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芳邻》三毛
芳 邻
----临师张然然
人物简介
三毛,原名陈懋(mào)平,汉族,1943年三月二十六日出生于重 庆。“懋”是族谱上属她那一辈分的排行,“平”是她出生那年烽火 连天,父亲期望这个世界再也没有战争,而给她世界“和平” 的使 命。后来她开始学写字,她无论如何都学不会如何写那个“懋”字。 每次写名字时,都自作主张把中间那个字跳掉,偏叫自己陈平。不但 如此,还把“陈”的左耳搬到隔壁去成为右耳,这么弄下来,父亲只 好投降,她给自己取了名字,当时才三岁。后来把她弟弟们的“懋” 字也都拿掉了。 曾就读中国文化大学哲学系(肄业)曾留学欧洲,婚后定居西属 撒哈拉沙漠加纳利岛,并以当地的生活为背景,写出一连串脍炙人口 的作品。1981年回台后,曾在文化大学任教,1984年辞去教职,而 以写作、演讲为重心。1991年1月4日在医院去世,享年四十八岁。 她的足迹遍及世界各地,她的作品也在全球的华人社会广为流传, 在大陆也有广大的读者,生平著作和译作十分丰富,共有二十四种。 三毛英文名叫ECHO,三毛本是笔名,从三毛的《闹学记》序中 只提及“三毛”二字中暗藏一个易经的卦(《我的快乐天堂》),但又 是什么玄机,就不得而知了。但三毛本人又曾说过:起初起此名,是 因为喜欢张乐平先生的三毛流浪记(后拜为干爹);另有一个原因就 是说自己写的东西很一般,只值三毛钱 。
一、该时期的作品风格
• 1、诙谐机智、风趣幽默的语言
• 这一特点是每个初读三毛“沙漠故事”的人最早获得也 是印象最深的感受。无论是叙事语言还是人物对话,都 会时时让人有喷笑之感。在《芳邻》一文中,拉布的母 亲要把“一只小山也似的骆驼尸体”放进三毛“如鞋盒 一般大的冰箱”中,这是怎样一个夸张得让人忍俊不禁 的对比!“骆驼没有冰进来,但是拉布母亲的脸绷了快 一个月”,其中只说了一句“你拒绝了我,伤害了我的 骄傲”。沙哈拉漠人的无礼与三毛的无辜在这几个诙谐 的句子里逼真展现,甚而也引发读者强烈的心理感受, 为三毛报不平。同样在《芳邻》中,那个受过文明洗礼 的医院男助手拒绝跟家人一同用手吃饭,因此每天吃饭 时,他儿子必来借刀叉,而开场白必然是:“我爸爸要 吃饭了,我来拿刀叉。”这哪里是“借”,倒仿佛三毛 理所应当要把刀叉拿出来似的。虽说有借有还,三毛还 是感到不胜其烦,于是干脆买了套刀叉送给他,没想到 过了两天,孩子又借,因为“我妈妈说那套刀叉是新的, 要收起来。现在我爸爸要吃饭„„”受过文明洗礼和理 直气壮地借刀叉就这样奇妙地交织在一起,让人忍俊不 禁,替三毛哭笑不得。
三毛作品集
• 文集:《撒哈拉的故事》《倾城》《温 柔的夜》《哭泣的骆驼》《梦里花落知 多少》《雨季不再来》《送你一匹马》 《背影》《我的宝贝》《闹学记》《万 水千山走遍》《稻草人手记》《随想》 《谈心》《我的快乐天堂》《高原的百 合花》《亲爱的三毛》《我的灵魂骑在 纸背上》 • 剧本:《滚滚红尘》共出版发行作品23 部 • 有声作品:《三毛说书》《阅读大地》 《流星雨》 • 译作:《刹那时光》《兰屿之歌》《清 泉故事》《娃娃看天下》(共两本) • 诗:《朋友》
内容提要:
• 三毛旅居沙漠时期所著散文深入 人心,人们从那里感受到异域的 风情,感受到三毛式清新的文笔, 感受到人性的高尚,感受三毛的 开朗热情。 《美学》上说:“美, 就是事物的审美价值。”这也就 是说,美的事物,对于人有应当 肯定的正面的审美价值,可以给 人以精神上的满足。
