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文写作的一般要求

论文写作的一般要求

论文写作的一般要求一、作好准备——收集资料选题确定之后,论文有了中心思想,在写作上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但是,要写好一篇论文,作者还必须占有丰富、准确、全面、典型、生动具体的材料。

从中研究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并用具有说服力的题材(论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这些材料必须是有根有据的,而不是主观臆断的。

它们或是通过自己亲身实践研究的出的,或是他人以前研究总结的可靠成果。

因此,资料的收集对论文的写作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收集资料的途径有以下几种。

1、阅读有关的理论书籍。

参加教育教学研究,撰写论文,必须掌握必要的教育教学理论和科研方法。

对于教育、教学理论的一些基本概念要理解掌握。

2、调查研究,收集有关的论据。

论文的中心思想确定后,作者明确了所要研究的对象和内容,就要着手拟订调查提纲。

列出调查研究从何入手,了解哪些方面的情况,每个方面包括哪些项目和具体内容,需要哪些典型的材料和数据,取材的数量和质量上的要求应达到的深度和广度,等等。

3、查阅有关的文献资料作者不仅要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对于与教育、教学相关的社会科学知识也要有所涉猎。

因此,要注意多阅读教育书刊、报纸,收集有关研究信息,吸收他人的研究成果,开阔自己的思路,完善自己的设想。

二、安排好论文的结构论文的一般结构是:提出论点,进行论证,概括结论。

1、题目--体现内容。

论文的题目是论文的眼睛,也是论文总体内容的体现。

一个好的题目能吸引读者阅读文中的内容,起到很好的宣传作用。

好的题目应是用精辟的语言来阐明作者打算探索和解决的问题,要明确、精练、易懂,要能正确地表达论文的中心内容,恰当地反映此研究的范围的所达到的深度。

同时要使内行人看得明白,外行人也能有所理解。

例如,“浅谈应用题教学中学习的激发”和“问题意识与数学教学”。

前一个题目明确的反映了论文的中心内容和研究范围,即在应用题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后一个题目明确而精练,读者一看便知研究的中心内容,即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绪论--提出观点。

对本论内容加以简要介绍,把中心论点准确地概括出来。

绪论要求写得精炼、明确,字数不宜多。

常见的绪论写法有:——直接申明自己的主张和见解,开门见山地提出中心论点。

——提示内容要点。

——因事发问,启人思考。

——从日常生活现象写起。

——引经据典,说古道今。

3、本论--进行论证。

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对论点作分析说明。

以事实、数据和有关理论作为论据,按思辨的规则进行推理,展开论证。

这一部分是论文展开论题、分析问题的部分,论证即阐明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必然联系,证明自己的主张是正确的,以帮助读者了解结论的产生及其正确性。

因此,这部分内容应当丰富、充实,观点要与材料一致,有理有据。

论述的先后次序,推理的层次,都要根据事理的内在联系来安排,做到有条不紊。

所以这部分要求结构的层次性、论证的逻辑性和论据的丰富性。

一般结构复杂的论文,在中心论点提出后,还要将其分解,在不同的方面设置若干分论点或小论点。

在内容结构的安排上一般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并列式,将中心论点分成几个彼此并列的分论点,然后分别论证求得综合。

例如,论文“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难点的确定与突破”的并列式结构是这样安排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难点的涵义;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难点的成因;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难点的特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难点的突破。

另一种是递进式,将总论点分成几个不同层次的小论点,逐步深入地分析论证,最后得出结论。

例如,论文《初中〈自然科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思考》的递进式结构是这样安排的:(一)选准研究的问题或专题,体现基础与提高的密切联系(二)培养探究能力,促使学生初步学会研究性学习的方法(三)增强“衔接”力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4、结论--概括结论。

