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料"与"爆料"的用法差异
作者:邹雪, 杨文全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成都,610064
刊名:
语言文字应用
英文刊名:APPLIED LINGUISTICS
年,卷(期):2004,(2)
被引用次数:2次
1.贾彦德汉语语义学 1992
2.《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 1998
3.《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 1991
4.本杰明·李·沃尔夫论语言、思维和现实 2001
5.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部现代汉语词典 2002
6.复旦大学.京都外国语大学汉语方言大辞典 1999
7.陈建民中国语言和中国社会 2001
1.期刊论文赵燕华"报料"的语义弹性及"爆料"-修辞学习2007(6)
"报料"和"爆料"在语义及语法性质上的一系列发展变化表明:缩略是表达新事物或新现象的一个重要构词手段,但缩略只是词语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而不是终点.
2.期刊论文爱普 报料 爆料 达福 德福 思培 托普 托业 有料 kidnap packing and cracking paracopyright
para-copyright presidentialness seabiscuit straight supremacist straight supremacy-辞书研究2004(6)
3.期刊论文胡春阳(1)报料的缘起和价值-新闻爱好者2004(4)
所谓"报料",是指非专职新闻人员有意识地追寻或偶然发现新闻线索并主动提供给媒体,媒体给予一定报酬的行为,提供线索的人被称为"报料人"或"线人".这种现象早已有之,无论西方著名记者还是中国早期知名记者都有自己独特的新闻资源,新中国的通讯员制度也可谓它的前身.在我国,报料最早兴盛于香港,称为"爆料",前几年首先为广东效仿并很快为北京、上海、南京、长沙、成都、深圳等地的媒体推波助澜.央视的"焦点访谈"是较早受惠于报料的栏目,在其播出早期,担忧新闻源不足,公布了栏目电话和记者的传呼号,结果挖掘出大量有重大价值的新闻.
4.期刊论文陈力峰.王际凯亦喜亦忧的"新闻线人"-青年记者2007(10)
"新闻线人"又称"新闻报料人",有学者把"新闻线人"定义为"通过提供新闻线索而从新闻媒体获得报酬的人".在我国,"报料"最早兴盛于香港,称为"爆料",这一词在内地首先为广东媒体效仿,并很快为北京、上海、南京、长沙、成都、深圳、武汉等地的媒体接受.
1.赵燕华"报料"的语义弹性及"爆料"[期刊论文]-修辞学习 2007(6)
2.赵燕华"报料"的语义弹性及"爆料"[期刊论文]-修辞学习 2007(6)
本文链接:/Periodical_yywzyy200402019.aspx
授权使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图书馆(wflsxbt),授权号:4909aebd-064f-4e8b-bca2-9e8b012e8d37
下载时间:2011年2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