审美价值
◆作品风格
• 在三毛的沙漠故事中,经常出现一个重要人物——三毛 的丈夫荷西,夫妻间的对话也是异常幽默精彩的。在 《搭车客》中,夫妻二人终于有了一辆车后,他们都管 车叫“白马”,其中有两句精彩的对话:“荷西,今天 上班去,它跑得好吗?”“好极了,叫他东它就不去西, 喂它吃草,它也很客气,只吃一点点。”在《沙漠的饭 店》,三毛诙谐地把粉丝称作“雨”,“这个啊,是春 天下的第一场雨,下在高山上,被一根一根冻住了,山 胞扎好了,背到山下来一束一束卖了换米酒,不容易买 到哦!”再来看看荷西的表情:“荷西还是呆呆的,研 究性地看着我,又去看看盘内的‘雨’,然后说:‘你 当我是白痴?’”这一连串准确而又幽默的描写把三毛 的机灵、可爱,荷西的大智若愚及其夫妻间的亲密之情 写得跃然纸上。在《天梯》中,“我”一天到晚开着车 子跑,警察居然从不知“我”是无证驾车;“我”冠冕 堂皇开着车去报名考驾照,考场考官帮“我”一同作弊; 考取驾照时那两名警察伺机抓“我”而“我”又机智逃 脱罚款。整个写来如行云流水,风趣盎然。可以说,诙 谐机智、风趣幽默的语言是三毛沙漠作品的生 命线。
•••源自• • • • • ••• • •
1974 十月六日,以笔名「三毛」在《联合报》发表 作品《中国饭店》 1976 夫妇移居大加纳利岛。五月,由皇冠出版社 出版《撒哈拉的故事》 1979 随荷西到拉芭玛岛生活。九月三十日,荷西 海底捕鱼时意外丧生。回到台湾 1980 五月,重返西班牙和加纳利,开始孀居生活 1981 十一月,开始中南美之行 1982 十月,返回台湾任教文化大学中文系文艺组。 1984 赴美度假治病 1985 一度丧失记忆,神经错乱 1986 十月,正式回到台北定居,被台湾多份报刊 评为最受读者喜爱的作家 1988 六月十二日,给「三毛爸爸」张乐平写第一 封信 1989 四月,曾回大陆探亲;同年开始创作电影剧 本《滚滚红尘》 1990《滚滚红尘》获金马奖八项大奖 1991 一月四日凌晨,在医院以丝袜绕颈窒息身亡。 享年四十八岁
• 很多人游历过世界,但却没有一个人能同三毛一样 留下生活的印迹,他们的生活也许更精彩,也许更 潦倒,但我们无从得知,三毛用她细腻的笔触给我 们展示了她生命的足迹,让我们在感受来自遥远的 异国风情时,亦感叹文字的神奇与美丽.
人生年表
• 1943 三月二十六日出生于重庆,浙江省定海县人,取 名为陈懋平 • 1946 因为觉得“懋”字麻烦,三毛就把它去掉。改名 陈平 • 1948 随父母迁台,入台北国民小学读书 • 1954 入台北省立女子中学 • 1955 初二,受墨汁涂面打击,以及为看小说开始逃学 后休学在家 • 1956 一度复学,後正式退学。开始练习写作、音乐、 绘画,切腹自杀获救 • 1962 以陈平名义在现代文学发表第一篇作品《惑》 • 1964 得到文化大学创办人张其均的特许,到该校哲学 系当旁听生 课业成绩优异。初恋 • 1967 初恋失败,赴西班牙马德里文哲学院留学。圣诞 初结识荷西 • 1968 与荷西分别。漫游欧洲、巴黎、慕尼黑等地 • 1971 返回台湾,任教於文化大学和政工干校 • 1972 与一德裔男子相恋,结婚前夕,未婚夫心脏病突 发猝死。冬,再赴西班牙,重遇荷西 • 1974 进入撒哈拉沙漠 • 1974 七月,与荷西在沙漠小镇阿尤恩结婚
