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考化学复习心得

中考化学复习心得

复习小结复习经验交流会,作为一个刚参加工作的老师,我没积累任何的经验,更谈不上交流,我来主要是个听众,吸取您们丰盛有用的教学经验,但不管出于什么样的原因,我还是站在这里了,把我的做法想法说出来,希望得到大家的批评指正。

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首先,教学中融合中考。

初中化学在所有参加学业水平测试的科目中是比较简单的一科,不但因为化学开课时间短,还有初中化学里记忆性的东西比较多,规律性也很强。

学生需要确凿记忆相关的概念。

想让学生的成绩提上去,就要加强巩固学生的“三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

因此,我在平时教学中要求学生做到几点:1、听写。

每人准备一个本儿,每节课用五分钟时间给学生做听写,听写的内容大凡是上节课的主要内容,或是我在作业中讲过的在知识点,也可能是当时想到所学过的方程式。

听写的目的是让学生养成记忆的习惯,所以每次收上来的听写我都认真批改,还要求学生订正错误的内容并记住,但能这样做的学生并不多,一方面是学生的学业任务比较重,另外,现在的大部分学生主观能动性比较差。

不过,我还是坚持,至少对于能做到的学生还是有一定的作用。

2、整理错题。

学习的过程是发现问题的过程。

每次讲完试卷都会听到“我本来可以考多少多少的”。

学生在每次考试中所犯的的错,有时并不是因为他们真的不懂那个知识点,尤其是那些成绩比较拔尖的学生,更多的是出于马虎。

所以我要求他们纠错,让他们自己分析错在哪,为什么会出错,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该怎么办。

而且这个环节要在我讲试卷前完成。

3、认真对待同步练习。

化学既然是新开的学科,刚开始学的时候学生的方法还没把握好,有些习题即使看着简单不过,对他们也会有疑虑,所以在前五章的教学中,同步练习里的题几乎每个都讲解。

到了第六章,开始分类学习身边的物质,规律性很强,学生该掌握的化学方法也掌握了,这个时候就选择性的讲解。

有时候也会在课堂上作为课堂练习讲解,但我们的学生还是能动性不够强,预习这块做的不到位,所以这个实施的时候有一定的困难。

其次,联系实际,新课与复习同步。

第十章到十二章,有关酸碱盐的内容,我几乎是连在一起讲的。

比如,在第十章讲到酸碱中和反应的时候,概念就是“酸和碱发生反应,生成盐和水”,我在讲中和反应之前就把盐的概念给学生讲了,这样学中和反应时就更易理解。

另外,学业水平测试的重点和难点都包括关酸碱盐的知识。

在上这些新课时,我不但注重基础的巩固,和前几章的教学不一样是,开始给他们找相关的中考试题,让学生开始关注中考,明白中考试题注重知识的应用能力和迁移能力。

我上完新课是在三月底,新课上完了肯定就是复习。

所以在上这些新课的时候,我就当边上边复习,把能补充的都在课上补充,把生活中用到的相关知识也在课堂补充,提升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比如,在十一章讲到粗盐提纯的时候,就把第九章的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知识归纳在一起进行复习。

讲到盐的概念:有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称为盐。

而盐在水溶液中能解离出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

结合前面的中和反应,开始讲离子的检验。

就把中考一轮复习中的离子检验、鉴别专题讲了,这样做既能加深对酸碱盐的理解,也能通过一些练习将离子检验和鉴别进一步掌握。

以上就是我在教学过程中所做的复习工作,新课结束后,就开始一轮复习。

按大凡的要求和步骤,中考复习是要完成三轮,但我结合自己的实际和学生的基础,我的计划是统统一轮复习。

我们在复习时用的参考书是《试题研究》。

但是订资料的时候我们选这本书的理由是:里面的内容涵盖了该课题所涉及到的历年考题,还有2012年的模拟题,更严重的是有知识回放,回放的方式是列出提纲后有学生来完成。

因此,我的复习是以这本书为前提进行的。

一、回归课本。

在快结束新课的时候我就要求学生开始做试题研究里的题,并要求他们在做题之前先把教材阅读一遍。

一周两个课题,而且我要收上来检查。

这里留意强化学生“三基”中的基础知识。

新课结束后,开始带着学生从第一章开始复习,这时要更加注意知识点的记忆,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网络式归纳,以加强记忆的确凿性和记忆效率。

前两章的复习先过课本,再把《试题研究》上的题逐一讲解。

从第三章到第第五章,重点复习整理知识点,习题不再全部讲解,而是学生做过后,解决问题比较多的共性题。

部分复习方法如下:1、化学用语的复习:建议同学们熟记多见元素及原子团的化合价、区别并掌握离子符号与化合价的表示方法、烂熟书写化学式并进行物质的分类。

书写化学用语时一定要注意规范。

留意强调“知价求式”和“知式求价”。

2、化学方程式的复习:首先就要总结课本上直接出现的化学方程式,进行对比记忆,找出书写各类化学方程式的规律,其次再按照规律,运用类比法书写出另一个方程式,以提高根据题目信息书写方程式的能力。

