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3生态学基本原理

3生态学基本原理


陇东学院通识教育课程《环境保护概论》
氮循环:
氮是形成蛋白质、氨基酸和核酸的主要成分, 是生命的基本元素。 大气中N2占79%,N2是一种惰性气体,不能被大 多数生物直接利用。
固氮方式:
生物固氮---根瘤菌、固氮蓝藻 工业固氮---合成氨、铵盐
陇东学院通识教育课程《环境保护概论》
氮循环方式:
硝化细菌 亚硝酸盐 植物吸收 蛋白质、核酸(有机氮) 土壤中氨 氧 化 硝酸盐 生物分解 水 解 硝化细菌 氧 化
陇东学院通识教育课程《环境保护概论》
构成生态系统的各个因素中,生物群落 处于核心地位,非生命系统是生物赖以生存的 基础,二者处于一种动态平衡之中,才形成一 个稳定的生态系统——生态平衡。 5. 食物链和食物网
——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的取食关
系,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就越稳定。
陇东学院通识教育课程《环境保护概论》
第二节 生 态 系 统
生态系统——生命系统(生物群落)和环境 系统在特定空间的组合。
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的集合体 Ecosystem – 由英国植物学家 A.G.Tansley 于1935年提出。50年代得到广泛关注,60年 代以后成为生态学研究的中心。 生态系统的研究是环境学领域研究的重点, 因此,工程学研究也逐步向生态学研究渗透。
生物界的划分方法。
界(Kingdom) 门(Phylum) 纲(Class) 目(Order)
科(Family)
属(Genus)
种(Species)
陇东学院通识教育课程《环境保护概论》
生物的三大类

动 物:小到单细胞的原生动物,大至发育较为 完善的鸟类、兽类。动物种类有200多万种。 植 物:从低等藻类到高等的种子植物。植物种 类有20多万种。 微生物:单细胞或结构简单甚至没有细胞结构的 低等生物,包括各种病毒、细菌。共有10多万种。
人 工 选 择 导 致 家 养 狗 的 形 态 各 异
陇东学院通识教育课程《环境保护概论》

生物性状和特征变化往往是环境和遗传相互作用的 结果,例:长颈鹿的进化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陇东学院通识教育课程《环境保护概论》
陇东学院通识教育课程《环境保护概论》
二、 种群(Population) 1、 种群的概念 ——一定时间内占有一定空间的某一生物种的个 体的集合群
分解
陇东学院通识教育课程《环境保护概论》
水循环:
水是最重要的生命物质之一 水是细胞代谢和生命活动的基础 地球上的总水量14亿立方公里,其中海水占 97.3%,冰川为主的陆地水占2.7%,其中1/3为冰帽、 冰川,1/3为地下水,不到1%为地表水。 水循环: 蒸 发 雨、雪 地表水 资源性短缺 水质性短缺 径 流 地下水
陇东学院通识教育课程《环境保护概论》
一、 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特征
生态系统 生物部分 生产者 消费者 分解者 绿色 植物
陇东学院通识教育课程《环境保护概论》
非生物部分
物质、能量、场所
动 物
微生物
生态系统的结构 陇东学院通识教育课程《环境保护概论》
1、生产者
生态系统中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各种绿色植物、蓝绿 藻和某些细菌。又称为自养生物。 光合作用 太阳能 无机物 化学能 有机物
蛋白质
氨基酸、尿素、氨 氮 气
硝酸盐
反硝化细菌
陇东学院通识教育课程《环境保护概论》
磷循环:
磷是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的另一重要因素
磷的主要来源:磷酸盐矿、鸟粪、动物化石 磷的循环方式:
磷酸盐
侵蚀 开采
土 壤
植物利用
残体回到土壤
陇东学院通识教育课程《环境保护概论》
第三节 生 态 平 衡
一、生态平衡
生物与非生物之间
陇东学院通识教育课程《环境保护概论》
⑶ 性别比例
——种群中雄性和雌性个体数目的比例 ⑷ 出生率和死亡率
出生率——单位时间内生物所产生后代个体的平均数 死亡率——单位时间内生物死亡的平均数
3. 种群的变化规律----增长规律
指数增长规律、S型增长规律和阻尼振荡 规律。
陇东学院通识教育课程《环境保护概论》
1. 自然因素 2. 人为因素
陇东学院通识教育课程《环境保护概论》
陇东学院通识教育课程《环境保护概论》
2. 种群的基本特征
⑴ 种群的大小、密度、生物量 大小(Size)----一个种群个体数目的多少 密度(Density)----单位时间和空间内的个体数 生物量----单位面积或空间内所有个体的鲜物质 或生物质的总量 ⑵ 年龄结构(Age structure) ——种群中各年龄组个体数在整个种群中所占的 比例
陇东学院通识教育课程《环境保护概论》
陇东学院通识教育课程《环境保护概论》
陇东学院通识教育课程《环境保护概论》
二、 生态系统的功能
主要包括:生物生产、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 信息流动。
1、生物生产
——生物吸收环境中的物质、能量,转化成新的物 质、能量,实现物质、能量积累,用以延续生命和 增长。 初级生产——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对太阳能的积累 次级生产——消费者和生产者对初级生产者产生的有 机物及储存的能量,进行再生产、再利用的过程。
二、 生态平衡失调
——受外界影响,结构、功能受损,超过自我调节 能力,导致系统衰退甚至崩溃而不能修复。
陇东学院通识教育课程《环境保护概论》
失衡的结构标志:
——系统内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缺损,种群和数 量减少,系统层次结构发生变化。
失衡的功能标志:
——生物生产率下降、能量流动受阻、物质循环中断。
三、破坏生态平衡的因素
第三章 生态学基本原理
生态学的基本原理、生态系统的组成及 生态平衡的基本概念、生态学在环境保护工 作中的应用。
陇东学院通识教育课程《环境保护概论》
第三章 生态学基本原理
第一节 生物物种、种群与群落
第二节 生 态 系 统 第三节 生 态 平 衡
陇东学院通识教育课程《环境保护概论》
生态学的发展及其与环境学的区别
——正常的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不断 地进行,生产者、消费者、还原者之间保持的一种 动态平衡状态。
生命系统 非生命系统
能量流动 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环境系统 环境系统 生物之间
物质循环
物质循环
陇东学院通识教育课程《环境保护概论》
生态平衡的基本特征:
① 系统中物质与能量的输入、输出保持相对平衡 ② 系统中物质与能量的流动保持合理的比例速度 ③ 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保持相对稳定 ④ 系统具有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