在论证的基础上提出结论性的意见,作为文章的总概括,得出或重申自己的见解。

写结论的目的是加强读者对全篇文章的印象,所以要简明扼要,精确有力。

结论的位置一般写在文章的最后部分,但也有的文章因每层各段的意见已交代清楚,不需另作结论。

5、注释和参考文献。

注释是对文章中的词语、内容或引文的出处所做的说明。

参考文献是作者在撰写论文时,曾经借鉴、引用过的重要文章和著作。

论文写好之后,要将这些文章或著作编目,附在论文后面。

任何人的科学研究都有一定的继承性,都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的发展和提高。

所以,论文中常常引用他人著作或论文中的观点、材料、方法作为自己论述的根据,对于这些被引用的内容,在论文中一定要给以明确的标记。

这样可以反映出对他人劳动成果的尊重和自己论证的根据,同时也为读者继续研究提供查阅文献的方便。

三、论文的写作过程1、拟订写作提纲。

拟订写作提纲是论文写作的开始。

提纲是论文的雏形,通过它把论文的主要观点和结构用文字固定、明确下来,使论文构思更完善,起到组织材料、思考缜密、防止遗漏的作用。

在提纲的拟订的过程中,要完成下面几项工作。

(1)明确文章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中心论点也叫总论点。

它是作者将要在文章中阐述的核心观点。

文章里的全部材料都是为它服务的。

中心论点在文章中就像血脉一样贯通全篇。

但是,要想把中心论点阐述得具体、切实,就得分解成若干个分论点。

分解中心论点的根据一定要明确、统一,前后一致。

分解出的分论点,既要有紧密的内在联系,又要有外在的序列形式。

每个分论点都是中心论点的构成部分,几个分论点的综合就是中心论点。

全文就是根据分论点的序列展开的。

(2)安排分论点的序列。

明确了有几个分论点以后,要把它们排列起来。

安排时,要根据中心论点的需要和分论点的内在关系作全面分析。

可以分成几个方面一一论述,也可以由主到次,由大到小,由轻到重地论述。

这也就是前面所讲的两种情况,并列关系和递进关系。

(3)材料对号入座。

把将要写到文章里的材料,根据分论点的需要分组,属于同一分论点的材料放在一组。

有几个分论点,就有几组材料。

到撰写时,写到哪个分论点,就自然用到哪个材料。

进行了上述工作之后,要形成具体的写作提纲。

常用的提纲类型有两种:第一,列项式提纲:粗线条地搭起全文的框架。

用简洁、概括的词组、句子、材料序号,把中心论点、分论点、材料一一排开,制成一个草图。

例如论文《浅析学生掌握几何概念过程中的思维障碍及其对策》的列项式提纲如下:第二,陈述式提纲:用不加修饰的陈述句,把分论点和材料、分段、分层地表示出来。

谁在前,谁在后,怎样衔接都考虑得十分严密。

(举例略。

)写出提纲以后,要以审视的目光去复检,力求结构和谐。

重要的部分要给以显要的位置,占的篇幅大些;次要的材料要就位得当,占的篇幅小些。

2、论述的展开论文的结构安排好了,材料也准备充分了。

这时就需要集中精力展开论述。

进行论述,需要作者有一定的文字表达能力、写作技巧,会采用一些修辞方法,以增加文章的可读性。

在论述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下面几点。

(1)论点要鲜明、突出,能使读者很快领悟,但要保证论点的同一性,不能中途转换、扩大或缩小。

(2)表述论据要详略得当,对支撑论点的主要材料要表述的细腻,用笔多些,对非主要材料要表述的概括些。

(3)论证要具有严密的逻辑性。

论证是揭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联系。

有了论点和论据以后,并不是把它们简单地拼凑在一起就成为文章了。

作者必须根据论点的需要,把论据组织起来,使论点和论据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常用的逻辑论证的方法有归纳法、演绎法、类比法,这些方法在一篇文章中往往交织运用。

在论证的过程中要注意:第一,不要以偏盖全,要分析透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再得出结论。

第二,不能省略必要的推理过程,要一环扣一环地阐述,但也要详略得当。

第三,不要循环论证,说车轱辘话。

四、论文的修改论文的初稿写出来以后,还要以极大的耐心进行三番五次的修改,提高论文的质量。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修改。

1、重审论点,是否表述得正确、清楚。

看文章中的论点表述得怎么样,写出来的和设想的是否相同,读者读了以后,是不是与自己的想法一致。

文章中的每一个分论点是否从不同的角度论证了中心论点。

2、核实论据是否正确、充分。

对所使用的每一个论据加以核实,看观点与材料是否相符,论据有没有代表性和典型意义,用的是否恰当、准确、有力。

可有可无的材料要去掉。

文章的质量不在于材料的数量,关键是材料本身的性质、特点和对论点的直接论证效果。

3、斟酌布局,修改论文的结构。

文章写出初稿之后,要进一步根据中心论点对文章的结构的需要作合理的调整。

对于诸如顺序颠倒、详略不均、前后重复、层次不清、缺乏条理性等等,需要进行具体的修改。

4、推敲语言是否通顺、规范、精练。

论点、材料、布局等方面的内容,归根到底都要落实到文字上。

读者借助语言来评判、接受作者的观点。

为了使语言不罗嗦、不凌乱,修改时就要一字一词的推敲,寻找最合适的字词来表述内容。

使文字通顺、流畅、准确。

富阳市教育局教研室(教科室)供稿2004年12月16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