另外就是让学生记忆归纳好的中考必考28个方程式,强化方法还是以听写为主,不过这个时候的听写作业不再由我批改,而是找班里成绩拔尖的学生批阅,这样做的目的是提高他们判断对错的能力,进一步提高他们书写方程式的正确率。

3、元素化合物的复习策略元素化合物的复习要分两个版块:1.要掌握金属、非金属、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酸、碱、盐的俗名、性质和用途。

2.弄清金属、非金属、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相互转化。

4、化学实验的复习:首先,归纳总结一下实验仪器的选择、实验的操作、分离方法等;其次,总结课本上出现过的各类化学实验,包括反应原理,仪器的选择,气体的净化、检验、验满,实验注意事项,实验反常的原因分析等。

提醒学生复习课后习题中的家庭小实验。

而第六章到第九章,因为学的是身边的化学物质,规律性很强,知识点的复习由学生在课外完成,上课时间主要是解决习题。

第十章至十二章,之前也提到过,因为结束新课时间比较晚,所以在新课时就已经做了大部分的复习归纳工作,因此没有像之前的章节那样统一复习。

至此,我的一轮复习按着我的计划完成了。

复习完第九章时已经是五月二十日了,如果按专家建议的三轮复习的话,时间已经明明不够,不过我一开始也只计划将一轮复习统统的进行,所以,复习完第九章后,没有进行二轮专题复习,原因有二:首先,之前的大汇总式复习已经使学生无力,如果这个时候接着专题复习,学生会对知识产生过饱和,无法及时消化,就只能如晶体般析出。

其次,专题复习是要把之前的“三基”由点结成线,再织成网,难度也稍微增大,这个时候急着进行专题复习的话,会让学生的自信减弱。

基于以上的考虑,一轮复习结束后,我就开始使用《考试说明》,每节课限定时间做一节的选择题,因为选择题的比例增大,这部分的得分率直接影响总成绩,复习知识的同时训练学生的做题思路,强化其思维。

再利用几分钟时间把选择题讲解,这样学生做错的题当时就讲解了,他们的的认知产生矛盾,更简易把做错的地方记住。

《考试说明》差不多用了两三节课后,就开始对《试题研究》上的部分专题做统一复习,总共六个专题,专题二、三、四、六是学生常出错的地方,另外两个主要是考查学生对信息的归纳能力和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所以我的计划是多找些相关习题进行强化,主要对之前提到的四个专题做进一步的解析。

二、精选试题,有的放矢。

选练习题时,要有选择性地使用资料和试题,避免重复和难题偏题的误导。

在进行一轮复习时,因为《试题研究》配套有单元练习,所以我是这样处理试题的。

1、每复习完一部分,就先让学生做配套的练习,然后把各地方历年考题中所涉及本课题的习题汇总在一起,增强学生对本课题知识的应用能力,也让学生明白中考的出题方式。

2、周末作业的布置也是很严重。

周末时间很短,我布置作业的目的不是要学生回家学多少知识,因为山区学校的学生绝大多数都来自农民家庭,这个季节又是农忙季,学生回到家还会有一些任务,所以不会完成多少作业。

目的是学生能抽出十到二十分钟的时间做一部分,不要把一周复习过得知识又全忘光。

因此周末作业大凡就是某部分的配套习题,有时是一套中考题。

3、模拟考试。

在讲专题的时候,穿插着做一些各地的模拟题,并按中考的要求考试、阅卷,评讲。

让学生经常摸摸自己的底,并促使他们产生一定的紧迫感,进而能自觉的查缺补漏。

但要把握好密度,并做好合适的批评与鼓励。

在练习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养成一个优良的习惯,培养他们的做题思维。

所以要求他们必须认真的完成练习,同时保证每一道题都进行过统统的独立的思考:勾画出关键字词,改正错误选项。

并将答案书写统统,避免只是在脑中形式思路,就直接对照答案,这样的复习效果是不明明的,简易造成眼高手低的情况。

完成练习之后的,大凡说来,要从这几个层次反思:第一,怎样做出来的?总结解题方法;第二,为什么这样做?归纳解题依据和原理;第三,为什么想到这种方法?提炼解题思路、寻找题目突破口及考点。

力求不是会一个题,而是会一类题。

三、整理错题,事半功倍。

上课时也要求整理笔记和错题改正。

后期更要重视平时练习中的一些错题,把这些做错的题目总结在一起,去分析错误的原因,分析过程中哪一个环节导致了错解,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我应该如何分析。

考前可以把错题拿出来看一遍,可以提高得分率。

最后,做好考前辅导。

现在离中考只有二十多天的时间了,不但要做好对知识的复习,还要帮助学生形成优良的应考心理。

首先,对知识的进一步复习,我想主要通过大密度的考试、大强度的训练,考练结合,让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有质的提高,同时提高学生的应试技能和技巧,锻炼学生坚强的意志和优良的心理素质。

其次,做好考前心理辅导。

现在每门课都处于最后的冲刺阶段,都要做大量的题,学生很简易困乏,所以我想在大密度考试的前提,做好鼓励工作。

这个时候以表扬为主,尽量找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对两头的学生做个别辅导,使学生的心里状态和答题状态调节到适应考试的最佳状态,以饱满的热情优良的心理状态参加学业水平测试。

希望每个学生都考出优良的成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