陇东学院通识教育课程《环境保护概论》
物种的变异现象----遗传规律:
19世纪50年代,达尔文发表了《物种起源》, 提出了以“自然选择”为中心的生物进化学说,证 明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学说。
陇东学院通识教育课程《环境保护概论》
陇东学院通识教育课程《环境保护概论》
5
犬 种 犬类 科祖 先 动 经 物 过 自 然 选 择 产 生
水资源短缺
陇东学院通识教育课程《环境保护概论》
碳循环:
碳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占生物总质量约 25%。在无机环境中,以二氧化碳和碳酸盐的形式存 在。
碳循环的主要形式:
CO2
光合作用 有机碳 生物呼吸、分解
CO2 植物的呼吸作用
动物的呼吸作用 化石燃料的使用、释放
陇东学院通识教育课程《环境保护概论》
陇东学院通识教育课程《环境保护概论》
2. 能量流动
初级生产者 太阳能 化学能(储存于有机物中) 残体 消费者(一级、二级、三级) 分解者 无机物 回归环境

点:
① 能量源自于太阳能
② 能量流沿食物链单向流动,由低级到高级,具有不可 逆性和非循环性。
③ 营养级和能量金字塔
能量流沿食物链逐渐减少。后一营养级从前一营养级 仅能获取能量的10%---Lindeman 效率。
陇东学院通识教育课程《环境保护概论》
3、物质循环
营养物质是各种生命活动(初级、次级生产) 的基础。
微生物细胞的组成:
① 水和无机盐---维持细胞生命的重要物质 ② 有机化合物---碳、氧、氢、硫、磷组成的有机化合物, 构成细胞中蛋白质、核酸、糖类、脂类和维生素。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环境营养物 有机体 代谢 回归环境
陇东学院通识教育课程《环境保护概论》
进化论的发展

综合进化论 :进化体现在种群遗传组成 的改变,这就决定了进化改变的是整个群 体,而不仅仅是个体。在自然选择过程中, 生物之间的关系不但有生存竞争,还有捕 食、寄生、共生、合作等多种方式,这些 相互关系只要影响到基因频率的变化和所 涉及的相关因素,都应该有进化的价值。 在生物变异分析时,还应该将可遗传的变 异和非遗传的变异区分开来。
2、消费者
以其他生物为食的各种动物(植食动物、肉食 动物、杂食动物和寄生动物等)。 一级消费者----草食动物 二级消费者----肉食动物 三级消费者----以前二级消费者为食物
陇东学院通识教育课程《环境保护概论》
3、分解者
分解动植物残体、粪便和各种有机物的细菌、 真菌、原生动物、蚯蚓和秃鹫等食腐动物。分解 者和消费者都是异养生物。 4、非生物部分 生态系统中生物赖以生存的一切环境条件。 无机物:氮、氧、二氧化碳和各种无机盐等。 有机物:蛋白质、糖类、脂类和土壤腐殖质等。 自然条件:温度、湿度、风、和降水等,来自 宇宙的太阳辐射也可归入此类。
生态学是生物学的重要分支之一,20世纪初才 逐渐被公认为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生态学研究的内容: 研究生物与其生活环境相关关系的学科 环境学研究的内容: 研究人类活动与环境质量变化基本规律的学科
陇东学院通识教育课程《环境保护概论》
相关主题