血液情况,可以考虑改从3分钟到6 分钟比较合适。实践证明,短时间留罐比长时间留罐好处多。严重郁血减为轻微渗 出血或充血,便于吸收,增强抗病能力;不留斑痕;防止吸过度,造成水泡伤引起 感染;时间虽短,疗效较高。 (4)起罐:左手轻按罐子,向左倾斜,右手食、中二指按准倾斜对方罐口的肌肉 处,轻轻下按,使罐口漏出空隙,透入空气,吸力消失,罐子自然脱落。 (5)间隔时间;可根据病情来决定。一般讲来,慢性病或病情缓和的,可隔日一 次。病情急的可每日一次,例如发高烧,急性类风湿,或急性胃肠炎等病,每卧一 次、二次,甚至三次,皆不为过,但留罐时间却不可过长。 (6)疗程。一般以12次为一疗程,如病情需要,可再继续几个疗程。 (7)部位:肩端、胸、背、腰、臀、肋窝以及颈椎、足踝、腓肠肌等肌肉丰厚、 血管较少的部位,皆可拨罐。另外还可根据病情,疼痛范围,可拔l~2个火罐,或 4~6个甚至10个玻璃火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