语言风趣 善于联想 用字精准 文画合一 意象运用 异域风情
◆人格魅力
善良的性情 积极的人 生态度 正确的婚姻观
《撒哈拉的故事》介绍
•
偶尔,三毛看到一本美国的《国家地理杂志》, 上面介绍了撒哈拉沙漠。她那“不能解释的、属 于前生回忆似的乡愁,就莫名其妙、毫无保留地 交给了那一片陌生的大地。”于是三毛义无反顾 地来到了西属撒哈拉,和荷西结了婚,定居下来。 而《撒哈拉的故事》就是他们的沙漠生活的平实 而又风趣的生活记录。本书共收录了十二篇文章, 分别是《沙漠中的饭店》《结婚记》《悬壶济世》 《娃娃新娘》《荒山之夜》《沙漠观浴记》《爱 的寻求》《芳邻》《素人渔夫》《死果》《天梯》 《白手成家》。这十二篇文章不仅将三毛夫妻在 撒哈拉沙漠的生活以诙谐、机智的的文字描绘出 来,如在《芳邻》一文中拉布的母亲要把小山似 的骆驼尸体放进三毛那鞋盒般大的冰箱里,三毛 拒绝了,换来的是拉布母亲的一句话:“你拒绝 我,伤害了我的骄傲。”这句精彩的对白,实在 使人忍俊不禁。
• 在书中,三毛是个平凡的人,她结婚、 生活,和周围的沙哈拉威人共处。人 生对她来讲,就像尝试青橄榄那样, 苦涩中带着清甜。她有牢骚,也有沮 丧的时刻,但一股韧拔的生命力支持 着她,就像沙漠中的仙人掌那样,迎 着风沙、吐放着嫩黄的小花,默默地 向我们讲述着传奇般的——《撒哈拉 的故事》。 • 三毛于1973年4月来到非洲撒哈拉沙漠, 7月与荷西完婚,此后六年多时间一直 住在沙漠,直到1979年9月30日荷西潜 水意外死亡。在沙漠时期的生活激发 了她潜藏的写作才华,其散文作品主 要集中在《撒哈拉的故事》和《哭泣 的骆驼》中。
• 三毛是极会运用比喻的。比喻其实也是联 想的一个部分,三毛写路,“像一条发光 的小河,笔直地流在苍穹下”;写贝壳化 石,“像一把美丽的小摺扇一样打开着”; (《搭车客》)写大地,“死寂的大地像 一个巨人一般躺在那里,它是狰狞而又凶 恶的,我们在它静静展开的躯体上驶着” (《荒山之夜》);最恐怖的比喻是那一 句“这一道一道白墙,流着血,向我们扑 过来,一句一句阴森森的控诉,在烈日下 使人冷汗如浆。这好似一个正在安稳睡大 觉的人,醒来突然发觉被人用刺刀逼着似 的惊慌失措”(《哭泣的骆驼》);最优 雅得近乎于高贵的比喻莫过于“我,走到 轮胎做的圆椅垫里,慢慢地坐下去,好似 一个君王”(《白手起家》)。
2、善于联想,描述逼真
• 三毛散文的内容是朴实平常的,要使其吸引人,必 然要在词句语言上下功夫。可喜三毛恰是一个用心 读生活的人,加之丰厚的阅历,使得一件平凡的事, 一个平凡的景,都会产生不凡的触动,像章鱼无数 的触角,三毛的每根神经都布满了敏感的吸盘,观 察、思考、吸收、融合,最后释放让读者意外的美 言与意境。 • 三毛是富于联想的,联想是心的放飞。三毛在《收 魂记》中对大漠的描写:如梦如幻如鬼魅似的海市 蜃楼,连绵平滑温柔得如同女人胴体的沙丘,迎面 如雨似的狂风沙,焦裂的大地。向天空伸长着手臂 呼唤嘶叫的仙人掌,千万年前枯干了的河床,黑色 的山峦,深蓝到冻住了的长空,满布乱石的荒 野„„那一句“向天空伸长着手臂呼唤嘶叫的仙人 掌”,呼唤嘶叫的其实是看风景的这个人吧,“说 不清的前世回忆似的乡愁”,这个令三毛午夜梦回 的大漠如今真真实实在眼前了,狂喜、欣慰、释怀, 想对着长空高歌一曲,“冻住了的长空”,其实何 尝不是希望时空就此冻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